赤诚丹心照汗青 ——周大林的革命人生 ◎戴镜兵 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浪潮中,无数仁人志士怀揣着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毅然投身于改变民族命运的伟大事业。周大林,这位从海丰县城西门街贫民家庭走出的革命先驱,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01年6月,周大林诞生于海丰县城西门街一个贫寒的家庭。祖父周胜凯是一名私塾教师,虽有一定学识,却未能改变家庭的贫困处境。父亲周仕禹是一名首饰匠,不幸早逝,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陈氏柔弱的肩上。为了维持全家老幼七口人的生计,陈氏日夜不停地替人缝补衣裳,同时与做木工的二叔周仕端一起耕种少量租田。生活的艰辛让这个家庭常常入不敷出,只能靠借债度日。即便如此,陈氏依然节衣缩食,坚持供周大林读书,希望他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十二岁那年的寒假,周大林跟随叔父出门做工。除夕日下午,叔侄俩拿到工钱准备去偿还债务。走在热闹的街市上,他们看到许多人还在吆喝着做买卖,叔父感慨地对他说:“这些都是穷人,和我们一样怕过年。”当他们来到债主家时,眼前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债主家中张灯结彩,一家人穿着华丽的衣裳,围坐在桌前享用着丰盛的团年饭。而叔侄俩登门还债,却遭到债主的责骂:“这么晚才来还钱!”回家的路上,周大林心中满是愤懑,自言自语道:“社会真不公平,穷人赤脚去赶鹿,富人穿鞋食好肉。”叔父听到侄儿这番话,心中暗自欣喜,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觉悟,着实难得。这次经历,在周大林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埋下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抗种子。 平日里,周大林虽然需要帮叔父做工,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学业,反而更加勤奋刻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天赋,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1917年,从高小毕业后,周大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陆安师范。此时,新文化运动如春风般吹到海丰,给这座小城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周大林与志趣相投的同学郑志云、林甦、陈舜仪、柯麟、赖稼、蔡家邦、周光楣、王绍略、陈德望等人,以周姓私塾爱莲书室为活动据点,成立新文化学习组。他们经常在这里开会研讨,排演进步剧目,向周围的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周大林还积极投身于海丰学生会的活动,笔耕不辍,为会刊《新海丰》撰写了许多有见地的文章。在《我的妇女观》一文中,他犀利地指出:“辛亥革命以来讲男女平等、妇女自由、解放,但在社会上有没有看着?”他深刻地认识到,在“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地位,更无法实现经济独立,所谓的平等、自由、解放不过是一纸空谈。因此,他大胆主张妇女应与男子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实现经济独立,摆脱对男子的依赖。他还提出,应举办妇女工读讲习所,让妇女既能学习知识,又能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入,进而有能力参与科学研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这些超前的思想,展现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从陆安师范毕业后,周大林受聘于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陈潮学校任教。1921年秋,彭湃担任海丰劝学所长,独具慧眼的彭湃赏识周大林的才华和进步思想,任命他为劝学所巡视员。周大林满怀热情地支持彭湃推行教育改革,积极在海丰各地宣传新文化,成为彭湃教育改革的得力助手。当彭湃毅然投身农民运动时,周大林毫不犹豫地追随其后,凭借着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迅速成长为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1926年5月,周大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党的伟大事业。9月,他肩负重任,负责梅陇区部委常委工作,并担任梅高小学校长。在讲台上,他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们宣传革命思想。在一次纪念周会上,他以一句“读书应该读活,学生不是学死”开场,随后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读书与革命的紧密关系,强调读书不能脱离实际,学生要时刻牢记为工农服务的宗旨,这番新颖的言论让学生们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还有一次,他结合梅陇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们宣传阶级斗争理论:“梅陇区有四万人,农村占了三万多,一年要交四万多担租。个别宗族只有二千多人,一年到头不劳而获地收入二万多担租谷。很明显,这是多数人为少数人干活,做牛马。”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解,他在学生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梅陇工作的短短半年时间里,周大林全身心投入,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诸多重要贡献。在组织建设方面,他四处奔走,深入农村,成功建立了多个农村党支部;在知识界,他积极发展党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人才。这些党员后来大多成为海陆丰和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 1927年,海陆丰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浪潮,周大林调任公平区委常委,负责领导农军夺取公平区政权。在激烈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向前。第二次起义后,海陆丰县委被迫退至黄羌一带,面对严峻的形势,周大林不仅要领导本区的斗争,还要协助县委开展工作。10月2日,南昌起义军前委派刘立道来到黄羌圩,请求县委招兵上前线。周大林和区委的同志们立即行动起来,深入各村发动青年农民参军。他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向青年们讲述革命的意义和使命。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青年农民怀着对革命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毅然报名参军。周大林还积极筹集路费,确保每一位参军的青年都能顺利踏上征程。海丰县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周大林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平区苏的建设中。他积极推动土地革命,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同时,他精心组建赤卫队,加强地方武装力量,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8年2月29日,国民党军气势汹汹地进占公平。面对强敌,周大林和区委成员果断决定向北撤退。当晚,他们迅速发动各乡赤卫队和武装农民,制定了次日凌晨配合红二师反攻公平圩的计划。战斗打响后,战士们勇猛无畏地向敌人发起进攻,然而,由于武器装备简陋,子弹严重缺乏,他们难以与装备精良的敌军持久作战,最终不得不撤退。但周大林没有气馁,随后又组织了两次反攻,尽管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他和战士们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士气。 从6月起,国民党正规军勾结地方部队,对苏区展开了疯狂的“围剿”。为了更有效地领导反围剿斗争,同时缩小目标,避免被敌人一网打尽,公平区委常委决定分片开展工作,周大林负责高沙一带。11月,敌人对公平区进行全面搜索包围,周大林不幸被围困在山上。面对绝境,他临危不惧,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从偏僻陡峻的地方成功脱险。1929年春,敌军再次采用“过筛式”的进攻策略,疯狂打压苏区。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公平区委除书记外,其余成员都陷入了无处立足的困境。周大林被迫逃往揭阳河婆,在那里,他被领导潮梅地区的东江特委接纳,并被分配到潮阳县担任县委常委。1930年冬,他又调任潮澄澳县委书记,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始终坚守着革命信念,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1931年冬,周大林受东江特委委派,担任海陆紫县委书记,不久后又调任潮普惠县委书记,并兼任东江红军独立师第二团政治处主任。此时,敌军为了配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进攻,调集两个师的兵力,对东江苏区的潮普惠、海陆紫、陆惠等县发起了猛烈进攻。革命形势愈发严峻,但周大林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在战斗一线。4月18日,在东江特委扩大会上,周大林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被选为特委委员,继续兼任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政治处主任,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1933年初,周大林再次被任命为海陆紫县委书记。之后,他奉调前往省委。为了打开东江西部的革命局面,东江特委决定以海丰的梅陇、赤石两区和惠阳的多祝、布心等地为基础,建置海惠县,并委托周大林和陈云山在前往省委途中,顺道组建海惠县领导班子。然而,此时的革命形势已急转直下,潮普惠、陆惠、海陆紫三个苏区大部分已被敌军占领,东江特委军委和东江红军一团在紫金遭遇重创,损失惨重。彭桂带领余部在海丰西部山区艰难地掩蔽活动。周大林和陈云山秘密进入梅陇后,在埔仔峒找到了彭桂。但由于敌人的封锁和破坏,他们根本无法开展工作,无奈之下,决定返回东江特委汇报情况。可是,海陆之间的道路已被敌军严密封锁,他们无法顺利返回。于是,彭桂派武装人员护送他们前往惠阳寻找县委。但在惠阳,他们未能找到县委的踪迹,而此时想要返回海丰更是不可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4月21日,他们前往香港,希望能在那里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然而,抵达香港后,他们才得知两广省委和香港市委已被敌人破坏,根本无法取得联系。无奈之下,4月27日,周大林和陈云山乘船前往福建厦门,打算通过厦门市委向中央转达东江苏区的危急情况。5月16日,他们终于找到了与厦门市委联系的线索,并立即写信说明此行目的,希望能得到指示。但信送出后,他们却迟迟未收到任何回复,只能在厦门焦急地等待。 周大林时刻牵挂着东江苏区的安危,心急如焚的他再也无法继续等待。9月,他毅然决定冒险返回东江苏区。然而,不幸的是,在返程途中,他被敌人发现并逮捕。10月21日,在汕头的刑场上,周大林慷慨就义,年仅32岁。汕头市的革命群众被他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将他的遗体妥善埋葬,并在墓碑上写下“海丰周大林”五个字,以铭记这位伟大的革命烈士。直到解放后,周大林的儿子周俊停才将父亲的遗体迁回海丰重新安葬。 周大林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英勇献身的一生。他从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贫苦少年,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始终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海陆丰和东江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