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0493|回复: 0

[论汕尾] 北京路的霓虹与幻想的步行街的尘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广州地铁公园前站出来的瞬间,中央空调的冷气裹挟着路边的热浪和面包的香气扑面而来,粤语加普通话的播报声让我们深刻体演现代文明点气息,抬眼望去,北京路的骑楼在秋色中次第亮起五颜六色的灯,人流如黏稠的河,漫过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这是汕尾从未有过的密度,不是拥挤,是一种被生活洪流包裹的鲜活,是“接踵摩肩”这个成语从课本里跳出来,具象成肩膀贴着肩膀、衣角擦过衣角的真实触感。


北京路的妙,在于它把商业的烟火气与历史的厚重感揉得恰到好处。宋代的遗址就嵌在步行街中央,玻璃罩下的古城墙砖与旁边奶茶店的霓虹灯牌遥遥相对;明清时期的商铺旧址里,如今卖着现做的手抓饼;骑楼柱上的斑驳水渍里,藏着百年前商号的鎏金招牌痕迹。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纯粹”,没有一辆机动车闯入这片步行区域,环卫工人生怕扫帚扬起的灰尘惊扰了游客,连清洁动作都带着小心翼翼的温柔。这种对步行街规则的极致坚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记忆里汕尾某马路的潦草与窘迫。


二十年前的场景还清晰如昨。那时我读高中,就有消息嚷嚷要打造某马路步行街了,然而至今大小不一定车辆依然呼啸着从巷口穿过,卖水果的三轮车与放学的学生挤在同一条窄道上,鸣笛声与叫卖声搅成一团。如今再走某马路,路面虽然是步行街的模式打造,但是当年憧憬的“步行街”,早已成了老辈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还有那条默认的“夜市街”,汕尾人不用提名字都心照不宣。小贩们推着铁板烧、薄饼、生腌的推车沿街排开,可小车却与人流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长龙,鸣着笛穿过摊位,摊主们熟练地拽着推车往后退,像一群被惊扰的候鸟。所谓的“步行街”,不过是每晚六点到十点的临时特权,在没人把守时,私家车、电动车便重新占领街道,残留的油污与夜晚的烟火气混在一起,凝结成城市发展中一道尴尬的疤。


常常有人说,汕尾学不来广州,小城市的格局撑不起北京路那样的繁荣。可真的是格局问题吗?北京路并非天生就是黄金地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它也曾面临人车混杂、业态混乱的困境。广州花了十年时间,拆迁违规建筑、修建地下停车场、将机动车疏导至周边道路,甚至为了保护骑楼风貌,要求新入驻的商铺招牌必须与建筑风格统一。这份耐心与决心,才是步行街真正的“样板”,而不是简单地挂个牌子、划条线。


离开北京路的时候,我特意在步行街上多走了几步,看着孩子们踩着灯光的倒影追逐,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骑楼下欢快步行逛街,忽然明白,真正的步行街从来不是商业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与守护。它需要城市管理者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需要商户们有“共生共荣”的共识,更需要每个市民对规则的敬畏。


回到汕尾,我又去了那条被人们说是“网红”街道的马路,算是去“打卡”吧,巷口的糖水铺和烧烤摊还在,阿姐的竹编地摊架换了新的防雨布,当年贴标语的电线杆,如今依然存在。或许,汕尾的步行街梦从未消失,它只是藏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中,也藏在每一个期待更好生活的人心里,等着某一天,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小买卖人的一天
[三唯论点] 放手吧,自己会活得很好
[三唯论点] 一场堵车引发的追问
[三唯论点] 街头“鬼秤”称的是诚信斤两与监管力度
[三唯论点] 地摊的“春天”,还是“纸面春风”?
[三唯论点] 北京路的霓虹与幻想的步行街的尘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