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4794|回复: 0

[论汕尾] 街头“鬼秤”称的是诚信斤两与监管力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夜里,亲戚从某门菜市场附近的流动摊贩处买了十元鸡蛋果,来我店里的时候,她说是五元一斤买的,我打开袋子,几颗烂果赫然在目,她十分诧异,笃定挑选时并未选烂果,哪有人会自己挑选烂果的?当袋子放上我店的电子秤,显示屏上的数字让她瞬间蹙眉:实际重量对应的价格,仅八块八。这不是偶然误差,而是摊主刻意为之的欺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鬼秤”所为,在此刻有了最鲜活也最刺眼的注脚:那些烂果,想来是摊主趁她不注意时悄悄混进去的,鬼秤欺诈虽然不多钱,但是这是违背良知的行径,十分令人厌恶!


亲戚咽不下这口气,当即折返摊位要求复称。摊主堆着不自然的笑,把袋子放在那台与普通电子秤无异的设备上,屏幕显示九元八毛。“这点误差在汕尾商圈肯定算十元”,摊主轻描淡写地辩解,很不情愿地往袋子里扔了一个鸡蛋果。可身在商圈的我再清楚不过,这是“九两秤”的典型套路:秤盘显示一斤,实际只有九两,每笔交易都藏着十分之一的猫腻。这种伎俩在流动摊贩中早已不是秘密,甚至有摊主私下炫耀“战绩”,将缺斤短两的把戏玩得炉火纯青。让人想对质也找不到人。


秤盘上的数字差额,清晰照见经营者的道德良心。做生意讲究“童叟无欺”,诚信本是立身之本、经营之魂,可在“鬼秤”使用者眼中,这份底线成了可随意践踏的废纸。他们以为一两块钱的差额微不足道,顾客不会较真,即便发现也未必折返理论。可总有受不了欺诈的“刺头”,他们要么逼摊主补足斤两,要么怒而砸秤,理亏的摊主只能灰溜溜逃跑或乖乖退货,即便被骂也不敢吭声。既然敢用鬼秤诓骗他人,他们就已经忘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买卖双方的信任的建立需要长久积累,而崩塌却只在一瞬间。顾客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份放心和信任。坚守良知的经营者,无论开店还是摆摊,客源自会源源不断;而耍小聪明用“鬼秤”的摊贩,今天在这摆摊,明天换个地方,看似赚了眼前小利,实则一点点败光口碑,最终陷入“越骗越没人来,越没人来越想骗”的恶性循环,把人格与信誉都秤进了斤两不足的欺诈里。


比“鬼秤”更忧心的,是监管的本末倒置。我的一个经营批发生意的朋友告诉我,相关部门会不定时突击检查商铺的秤,一旦发现计量不准的秤,不仅没收设备,还处以高额罚款,严规让商铺经营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可对于占据本市商业圈子半壁江山的流动摊贩,监管却常处于“真空状态”。我们这个市,由于很多铺面租金与经营成本高昂,所以许多商贩选择摆地摊,菜市场门口、小区路边、学校及电子厂周边,随处可见推着小推车或者驾驶着满载水果、蔬菜的摊贩。他们没有固定经营场所,流动性强,尽管监管难度确实大,但这绝不能成为放任不管的理由。当商铺因严格监管而规规矩矩,某些流动摊贩却靠“鬼秤”肆意牟利,不仅对合规商铺不公平,更是在变相鼓励“摆摊欺诈”。有水果店老板无奈吐槽:“我一斤水果赚五毛,还要承担房租、水电和人工成本,可流动摊贩用‘九两秤’,以表面低价吸引顾客,靠缺斤短两赚得比我们还多,长期下去,谁还愿意守规矩开店?”


街头“鬼秤”称的从来不是水果、蔬菜等商品的重量,而是诚信的分量与监管的力度。根治这一乱象,既需要经营者守住道德底线,明白“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为人处事要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更需要监管部门走出办公室,将目光投向街角巷尾的流动摊贩,以常态化巡查、严格处罚让“鬼秤”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消费者拎购物袋时才能心里踏实,合规经营者的付出能得到回报,街头的烟火气里,才会多一份让人安心的诚信温度。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小买卖人的一天
[三唯论点] 放手吧,自己会活得很好
[三唯论点] 一场堵车引发的追问
[三唯论点] 街头“鬼秤”称的是诚信斤两与监管力度
[三唯论点] 地摊的“春天”,还是“纸面春风”?
[三唯论点] 北京路的霓虹与幻想的步行街的尘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