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征程铸英魂 ——徐国声的革命人生 ◎戴镜兵 在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浪潮中,无数仁人志士从苦难中奋起,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徐国声,这位从海丰梅陇四社村走出的革命先驱,以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东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为理想献身的壮丽史诗。
1904年,徐国声(原名栋贤)出生于梅陇四社村一个打银工家庭。命运的磨难在他年幼时便接踵而至,3岁那年,父亲徐振庆不幸离世,家中顿时失去顶梁柱。寡母刘月不得不以缝制衣服为生,靠着微薄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那段日子里,徐国声常随母亲在归丰林绍聪家帮工。林家人见他相貌清秀、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便提出将幼女林彩娇许配给他作童养媳。刘月觉得能与林家结亲,既得到尊重又多了依靠,便欣然应允。
7岁时,徐国声踏入私塾,开启求学之路。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每日刻苦用功,学业成绩在同窗中出类拔萃。然而,16岁那年,家庭的重担迫使母亲希望他放弃学业,做工谋生。幸运的是,村人慧眼识珠,认为徐国声天资聪慧,日后必能成材,纷纷劝说其母支持他继续读书。在众人的帮助下,徐国声争取到徐姓公尝每月资助学杂费用,得以进入梅陇高小学校就读。
1921年,彭湃出任海丰县教育局长,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潮如春风般吹进海丰校园,徐国声深受触动。他与叶密、陈回、陈伯虎、陈鹃魂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常常聚在一起,热烈探讨新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问题。教室里、树荫下,都留下了他们激昂辩论的身影。1922年,彭湃发起农民运动,号召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剥削。1923年,海丰县农会因要求受灾减租,与地主豪绅发生激烈冲突,遭到当局残酷镇压。面对这一局势,徐国声毫不犹豫地站在农会一边。他频繁向梅陇区农会领导人叶子新了解斗争进展,同时深入街头巷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农会主张,揭露地主剥削本质。然而,命运再次给了他沉重一击——母亲突然病逝。失去至亲的悲痛,加上生活与学业陷入困境,让徐国声一度陷入绝望。好在关键时刻,外祖母出面操持,促成他与林彩娇成婚。婚后,彩娇靠做针线活贴补家用,外祖母和岳丈也不时给予接济,才让他得以继续求学。
1924年,徐国声从高小毕业后,受聘于初小教书。按照族规,他开始享受公尝的瞻儒租,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此时,海丰县农会虽被当局解散,但地下斗争从未停歇。贫民党以“十人团”的形式秘密串联,发动“同盟非耕”运动,号召农民拒绝为地主充当“更练”;而地主阶级则成立“粮业维持会”,拼凑武装进行对抗。徐国声与老同学始终坚定地支持农会,他们秘密传递情报、组织群众,在黑暗中坚守着革命火种,直至东征军第一次克复海丰。
1925年春,海丰迎来解放,农会活动公开化,各类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徐国声怀着满腔热血,先后加入国民党和共青团,并积极投身工会组织建设。他与叶革等人四处奔走,深入工厂、作坊,向工人宣传团结的力量,成功推动多个行业工会成立。9月,陈炯明余部趁东征军回师广州之际疯狂反扑,徐国声毅然随海丰农军撤往广州。10月,他又跟随第二次东征军重返海丰,继续在梅陇从事工会工作。192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
1927年,海陆丰地区爆发三次武装起义,徐国声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他领导梅陇工会与反动派展开殊死搏斗,组织工人罢工、筹集物资、传递情报,为起义胜利贡献力量。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他调任赤石区宣传委员。当时,国民党广东当局任命的海陆丰警备司令蔡腾辉对苏维埃政权虎视眈眈,在反动势力的煽动下,妄图进犯赤石。徐国声与区委成员时刻保持警惕,在领导土地革命的同时,积极组织各乡联合防匪。他亲自指导赤卫队训练,白天教授军事技能,夜晚开展思想教育,还带领群众在村口要道站岗放哨,构筑起一道道坚固防线。
1928年1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二),蔡腾辉趁春节期间红军主力外出、海丰兵力空虚,集结四百兵力,携机枪、迫击炮突袭鹅埠,企图一举攻占赤石、梅陇。赤石区委获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应对策略:一方面组织赤卫队顽强阻击,动员群众疏散;另一方面火速向县委求援。海丰县委迅速调派红四师十一团二百人枪和工农革命军团队四百人枪星夜驰援,同时电令梅陇、赤石赤卫队协同作战。战斗中,徐国声身先士卒,他手持步枪,穿梭在阵地前沿,鼓舞战士们奋勇杀敌。在多方力量的夹击下,蔡部最终溃败而逃。
1928年春,广东国民党当局调集海陆四路重兵,对海陆丰苏区发起疯狂进攻。海丰党政军机关被迫撤至山区,陷入敌军军事围剿、经济封锁与政治诱骗的重重困境。粮食短缺、药品匮乏,战士们衣不蔽体,革命队伍濒临绝境。1928年冬至1929年春,海陆紫特委接到护送红二、四师出境的任务。徐国声临危受命,不仅要领导全区干部、赤卫队与敌人周旋,还要协助县委建立秘密交通站。他精心挑选可靠人员,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多条隐蔽路线,亲自护送红军战士前往惠阳,再转道香港。这期间,他被任命为区委书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1929年4月,反动军队在山区实施“三光政策”,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徐国声果断安排部分同志转移到惠阳,以做工为掩护开展秘密活动;自己则带领一支精干队伍,藏身深山石洞,坚持斗争。白天,他们在山林中躲避敌人搜捕;夜晚,便潜入残破的村落,安抚群众、恢复党组织活动。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党的组织生活也从未中断,这片山区逐渐成为海陆紫特委恢复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依托。
5月,国民党桂系部队调走大部兵力,中共海陆紫特委把握时机,扩大为海陆惠紫特委,并筹备迁往惠州,同时重新成立海丰县委。徐国声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当选为县委常委,在战略制定与工作部署中发挥关键作用。
1930年夏,海陆惠紫特委进一步扩大为惠属特委,与东江特委协同作战,打开革命新局面。10月下旬,两特委合并后,徐国声成为东江特委委员。
1931年1月,东江特委并入闽粤赣特委;5月,在广东省委推动下重新恢复,徐国声被任命为书记。然而,此时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盛行,东江地区面临军事失利、苏区萎缩等困境,省委还强令开展肃清“AB团”和“社会民主党”运动。徐国声和多数干部对这些错误做法心存抵触,却遭到省委严厉批评。在错误路线影响下,袁策夷、黄超如、陈开芹等人主导肃反,大批优秀干部、战士和群众被错杀,东江革命力量遭受重创。
1932年4月18日,东江特委召开扩大会议,调整领导班子,徐国声改任常委负责宣传工作。此后,特委内部在工作方向上产生分歧,争论持续数月。6月,徐国声前往海陆紫巡视,他肯定当地工作成绩,深刻剖析肃反错误及其危害,强调开辟新区必须依靠群众,不能单纯依赖军事行动。同月,中央要求东江特委派员汇报工作,徐国声奉命前往。中央考虑东江工作需要,让他汇报后即刻返回。11月,他秘密抵达中央苏区,详细汇报两广和东江工作情况。
1933年1月9日,徐国声回到东江特委,随即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中央指示,总结错误、规划未来,并负责组织工作。面对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的“围剿”,他与特委同志带领军民顽强抵抗。
1934年初,徐国声受委派前往瑞金出席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随后踏上长征之路。在长征途中,他担任团长,率部浴血奋战,最终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
徐国声的一生,是在苦难中觉醒、在斗争中成长的一生。从贫苦少年到革命领袖,他始终坚守信仰,无论面对敌人的枪炮还是党内的错误路线,都从未动摇。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其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