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继续说:“从政时期的屈原充满孤独感。由于身世和身份的特殊性,屈原登上政治舞台算是十分顺利的。22岁的屈原出任楚国左徒之职。可以说他是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时,秦、楚、齐三国争强的态势正朝着不利于楚国的方向发展。怎么办?楚怀王当然没有办法。屈原一上任,就主张改革。改革往往是形势逼出来的,同时改革又意味着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斗争。屈原尽心竭力。不久,屈原出使齐国,促成了楚齐联盟;公元前314年,屈原牵头起草国家法律。就在屈原努力工作的同时,却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的强烈反对。这些人造谣中伤,诬陷屈原,直接导致怀王的疏远,第二年屈原被革除左徒之职,第一次被流放汉北,时年他还是个只有27岁的年轻人。第二年,因兵败,怀王又召回屈原。屈原以大局为重,排除个人恩怨,始终为楚国的安危和改革而努力奋斗,直到公元前292年,第二次被放逐江南。” 阿成说:“官场的复杂由来已久,屈原这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是不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对,他看到了君王的无能,看到了政敌的龌龊,看到了同僚的混迹,看到了朋友的变节,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我们看这时期他创作的《九歌》、《惜诵》、《抽思》、《思美人》、《天问》、《招魂》等作品,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忧伤、孤独和痛苦。《九歌》是歌颂战神蚩尤的,体现了诗人的英雄观。《天问》共172问,涉及宇宙万物,关联兴亡治乱,表现了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象力,隐含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堪称奇文。”春花说。 阿成接着说:“南放阶段的屈原充满幻灭感。屈原别郢南迁时,已经48岁了,遗憾满腔抱负随流水,他落得个潦倒困顿,流浪他乡。据说,他流浪期间仍关心民生,还想劝谏顷襄王,顷襄王却拒绝他入郢都。这期间,连年战争,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郢都,楚襄迁陈。同年,夏历五月初五,屈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你不是说,你对屈原了解不多吗?阿成,其实,你的文学史知识,不会比我们中文系的同学少。”春花说。 “哪里哪里,班门弄斧而已。”阿成说。 “不会,现在只能算是切磋了,不是我说你听啊。我说错的,你也要纠正哦。”春花说,“南放阶段是屈原最痛苦的时候,他把个人的悲剧体验和悲剧情感写入作品之中,有《悲回风》、《怀沙》、《远游》、《哀郢》等,特别是震古烁今的《离骚》问世了。《离骚》写了自己的身世和修养,写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写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写了自己以死殉国的坚定抉择,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反差。在这里,屈原的诗文出现最多的字,就是:死!他在强化一个价值判断,就是生命的可贵需要用死亡来证明。有人把《离骚》作为心灵史诗来解读,这是站在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结合点上,对这个抒情丰碑的阐释性赞颂。我觉得很妙。” “所以,我觉得屈原的悲剧人生是有典型意义的,他的理想和事业为人叹息,他的作品和思想为人称道。我们法定过节,纪念屈原,既要体味他的作品,更要防止悲剧的重演。”阿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