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038|回复: 15

[地方志] 捷胜风情录【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21: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捷胜风情录图.jpg


2 唐宋元时期遗址


    遗址位于捷胜镇沙坑村南面一公里处,东面约一公里处是牛肚村,两村群众称该遗址地名为大石牯,其正南500米处为龟龄岛海域,向北附近为七老将墓葬。遗址面积4000多平方米。中间凿有一条南北向水利渠道,现受破坏。渠道两边断面,可见到晚唐时代的陶瓷碗片和成叠的瓦片,如瓦当、碗、簋、盘、碟、盘口壶、陶罐、陶釜残片等标本到处都有。
    由于遗址遍植树木,乱草丛生,而且遗址已为红沙土所覆盖,故其面目已难窥见。只能从渠道底层见其少许痕迹。因常年雨水的冲洗,现渠道中间底层南边露有石层,呈倾斜状,且有灰沙夯筑的梯级,向北有一处用灰沙夯筑的土层,其上侧还有一呈三角状的用灰沙夯筑的土墙,因渠道断层沙土的流动,才露出地面。从上述情况来看,渠道底层疑为古村落的地层。据此可见,古村落已深埋于3米多厚的红沙土之中。
这一遗址遗存的器类特征:瓦当呈灰白色,圆形面径9厘米,厚2厘米,面部印制放射线图案纹。陶瓷器主要是浅绿半釉碗和浅青半釉碗,圈足小,口沿直径大,碗壁较薄;陶罐,高30厘米,口径16厘米,肩制作四耳,壁厚,平底,底径20厘米,腹微鼓,器表施浅绿半釉,经广东省文物研究所鉴别,属唐代陶罐;陶釜,高  厘米,口径  厘米,壁厚,平底,底径  厘米,腹鼓,施   釉,属晚唐的器物特征。据考古研究,该遗址属唐宋元时期。


    茅埔墟镇遗址

    遗址位于捷胜镇沙坑村偏西南一公里处,南面400多米处为沙坑南古文化遗址,北面紧靠茅埔山丘,面积约有十多亩。历代以来,当地群众称此地为园埔圩。《海丰县文物志》则称为茅埔墟镇。其南侧原有一条古车路,现已不存。这条古车路原从牛肚村西南方的通弄开始,经七老将祠前面,再从大石牯古村落西北侧(今为车路田),直跨至园埔古圩。在1961——1965年期间,当地群众在掏铁沙(俗称做铁沙)时,曾挖到大量的鼎、砵、碗、等陶器,后来在一次大型的挖沙中,发现了一处古灰窑遗址,出土壳灰100多担,半已烧焦的松柏犹存。向北还有晚唐时代的碗窑遗址(发现烧碗陶座),披露地面的主要器物有碗、簋、盘、陶瓯、陶罐、瓷碟和瓦筒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些器物在该遗址表层到处可见。现因植树造林,荒草纷披,这些器物已难寻觅。
    这一遗址遗存的器物,主要有浅黄色半釉碗、浅绿色刻花半釉碗、半釉陶瓯。器物的特征,均为圈足较小,口沿直径大,施半釉。据考古研究,茅埔墟镇属唐宋元时期遗址。1927年底,红二师和农会军攻破捷胜所城后焚烧整改时,曾发现蔡黄二姓有茅埔墟镇的厝地田契。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天葬地“金鸡缩爪”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文化天地] 汕尾市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庆典圆满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24 编辑

    3、明清时期遗址

    隍庙戏台遗址  

      隍庙戏台遗址位于捷胜所城东北角后山头,在城隍庙之前,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台向40度,台墩高1米,面阔三间,明间宽4.4米,两翼次间各1.9米,进深4.1米,风火式山墙,梁架是穿斗式结构,为明代土木建筑特点。   
      关于建筑年代,出于传说或见于书籍的说法有三:一说是与海丰县城城隍庙戏台同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一说是比海丰县城城隍庙戏台后建十年,即明永乐三年(1405年);另一说则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84年)。   
      然据清雍正年间捷胜籍洪辉腾所作《洪氏族谱》序文载:“捷胜城所府署官衙暨城隍庙戏台等地,前乃我洪氏产业。洪武十年(1377年),我祖讳瑛公将原卜择定为我洪氏建祠地之北园三十余亩献于官,辟为今所内文武官署。洪武十有三年(1380年),城所官署告竣,城所内外社约众信议建城隍庙加筑庙前戏台,众绅耆商于瑛公,公复将业地赠送之。越年庙台落成,隍爷进庙演戏庆祝,总理灯首特备福席亲送洪氏香火堂。每届城隍圣诞,送福席惠饷我子孙,为前明惯例。庙内有石碑镌述瑛公乐善好施。迨康熙移民迁界,城所社里人烟已绝,隍庙倒塌,石碑不存,复界至今数十年,人户渐复,城隍圣诞亦渐复,然每年灯首送福席之事,瑛公捐献城所地复赠城隍庙戏台等地之举而成口传。兹值续修牒谱之际,加叙此序,以彰我瑛公德泽,毓我子孙之尔。旹雍正十一年冬至裔孙洪辉腾撰。”序文所言可信性强,因洪辉腾乃捷胜洪氏裔孙,对其祖瑛公捐献城所地复赠地之举,当熟知之。若此,捷胜古戏台应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越年”(十四年)落成,比海丰县城城隍庙戏台要早建十五年。那么,以上三种说法,便不太可靠!而从《洪氏族谱》序文看,亦证明了捷胜所城在明朝初年便有戏曲活动。   
      相传农历八月十五日城隍爷诞,从十四日起至下(九)月演戏三、四十台(全城每年演戏达两百多台),其演出的节目有封神榜、汉传、三国传、隋唐传、岳飞传、杨家将传、水浒传等大传戏及明清各个方面的历史故事剧,还有牡丹亭、西厢记等小传戏,真是“聚五千年历史,演廿四史篇章”、“往来将相客,出入帝王家”(戏台联),这说明了明清、民国时期的捷胜所城,文化很是发达,群众大都善于看戏、评戏,是海陆丰闻名的“大棚脚”。据载,戏班艺人升“月价”时,便要经过“四山”的品评,俗有“头玄山,二盘拦(今属惠东),三凤山,四后山”之说,而捷胜后山则是最高水平的一关。因此,戏班进入捷胜第一天,班主(或“大笔”——剧务)须把行当演员名单及各人“月价”(月薪)递交庙会总理过目,总理便根据他们的“行额”(该扮什么角色)点戏,并参考其“月价”来要求他们。   
      城隍庙戏台下座界分明,男人在前,女人在后;男的多站,女的多坐。女人所坐的都是特制的“高脚椅”(高达二米),这种椅家家户户都有,专供女人看戏所用。戏场周围(不论大小棚脚)摊贩林立,摆卖烟酒、糖果、熟食、茶点等,日场则有民间艺人摆卖纸扎或泥塑儿童玩具,角落处还有围赌。此外,戏台下左右两侧还设有八个剧评座,各备有纸笔墨,供剧评人员(通常称为“戏雕刀”)扎记演员(特别是“行柱”)的弱点或失误。对有差错者,除扎记存查之外,还要递条子上台,或批评指正,或耻笑奚落,或责令退场,甚至吊上草鞋、雨伞和少许元钱、纸币,请其明天上路回家,更甚者还要挖空心思,写了讽刺、嘲笑的诗词或对子贴在大路口,以示大众,真可谓竭尽挑剔之能事;然亦有某些戏雕刀对演员刀下留情的,但毕竟少数。因此,来捷胜演戏的戏班,总是不敢苟且,生怕一出差错,便遭到非难,然艺人们却又喜欢赴捷胜演出,希望以此来检验自已的艺术层次,而技拙者则视为畏途。所谓“神仙难赚捷胜钱”这句谚语,便是在戏班艺人中流传开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捷胜所署遗址   

       捷胜所署遗址位于捷胜镇后山头(一说在南门内),其规制与海丰、甲子二所相同。据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及清乾隆版《海丰县志》的记载,该所署中间为大堂,堂后面为公廨,再往后为土地祠;东西两序为吏房,堂右侧有永积仓,左侧有旗纛庙;堂前为仪门,仪门右侧有狱房,仪门前设有谯楼,谯楼门外又设照壁。   
      关于它的肇建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清雍正十一年捷胜洪辉腾《洪氏族谱序》记载:“捷胜城所府署官衙……,前乃我洪氏祖业。洪武十年,我祖讳瑛公将原卜择定为我洪氏建祠地之北园三十余亩献于官,辟为今所内文武官署。洪武十有三年,城所官署告竣。”其二,明嘉靖版《海丰县志》记载:“捷胜所署……,洪武二十七年,千户侯良建。正统九年,千户张贤修。”   
      以上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洪瑛将地献于官,建造文武所署,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告竣,但未提及是谁所建。另一种则说所署是千户侯良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所建。孰是孰非,难以定夺。不过,有一点则可以肯定,即是捷胜所署是由明千户侯良所建,而且它的肇建时间是在建城之前。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28 编辑

      捷胜所城遗址   

       捷胜所城位于汕尾市城区南部海滨,北距市中心15公里,东侧3公里处为“石狗湖”,连接沙角尾澳;西南侧1公里处为“黎明洞石室”;南侧3公里处是龟龄海域;西北2公里处是西山“得道庵”,是一座环境优美的滨海城镇。   
       捷胜所城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奏立,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十五日千户侯良创建(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城池》)。万历十二年(1584年)千户汪如圭重建(清同治版《海丰县志•续篇•建置》)。初名“捷径”(《明史•地理志》),后改名“捷胜所城”,因城所状如四方,且周高中低,极似渔罾,故别称为“罾城”。   
      《海丰县文物志》载:“城呈不规则四方形,四周城墙全长1612米,面积162300平方米。城墙原高5米,墙基宽4米,设垛口440个。……分东、西、南、北门,建四座敌楼。”又,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城池》载:“城在金锡都,……周四百七十二丈,崇(高)一丈,广(宽)一丈有五,池(护城河)深一丈,广杀(减少)二尺,敌楼四,楼下辟门。”从以上二种历史记载看,明显有些出入。根据《海丰县财政志》所附录的“明清时期度量衡制度”中1丈=10尺及1尺=0.32—0.341米来计算,明代捷胜所城四周城墙全长应为1609.52米,城高3.41米、宽5.12米,护城河深3.41米、宽2.73米,设垛口44个,分东、西、南、北四城门,设有吊桥通往城外,各城门附建有城楼。城内辟四大街,成十字形,东门街长230米、西门街长175米、南门街长183米、北门街长221米,并设有文武所署、镇抚司、吏目厅、军械局、永积仓、教场、旗纛庙、狱房、土地祠等官方机构及其他配套。城墙大部分用灰沙夯筑,靠近四门地段则用大方块砖(传说大方块红砖是田墘湖东瓦窑栏烧制)砌筑。四城角各有一个瞭望角,成犄角势。每个城门外都有一个城门甕,各成弧势拱卫着内城,具有双重防御作用。北门无月城,配防炮17位,清道光二十六年,自汕美移炮1位,小铜锁炮1位,共有护城铁炮19位。配有战船二座。另有军事通讯大小茅山烟墩2个,一在东面临海之大茅山;一在西面临海之小茅山,可以监视海外数十里的情况。还有2条运输河道,一名军水河;一名石狗湖河,均为明清两代军需和其他交通的主要河道。据《广东省海丰县地名志》载:所城“派驻千户城守一名,明初常驻官兵1200名。”按明朝兵制,实驻有简武勇编队伍1125名。至明嘉靖初年“捷胜所绝故旗军五百四十有二,实在五百六十有九。番上梧州征调二哨,凡三百九十有八人,备长沙海澳一百一十有二人。”(《戍守》),计有驻旗军967人,若无到梧州征调二哨398人,则实驻旗军569人。迨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驻旗军仅有328名。明代捷胜所城设有千总、守备等武职;至清代又改设游击、守备及把总等武官,分领绿营兵。“城所”属碣石卫管辖,为该卫九所之一,是明清两代海丰县的海防重镇。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城所数十名老将和文武官员弃城逃走,城所废置。迨至1927年11月19日,捷胜所城毁于兵燹。大革命失败后不久,部分城墙又陆续拆毁,而原来的墙基则变成环城大马路,现只残存西北一城角。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文阁遗址   


      内文阁,又称内文祠,在捷胜所城南门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呈报,十年(1732年)由贡生何梦瓒主持修建。当时,内文阁的修建,是清代海丰县的一次空前盛大的重视文化之举,上至海丰知县、所城游击、都司、贡生、监生、生员,下至兵士、民夫,皆踊跃参与捐资,实可谓四方万里,民皆喜幸。            
       内文阁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为三进式土木结构,自低而高,布局美观,气势恢宏。据清雍正十三年《起建约台碑记》和同治七年《修建会碑记》载,前楼称为会魁楼,俗称“魁星楼”,设二层,楼下正面辟方形门,直通内侧圆门,圆门两侧边角,又设有圆门,可沿梯级上二楼;楼上祀有魁斗,并有圆窗遥对黎明洞魁星石,以取会魁之意。会魁楼大门前原立有左侧原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碑。中座原称罡□宫,崇祀三圣,宫有前后町,前町备岁时滨庆之用。迨至嘉庆中叶,复奉魁星圣像于中座,并为中座增修润色。同治丁卯秋再修,并改名为敦化堂,取朱熹“敦厚其化,根本盛大”之意。敦化堂左侧设有走廊,可通后座约台,右侧则建有五间教室。后座称为约台,台堂内祀有“孔夫子”。整座文祠具有明清时期土木建筑特点,是清代捷胜所城的正规学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四日废科举,内文阁遂改名为文亭高小学校。进入民国中叶,敦化堂已毁,只存前楼和后座约台。建国后,曾改名为中心校、西南校。迨至1978年,又改名为捷胜中心小学。1989年,拆左侧走廊建教育楼,右侧教室则夷为平地。1997年,又拆会魁楼,重建新门楼。现仅存后座约台。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31 编辑

      附:清雍正十三年《起建约台碑记》  

      雍正二年春,   
      呈上□□仰□:   
      圣祖□□□□六十年来,吏精图治,教养万民,咸臻于穆之风,共乐升平之治,特颁上谕十六,作本谕中外臣民惟恐奉行日久,急于宣讲汇集,参谕十六条,寻缘至义,将行其文,旁征博引,名曰圣谕广训,颁行文下诏直省、州县、市镇皆立约所,置约长一人,每逢朔望,大小文武齐集,绅士兵民宣讲。   
       诏下之日,臣民喜幸!即海隅徼寨、四方万里之外,而急公就事者,踊跃争先。壬子冬,捷胜之约所成,□□于甲寅孟夏刻,四日奉命镇守捷胜所城,于望日恭诣约所,齐集绅士兵民,宣讲上谕。见约所一间,垂悬条谕,宣者群处□污之下;听者环立无堞之上。讲毕,谋于诸绅士曰:是非尊亲之意,须另筑一台,高悬上谕,垂列条教,使宣者、听者,或坐或立,各旁其所。始申崇敬之诚,诸绅士咸是余言,正令而集,各出资有差及拔其尤□人。董其事,鸠工庀材若梓者、石者、藻绘者,成服厥事,而庑□、而门槛、而扁额,悉备。□□闰月而落成,□见斯台岿然与皇图苇固亿万斯年矣。是役也,计绅士、僚属、耆老、兵民题银,并余所捐不腆之俸,兵工有二十余两,并勒姓氏于贞珉,以垂不朽!
      特简
广东碣石镇标右营游击赖天祥撰
雍正十三年岁次乙卯孟夏秋吉旦立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32 编辑

      外文阁遗址   


      外文阁,又称外文祠,位于捷胜所城西郊,清雍正二年(1724年)呈报,十年(1732年)由贡生何梦瓒主持修建。该文阁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比内文阁规模稍小,亦为三进式土木结构,建筑布局与内文阁相同。前楼亦称会魁楼,内祀魁星爷;中座称为敦化堂,分祀关帝君和孔夫子;后座为约台,祀文昌帝君。   
      据考,清道光年间,捷胜所城有人欲为外文阁题一副对联,恰好黄汉宗游捷胜,便请其题写。黄汉宗问清楚外文阁的具体情况后,不假思索地吟出“志在春秋,前圣后圣;星联魁璧,天文人文”的绝妙对联。他巧妙地将魁星爷、文昌帝君和孔夫子、关帝君钳入对联,真是让人拍手叫绝!后此联被镌刻于外文阁,至文革期间被毁。   
      外文阁并非一所正规学堂,而是专为祀神而设。在清代,因科举应试的需要,遂将外文阁定为科试前士子们强化训练的教学场所,无形中已成为捷胜所城的最高学府。据考,当时捷胜所城的许多士子,不论考秀才、举人、贡生或进士,都须在一个月前自带粮食被席,前往外文阁住宿,参拜魁星爷和文昌帝君。同时,在教官的督导下,进行考前的强化训练。据考,清末进士翁天祜在中式前,便曾在此进行考前训练。   
      上世纪解放初期,外文祠被拆毁,其木石柱全被迁往城内鹤岭下建造市场(即老鱼市,俗称“户伞亭”)。现已扩建为捷胜文昌中学,是镇里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自清以来,文脉相连,犹保持着最高学府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教堂遗址   

      捷胜天主教堂位于城所西门外流巷,方向200°,1894年,广东南海籍神甫符玛窦筹建,隶属于香港教区海丰传教区,原有教徒168人,其中男104人,女64人。教堂属罗马教特征的西欧建筑风格,面积200平方米。内置圣堂一座,神甫房一间,圣教学楼一座。教堂附建有一钟楼,通高15米,分五层,一、二层为灰沙夯筑,三、四、五层为砖砌。顶端置有十字架,已为雷电击坏。现教  堂已修复,钟楼保存较好。   
      据载,天主教传入捷胜,已有126年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门户,外国基督教各派系,便乘势进入我国,并在我国各行政区域设立教区。   
      耶稣教士们跨进岭南的步伐特别快。十九世纪末,传入遮浪半岛的基督教西部教系,即所谓“公教”,在中国称为“天主教”。仅于十几年时间,就吸收了捷胜、町前、田墘和遮浪等地数以百计的群众入教。继町前村陈道本等人入教后,捷胜黄泳等人亦于1880年跟着奉教。由于香港教区派来的神甫,以捷胜、町前和田墘等教堂为支柱,并搭起各区域教堂的框架,因而,明清时期天主教的宗教网络甚为严密。   
       捷胜天主教堂,是汕尾市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建国后,我国天主教已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于1950年,开始实行独立自主,并自立章程,自办教会。至此,捷胜天主教堂已完成历史使命而自然解体。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35 编辑

      大小茅山烟墩遗址   

      捷胜倚山临海,扼潮州、惠州官道之要冲,为粤东海防重地之一。历代王朝均于海防要地设置关隘,构筑烟墩炮台,以图保境安民,巩固统治地位。   
       在古代,战争的敌情报警,均利用视野广阔的高地山峰构筑烟墩,并派兵防守,以燃放烽火为号,故又称烽火台。终明清两代,海丰县共修筑12座烟墩、24座海防炮台。捷胜所城便占有四座烟墩,即沙角尾烟墩、前进烟墩和东坑烟墩。其中东坑烟墩有二座。历史上所说的大小茅山烟墩便是指沙角尾烟墩和东坑烟墩,均为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至二十九年所建,规模为5×5×3米左右,属灰沙夯筑圆形结构。   
      大茅山烟墩,位于沙角尾村北侧山上。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解放后,改作哨所。现只存一土堆。
       小茅山烟墩,位于东坑村烟墩山顶端,海拔高约200米,东面可瞭望捷胜所城;北面为东坑村;西南面距离大海约有100米,可俯视整个捷胜海域,视野广阔。东南侧半山腰原有兵士营房,并有石级自东北面向上蜿蜒至山顶,再向南直达烟墩。清康熙十年(1671年),为防海患,重修此烟墩。解放后,政府在此设立哨所,改用砖石结构。现仅存山顶上一石砌土堆。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37 编辑

  4 革命遗迹
    革命遗迹革命烈士纪念碑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捷胜城北狗地山上,四周围以石栏,显得雄伟壮观。1956年,为纪念捷胜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碑向125o,碑座长、宽各3米,高1.14米;碑身宽、厚各1.2米,通高6.5米,正面直书“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字径40×58厘米,碑座镌刻有101位烈士芳名。李劳工烈士纪念碑    李劳工烈士纪念碑,在捷胜城北狗地山上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后面,1956年建。碑向125o,碑座长、宽各1.5米,高0.7米;碑身宽0.77米、厚0.55米,通高4米,正面直书“烈士李劳工之碑”七个大字,字径20×18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劳工烈士纪念碑    

      李劳工烈士纪念碑,在捷胜城北狗地山上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后面,1956年建。碑向125o,碑座长、宽各1.5米,高0.7米;碑身宽0.77米、厚0.55米,通高4米,正面直书“烈士李劳工之碑”七个大字,字径20×18厘米。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8-20 21:42 编辑

附:海丰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海文字第五号  
      各区公所、各乡人民委员会:   
       为保护我县具有革命、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及名胜古迹,特根据广东省人民委员会(57)粤文办字第206号指示称,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把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于下,希各区公所、各乡人民委员会对有关本系统本地区文物保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已经公布的文物古迹,各区公所、各乡人民委员会的领导同志必须提出有效措施,切实加以保护;已经发现,但尚未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今后继续发现的文物古迹,应立即报告本会文化科,以便继续分批公布。


    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物名称        时代        详细地址        文物名称        时代        详细地址下洋古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红草区西联乡        方饭亭        明        五坡岭拔仔围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田墘施公寮乡        红场、红宫、彭湃烈士故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县城狮地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田墘区遮湖乡        墙上标语        大革命时期        红草区公所黑石墩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田墘区东州乡        石亭        明        红草区长新乡五家村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田墘区遮浪乡田寮        土炮台        清        红草区长新乡牛母洞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田墘区湖东乡                        牛肚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捷胜区东沙乡                        沙坝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        捷胜区东沙乡

                       1957年5月11日
发表于 2013-8-21 13: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柳子 发表于 2013-8-20 21:39
附:海丰县人民委员会《关于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海文字第五号  

辛苦了!
发表于 2013-8-21 14: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古老的地方文化~~~
发表于 2013-8-21 15: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捷胜是有历史的小镇!
发表于 2013-8-21 16: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