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584|回复: 19

[地方志] 捷胜风情录【十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7 21: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捷胜风情录图.jpg


      第九章 轶事趣闻

       这一章所讲的也是人物,与第三章稍有不同,第三章主要为人物立传,而这一章却是记载一些人物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小故事。篇幅一般较为精短,故事情节完整,趣味性强。
      捷胜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艺术之乡,也曾出现了许多名人,但因史书缺少记载,笔者采访不周,故载于本章者不多。现缀杂成篇,以供茶余饭后之观。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风水掠影—天葬地“金鸡缩爪”
[文化天地] 从务实奋进中崛起的捷胜中学
[文化天地] 穿越史前文化、追溯现代文明
[文化天地] 延续五百多年捷胜何氏宗祠冬至谒祖“三献礼”
[文化天地] 无私的捐助、大爱的善举
[文化天地] 汕尾市何氏宗亲总会成立庆典圆满成功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1:44 编辑

    杨文广大战水龟洞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灭唐建宋,没有多久便派兵对南方展开进攻,然至宋仁宗时期,南方动乱犹未平定。
      当时,南方沿海浙江、福建及广东等省有南蛮十八峒作乱,他们很为嚣张,历来不肯臣服于朝廷,经常与官兵开战,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影响了朝廷的统一大业。因此,朝廷派出几路大军,分别向浙江、福建和广东进发,予以围剿。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先后灭掉了十七个部落,只存捷琅埔水龟峒(即今石厝黎明洞,据说当年驻有水龟精)最后一个部落还未消灭。
      据海丰县东笏妈祖碑记载,惠州团练副使杨文广屯兵于东笏洋心堆杨厝地,为消灭余孽,便派狄青率兵进剿捷琅埔水龟峒,主力驻扎在九伯岭。
      狄青虽说骁勇善战,然却九战九败于水龟精,九次率军退上九伯岭,故九伯岭又被称为“九败岭”。
      由于旧时水龟峒周边多是水域,且狄青部大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所以屡战屡败,伤亡惨重。到最后,狄青部还被围困九伯岭。此时,恰好杨文广追赶南蛮十八峒女首领金龙公主到遮浪狐狸峒,闻狄青为敌兵所困,乃火速驰援。在杨文广大军与狄青余部的夹攻下,水龟精率残兵节节败退,潜水退回水龟峒。
      后来,杨文广和狄青多番叫阵,水龟精却挂出免战牌,不敢出战。无奈,杨文广下令强攻水龟峒。由于水龟峒山石暗隙破多,大军攻上山时,死伤惨重,但水龟峒毕竟太小,且水龟精所带兵将亦多已受伤,故此,在杨文广和狄青大军的强攻下,水龟精终被杀死。至此,南蛮十八峒终告全部消灭。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1: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1:48 编辑

      黄百万义救东洲坑


      黄百万,原名黄元振,清康熙年间捷胜所城西门头黄厝巷人。他为人豪侠,是当时海丰县的首富,因其每年要向朝廷纳贡元百万,而被称为“黄百万”。
      传说,黄百万曾义救东洲坑。当时,东洲坑许多渔船常云集于白沙湖,外来行商亦是如此。有一次,附近流氓向外来行商收取保护费不成,便偷了他们的船只和货物。他们却认为是东洲坑渔民所为,乃具状上告省城,派官兵围困东洲坑,并强令规定期间官兵一切消费均由东洲坑负责,不然则要剿灭其乡。无计可施之下,乃坚持数日,后觉无力供给,长此下去,乡里必亡,故众议后派代表赶往捷胜所城向黄百万求援。黄百万一口应允,随着带保镖及讼师陈善德奔赴省城。
      官司打了几个月,自身财产几将耗尽,黄百万颇感事态严重,如此回去,必无颜以对东洲坑老少,乃向陈善德问取对策。陈善德道:“有钱则赢,无钱则输”。黄百万道:“我二母有钱,但与我不甚和睦,怕借钱之事免谈”!说完脸带苦恼。“无妨,他也是你母亲,回去叫一声‘妈’,事必成!”陈善德语气肯定。黄百万心想也对,便启程赶回捷胜。按陈善德策略,借钱之事终于成功。又按二母吩咐,将大元装于五六个大箱,等船靠广州码头时,在箱子底部凿一小洞,经行商旅馆门前,故意让大元漏下。随从报知,黄百万大声道:“小小几个元宝,何足挂齿”!其时,行商为探虚实,曾派探子跟踪。
      入夜,探子又潜往黄百万旅所,听到黄百万房间传出悦耳的琴箫声。对方的探子乃回去报告情况。为造声势,黄百万连续几天东游西狂,想方设法炫耀自己,以示财力雄厚。
      一次,他到理发店剪发,便慷慨地给理发师两个大元,旁人看见,议论纷纷;他又收购全省城的棉花,虽然当时棉花行情不涨,格价甚低,然亦是不顾后果,重金定购。经这几件事之后,黄百万大名响彻省城。此时,行商已觉得黄百万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后台硬,财力雄厚,官司胜算不大,遂主动与之议和。
      议和意味着打赢,东洲坑终于免去灭乡之灾。黄百万义救东洲坑的壮举,一时间路人皆知。
      后来,东洲坑为报答他的大恩,送其“急公卫里”的牌匾,并立其长生禄位,勒石以记:“控平私抽,海疆被泽,遗爱不忘,名登金石。”时至今日,每逢节日喜庆,东洲坑必行贴恭请黄姓宗族老大赴宴,礼节毕至。纵有偷鸡摸狗、惹事生非者,在东洲坑只要报其姓黄,亦必无事。
      俗话说:好心有好报。原先在省城打官司,以为血本无归,但先前定购的棉花却又卖了个好价钱。从侧面亦说明了行善积德者,必会福禄双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1:58 编辑

      白太爷跪官靴


      话说清道光年间,捷胜所城西门街有一个举人,名叫周元端,他为官清廉,才高八斗。乡试中式后,便到云南任府尹。一生宦海浮沉,历经沧桑。晚年荣归故里,安享天年。
      据传,海丰县有一个白太爷,他恃才傲物,对海丰县历来抱有成见。因他刚到海丰县上任,按惯例须先了解熟悉县邑周边乡镇的情况,于是,在某一天,他到捷胜所城巡察。当时,他耀武扬威,气势不凡,对捷胜好像不宵一顾,所过之处,纵见有旗杆夹亦不参拜,因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时逢烈炎,天气如火,周元端正在自家庭院树荫下乘凉,经仆人报知,亦感气愤!心想:从捷兴社到福安社一带,都竖有朝廷所立的旗杆夹,你竟视若无睹,不与参拜,真是岂有此理!随着,他便吩咐仆人拿出自己当年的官靴,放在自家大门前烤晒。
      此时,恰好白太爷经过其门前,见有一对官靴,官级比自己高,便急忙跪了下去,谨慎叩拜。一时间,门前围满了许多人。仆人告知周元端,他说:“让他跪吧”!
      以上所述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周元端在道光年间考中举人之后,朝廷赐以官服官靴,但他却不赴任,不屑为官,而是回家弄文舞墨,过着一种惬意的举人爷生活。因此,他的老婆经常唠叨不休,总是说他书读这么多,有什么用!这样无年无月的在家呆着,像个废人!而周元端却总是以笑对之,默默领教。
     有一天,刚到海丰县衙上任的白太爷到捷胜所城了解民情,恰好经过周元端的门口。其时,他的老婆听到一阵锣鼓声,便走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官轿内坐着一位穿官服的人,在随从的簇拥下,正风光满面而来,心中着实羡慕不已!想及自家相公,中举后却无甚建树,真是气恼!想着,又走进去向周元端唠叨不停。“你看,人家多风光,大锣大鼓,官架十足,而你这举人爷却一无是处,还自以为了不起?”此时,周元端正在厅里坐着吸烟,见老婆又在唠叨,并不生气,若无其事地对老婆说:“我那双靴子在柜子里放得太久了,拿到门口晒晒吧。”他老婆虽说平时常要唠叨,但还是很听周元端的话,便拿出靴子放在门口烤晒。
      这时,白太爷正要经过他的门口,见有一双官靴,比自己官级要高,遂慌忙下轿,跪地叩拜。刹时,门口围满了一大堆人,很是热闹!周元端的老婆感到奇怪,遂走出来看看。只见原先坐在轿里的那个官员,正在对着靴子跪拜,于是,走进去向周元端说:“真是奇怪!那个官员正在跪你的靴子呢!还不出去扶他?”周元端只是照旧吸他的烟,并没有出去迎接搀扶。他的老婆见他不在意,又走出去看。那个官员在外面跪了很久,见主人没有出来搀扶,但又不敢起来,虽然阳光炙热,无奈只得继续跪下去,不过,心里已是极为气愤!又过了一会,周元端终于出来搀扶了,请其里屋饮茶寒喧,方知是刚到任的海丰县令白太爷。
     然此时,白太爷已是记恨深矣!后来,白太爷为了报这一跪之恨,便派人到捷胜所城探寻周元端先祖坟地。人们都知道,白太爷才学过人,且于风水学颇有研究。在白太爷看来,周元端乃大贵之人,其先祖必有厚积阴德,祖坟风水应是极好!是故,白太爷想方设计都要破其先祖风水。
      一日,他的手下回报,说周元端先祖坟地名曰“鲤鱼地”,在捷胜城外南门岗与石厝村交界处。于是,白太爷带手下来到“鲤鱼地”,找到鲤鱼的两只眼睛,在那里挖了两个很深的孔,欲将其风水破坏。过了几天,下起大雨,但那两个孔却奇异地自然缝合,与原先无异。时白太爷派人去探看,知道情况后,便再次来到“鲤鱼地”,在那里又挖了两个比原先还要深的孔,挖出两块石头,并灌入狗血。自此后,“鲤鱼地”被破了,每逢下雨,再也不能自动逢合,还会从孔里溢出黄土色水,并出现裂痕。
      据说,“鲤鱼地”被破后,周元端景况日差,家道中落,已不如以前那样显贵了。但“白太爷跪官靴”一事,却在捷胜成为千古美谈。
发表于 2013-9-7 21: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1: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06 编辑

      县官审刘学调


      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捷胜所城有一个名叫刘学调的人,他既是城里有名的绅士,又是海丰县学的儒学官。他家道殷实,为人慨慷大方,急公好义,热爱民族,敌视番夷。因他经常出钱粮支持海丰“三点会”反清复明,故被人称为捷胜“三点会”的大佬。
      话说清咸丰初年,朝廷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求和,对内则残酷镇压,使大批农民啼饥号寒,朝不保夕,因而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群起抗争。其中,以黄履恭、黄殿元为首的海丰“三点会”反抗激烈。
      据传,参加海丰“三点会”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及渔盐工人等五万多人,他们攻城略地,处决县令林芝龄,并控制海丰县城达四个月之久,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后因清廷派强兵悍将进行反扑,起义军才撤离县城进入山区分散活动。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黄殿元师败鹅岭,残部退回海丰乌狗洞时被执,十一月在县城壮烈就义。他牺牲后,各小股起义军分散各地,但仍坚持反清复明,并与捷胜刘学调取得联系,运载军粮,奋战到底。
      由于清廷从归善(惠阳县)调来大批援军,且新任海丰县令梁凤辉又雇募许多潮州盐勇,在他们的反击下,义军伤亡惨重,一蹶不振。
      后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公平紫湄坑一带又有“三点会”的组织,会首洪亚重为配合“兴中会”领导的惠阳三洲田起义,率领会众和农民一千多人起义反清,不久即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末统治者却有一种震撼作用。清政府为将义军一网打尽,便派兵四处搜捕“三点会”遗党。刘学调是捷胜“三点会”的头目,“大佬”之名人所皆知,所以他亦是清廷搜捕的对象之一。
      据说,当海丰县令带兵前往捷胜所城传召他时,刘学调的父母极为惊慌,都认为他此番难逃死劫,便悲痛凄凉地在家预备好棺材、寿衣,并搭好灵堂。
      其时,刘学调正在捷胜衙署被县令审问,“据本官调查,你与‘三点会’逆贼交结,输送军粮,图谋不轨,可有这事”?跪在衙堂上的刘学调,略带惊恐而镇定地答道:“县老爷,小民乃辖下一等良民,正当经商,何敢与判逆共谋,背叛朝廷?万望明鉴”!县令又问道:“那外面又为何传言你输送军粮,支持反贼”?刘学调机敏地答道:“小民一介儒商,正当经营米盐之业,与外地生意往来自是甚广。时有运货外出,纯属客户交易,又何谓运军粮、反朝廷?若不信,县老爷可问小民乡亲,以证清白,伏乞再次明鉴”!因他平时扶弱救贫,与人和善,故此时坐在堂上聆审的几个捷胜绅士,俱为他开脱罪证。县令见审问不出什么,便恩威并施,望其主动说出同党姓名。
      然由于刘学调机智敏捷,善于言辞,都一一予以巧妙回答。天色已晚,县令因不能查实他的罪证,无奈只有放他回家。
      一进门,刘学调只见父母及妻儿坐在灵堂上,正目瞪口呆地望着他呢……刘学调一生济危扶贫,口碑极好。
      咸丰六年(1856年),汕尾镇东西社的“乌红旗”械斗事件正很激烈,特别是二月的“破西社”,伤亡尤为惨重。幸有刘学调在沙海渡头接走部分西社群众,以及残兵败勇,械斗事件方免继续上演。时至今日,西社群众每谈及刘学调,犹记其点滴恩惠。
      翁天祜题诗轶事翁天祜,原籍汕尾东社,出生于捷胜所城西门外水阁村。据说,汕尾西社破东社时,其母怀有天祜,为避难乃移居捷胜所城。及长,又随父母迁居东社,并入私塾,文名渐著。考进士前还曾赴捷胜外文祠进行强化训练,是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类拔萃的大才子。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殿试中式,赐为进士,官授福建浦城县知县。因他在汕尾名誉显著,与人和善,所以至今还流传着他的许多轶事佳话。
       相传有一天,后径约长托人在外地买了一把贵重的绢扇,正面绘有一老叟倒骑牛背,横吹短笛,形态悠闲,在夕阳西下、暮鸦归林时分涉水过溪;而背面则一片空白,有画无诗,真是美中不足!后来,约长在乡亲们的指引下,前往汕尾东社向翁天祜索题扇诗。当时,翁天祜正与乡绅们谈论一件要紧之事。由于事前未曾有约,约长只得呆在一旁,不敢打断他们的谈兴。翁天祜见约长突然造访,遂起身问有何贵干。约长便将来意说明。翁天祜因有事商议,只得面带谦色说:“我很忙,还是另请高明吧!”约长为了不虚此行,唯恐他推诿,乃再三恳求说:“随便题些吧!”看到约长恳求之状,心中不忍,翁天祜便唤家人端上笔墨,不假思索地在绢扇背面挥毫写上“五六工上尺”五个字,随着又搁下笔与乡绅们继续商谈。约长以为题好了,便趋前一看,大失所望!心想:我花了这么多钱,托人从外地买回的这把好扇,进士爷你今天就这样给我题了一行诗不成诗、句不成句的文字,心里着实不高兴!而众乡绅亦是不解地看着翁天祜。
       正当大家犯愁时,只见翁天祜笑了笑,又起身在“五六工上尺”句子上,补上三行。此时,众乡绅与约长皆齐声喝采,拍手叫绝。原来翁天祜所题的乃是一首古五绝:“骑牛踏浪花,惊动老人家。牛背吹玉笛,五六工上尺。”所谓“五六工上尺”,是一种古乐谱,即工尺谱,相当于“宫商角征羽”五音,亦即今天的“五线谱”和“简谱”。翁天祜巧题后径约长绢扇诗的佳话,一时间在汕尾大街小巷传诵不绝。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08 编辑

    曾贡爷发愤读书


      话说清光绪年间,捷胜所城有一个曾贡爷,名叫伟春,字树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因他家道殷实,日以读书为乐,并没有赴童试。后来,家人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名衔。
      几天后,官兵提着马头锣,鸣锣摆道,前来报喜,并为他竖立旗杆夹,以表其文功。此时,曾树璜风光八面,喜在心头,人见人羡!于是,家里人商议择日大摆酒席,宴请宗族亲戚和亲朋好友。
      这一天,曾树璜家里非常热闹,沙港和龙溪的曾姓亲戚也来赴宴祝贺。当酒过三巡,沙港的曾姓亲戚说道:“秀才,这个场面较风光,这四百两银花得有价值啊!”那个亲戚说者无意,但听者却就不然了。只见全场之人忽然静了下来,大都面带惊疑。这时,曾树璜亦是脸带不悦,但碍于情面,仍盛情款待,宾礼毕至。在曾树璜频频敬酒之中,全场气氛又重新活跃起来。
      自此后,曾树璜矢志读书,日夜勤学不缀,博取众长。
      后来,他乡试中式,被取为贡生。此时的他已是一个学问淹通、才高八斗的人了,天文地理、琴棋诗画无所不通。虽说他有点口吃,但并不防碍其才学的挥洒。
      据考,曾贡爷在海丰县教书时,很多人都向他请教,他都能一一解答,以释迷津。因此,海丰县很多人都公认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对他极为佩服和尊敬。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12 编辑

      醉夺诗魁的何镜湖


      何镜湖,号麟笔,清末至民国时人,世居捷胜所城西门第五街,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乃一介落魄儒生。为人忠厚,性酷酒,善诗词,因其喜研周易,精通要义,而日以批卜为生,人称“镜湖仙”,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轶事在捷胜所城流传颇多,其中较为著名的乃是诗压群儒一事。
      话说民国时期,刚上任的海丰县长想要检阅文化古县海丰的诗词水准,便在莲花山举行了一次诗赛,以《莲花山》为题,时间三天,拟取三名。当时,全县许多文化名人都去参加,捷胜所城亦派去一些代表比赛,但都未能夺取第一名。虽说第二、三名已经诞生,但其水准却不如人意。这时,县长感到失望和遗憾!比赛的时间已过了一天,派去比赛的代表亦已回到捷胜。为了捷胜这面“文化古城”的旗帜不倒,大家便一致推举何镜湖参赛,为捷胜人到海丰莲花山夺取诗魁。何镜湖并没参加过科举,然其才学却远在一些举人、秀才之上,所以他在捷胜声望极高。
      其时,人们为他备足盘缠,请来轿夫,热闹地送他出城门,直奔海丰。旧时上海丰之路并非现在那样好走,但他日夜兼程,还是于第三天早上赶到了海丰。
      由于酒瘾发作,他便到酒馆喝酒。时近中午,诗赛的期限迫在眉睫,只存有一午的时间;加之从海丰到莲花山,亦有几小时的路程,想及此,轿夫们急了,赶忙催促何镜湖,但他已有九成醉意。无奈,轿夫们只得强扶上轿,火速奔往莲花山。时间在轿夫们匆忙的脚步声中过去,渐渐地莲花山到了,而太阳亦向西倾斜,诗赛已接近尾声。
      此时,只听见海丰县长正在宣读诗赛的获奖名单及致结束辞,忽然,何镜湖人未到声先到:“县长,还有捷胜何镜湖呢”!原来,何镜湖虽醉,但任务未忘,且经过沿途颠簸,醉意已醒了几分。众人闻声,齐目看向何镜湖,只见他醉意可掏,步履摇摆地说:“县长,我何镜湖还未比赛呢”?县长看天色未晚,遂应允,命人摆上纸笔墨,让他赋诗。只见他单手紧握,奋笔疾书,云:“文山跑马四水来,朵朵莲花向玉台。极目云天岭表外,人间正是一蓬莱。”书毕,县长甚喜,众参赛者亦举拇指称赞。随着,他又书写了两绝,皆见功夫。后经县长评审定为诗赛第一名,称为“海丰第一笔”,众参赛者欢悦而散。诗赛圆满结束后,何镜湖随同县长回海丰县衙。
      据说,县长对他甚是器重,欲留他在身边共事,但因何镜湖年岁已多,无意仕途,乃多次谢绝。后来,县长送给他一百个大元,以作奖赏。在回捷胜途中,他和轿夫们大吃大喝,这一百个大元已花去了九十九个,到家时,只存一个拿给老婆,依旧过着滥酒狂诗的生活。细想之,实有盛唐时期“醉李白”的影子。
      今人刘乘龙对他的生平事迹在《忆念先贤何镜湖先生》一诗中,曾寄以深深地惋惜和慨叹:“生花笼雾何麟笔,惋惜才华未遇时。十载寒窗嗟落魄,一天星算得低微。攀龙附凤惭无术,滥酒狂诗乐有余。风月寄怀徒四壁,征途毛管不沾泥。”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16 编辑

    “青狮白额”传奇


      清末,捷胜所城内有一班舞狮队,在南少林柳师的第四代传人陈洛盛和神棍林立晚的教导下,个个武艺精湛,品行端正,谨慎豁达。因此,在本城众多狮班中,这个狮班极有好评!他们所用之狮,乃是独角麒麟,狮身呈青色,狮额为白色,故人们称这个狮班为“青狮白额”。
      据民间传说,这个名称的由来,还与一段颇为捷胜人称道的故事有关。当时,陆丰青塘,是一个尚武之乡,周边乡镇对这个青塘乡大都谈虎色变。
      据说,每年的春节,陆丰县许多乡镇的狮班到青塘乡表演,都为其百般刁难,被其“斩狮头”,并将所斩之狮头,全部悬挂于公厅,以向外来者展示乡人强悍勇猛,武术之高,而让外来者有畏惧之感。
     有一次,捷胜城内的狮班,在陈洛盛和林立晚的带领下,来到陆丰县青塘乡表演。一进乡里,他们便感到气氛不大对劲,只见人们都以一种高傲的态势、蔑视的目光看着他们,顿使他们心里忐忑不安!这时,狮班师父还是带着徒弟们到其乡里公厅参拜,以示对其乡的尊重!然公厅里所挂的许多被斩的狮头,却又使他们触目惊心!另外,公厅前面的舞狮场地因四周围以小石茔,而长久积水,生有一层光滑的苔藓,人要在町上站稳,实是相当困难!且町内还洒有大批的橄榄核。至此,陈洛盛和林立晚已感到将要面临的严重挑战,担心徒弟们万一失手,便也要遭受斩狮头的厄运。
      于是,他们在参拜青塘公厅之时,情急之下,召集大家商议对策后,便到舞狮场地进行表演。按常规,狮舞表演完毕,即要弟子出场打拳、打棍,师父才出来收场。但这时,这个狮班却一反常规,由师父充当徒弟先出场打拳、打棍。只见陈洛盛两脚站直,双手抱拳向四周观众作了一个礼,然后扎好马架,展开拳路。拳如风,脚如山,拳脚并用,连环出击,环环相扣,但又招招力带千钧,霸道而又美观,实不愧有柳家教谪传弟子之称。经他这一套拳路施展完,町上的苔藓和橄榄核,大部分已被陈洛盛用脚扫除。紧随其后的徒弟才能站稳马架,表演拳术;待至表演棍术时,又由林立晚先出场。他的棍术极为精通,已达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经他这一路棍术表演,那些残余的橄榄核,又为他用棍点碎。随着,徒弟们又出场表演棍术,最后“和五彩”。他们的表演,很是投入,引起了青塘乡群众的喝采,这时,鞭炮声、掌声和么喝声混在一起,气氛极为热闹。
      狮舞表演完了,青塘乡的群众列队欢送至路口。后来,捷胜所城这个狮班在青塘乡免遭斩狮头的故事,一时间,在海陆丰地区传颂得沸沸扬扬。由于独角麒麟有青身白额的特点,故人们在传颂过程中,索性以“青狮白额”来称谓这个狮班。
      从此以后,捷胜武术在海陆丰武林中,才崭露头角,声名远播。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20 编辑

      廖了哥的传奇人生


      明成化年间,捷胜所城外茔头村有一个名叫廖了哥的人,家贫,以种菜维持生计。一日,他于井边拾到一本无字天书 ,遂潜心钻研,学得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之术,极尽符咒变幻之能,是明清时期四大龙都之一,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
      关于他的神奇事迹,在民间中流传很多。
      据传说,他的咒语很厉害,天下万物,经他咒语一念,便可随意变幻。更奇者,他还能乘云驾雾,夜行千里路。
      有一次,他在邻居家与几个友人品茶闲谈,有人说省城广州今晚正在演戏,煞是好看!但可惜路途太远!他听后,便对他们说:“想看吗?要,我就带你们去”!他的几个朋友说:“不要开玩笑了,省城离这里有几百公里,怎能去”?他说:“信我吧!你们只要闭上眼睛,刹时可到”!他们也知道他有点法术,便把眼睛闭上。只见廖了哥念了几句咒语,他们即坐在云端。两耳只听呼呼的风声,感觉正在飞行,速度很快。等两脚着地,廖了哥叫他们睁开眼睛时,已在省城戏台前了。只见夜灯溢彩,人山人海,戏正演得激烈!看完戏后,廖了哥又念咒语驾云朵带他们回来。
      还有一次,他要去田墘做客,在城北门外看到邻居正在田里插秧,便随口问道:“喂,要去田墘吗?很快回来”。那邻居说:“不了,等你去田墘回来时,我已插好秧了”。廖了哥笑了笑说:“到我回来时,你还不能插好”。那邻居说:“那我们赌赌看”!廖了哥笑着走了,只见他口里念念有词,忽然间,田里的几条稻草变成了大鲫鱼,四处乱跳。那邻居便渐时舍去手头工作,忙着捉鱼了。过了几个小时,天色将晚,廖了哥已从田墘回来,依然见他在捉鱼,而田里原先已插好的秧苗,亦全已踏坏了。于此可见,他的法术神乎其神,实不愧有“龙都”之称!
      明成化十七年(1474年),捷胜石头村建天太后宫,中途因资金不足而停工,老大们忧愁不已!廖了哥知悉此事,便去找他们说:“不用愁,你们只要按我说的,买来一百个龙锅鼎,届时,便会有人送钱来。”老大们闻言,既喜又惑,但知他法术高强,也就照做。只见廖了哥藏于井底,老大们将买来的一百个龙锅鼎,一个一个地叠盖在井口,而廖了哥则在井下作法。时有一艘大货轮在捷胜海域上航行,经菜屿时,便突然不能前进了。船上的仙行已觉知岸上有能人施法,遂向岸上发出一百支神针,直向廖了哥藏身处射去。神针速度极快,力道又强,说时迟,那时快,便穿透了九十九个龙锅鼎,但那些神针碰到最后一个龙锅鼎时,说也奇怪,全部折断了。经这一次斗法,那个仙行已知自己的法力略逊一筹,不能胜他,无奈向船老大说:“老板,现在,我们要驾小船上岸,求那位能人放行了。不然,恐会惹来麻烦!”于是,他们上岸找到廖了哥,乞求放行。廖了哥笑了笑说:“可以!不过,您们须帮我们捐建天太后宫。”随着,村中老大便说明天太后宫的建造情况。那个船老大听后,觉得建造天太后宫是一件好事,妈祖是海神,也会保佑他们航海顺风顺水,想及此,便欣然应承下来,并拿出一大笔资金交给主事的老大,而后离去。
      几个月后,天太后宫竣工。而廖了哥亦因此事,在广东沿海一带名声大振。
       自此以后,廖了哥很少用法术捉弄别人,四乡六里的人都很尊重他,时常请他指点迷津,以度困厄。有一年,天大旱,田里失收,生活艰难,乡里人知他法术高强,便请他上天放水。他一口应允,并对他的老婆说:“我在床上要睡七天,上天前,我用二粒熟米饭放于我的鼻孔里。这七天中,我在天上偷放银河水,成功,天即下雨,我即可醒来。若到第六天,天未下雨,而我的鼻孔里有虫子爬动时,您切莫哭泣,紧记!紧记!”!说完,只见他躺在床上,口念法咒,很快睡着了。
      日子过得很快,已是第六天,雨还未下,人们有点急了。这时,廖了哥家来了一位乞食的老婆子,看见廖了哥鼻孔内有虫子爬动,便说与他的老婆知道。乍听之下,他的老婆豪啕大哭,老泪纵横,已是忘记了廖了哥之前的叮咛。
      可怜一代龙都就这样毁在他老婆的疏忽大意之中,再也不能醒过来了,真是叫人叹惜不已!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26 编辑

    胡仙传奇


      话说清雍正年间,捷胜所城东坑村有一个姓胡的人,他精通堪舆、符咒之术,是明清时期四大龙都之一,人称“胡仙”、“胡公”。
      关于他的轶事趣闻,民间中传说很多。
      据传说,他的母亲在怀有身孕时,便已被惠来一带的海贼抢去做老婆。胡仙出世后,及长,拜名师学道术,至二十多岁时,道行已很高深,其母即让他回捷胜东坑寻祖。第一次寻祖,他错寻到东洲坑,乃返回母亲身边。其时,他的母亲对他说了几句话:“大升叠小升,菜屿叠龟龄,独石对马宫,赤菇岩岩是户伞,太阳倒落滴水亭”。于是,他依照母亲所说的路线,进行第二次寻祖。这一次终于成功了,他找到了东坑的亲人,并与之一同生活,以务农为生。回到亲人身边的他,因贫穷,常遭人冷眼,长期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因此,他常独自到村郊割草,以谋生计,以渡时光,每日早出晚归,故民间有“胡公斩草一日事”的说法。
      一日,他在村郊斩草,看到一片平埔,中间有一小块土丘,呈半圆形,从地貌看,他知道这是一处灵异之地,乃向村里老大建议在那里建一座高塔,东坑村则有望成为一个兴旺的城镇。但由于他穷,说话无人相信,此事乃作罢。
      后来,那片埔被开发为东坑湖,发现那块土丘下面全是白沙,而周边则是灰色土壤。至此,乡人方知道胡仙所说非假。人们开始改变对胡仙的看法,再也不敢看不起他。
      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某一天,他到城内文亭前的圩市卖草,看到内文阁正在上梁,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刚才有人扛鼎过时不上,木工师父扛着林工椅过时又不上,现在上梁有什么用!”当时那个给内文祠眺日上梁的师父的徒弟正在旁边,恰好被听到,便告知师父。眺日师父出来请胡仙进家里坐谈,在争论中输给胡仙,对他甚为钦佩!乃向他请教补救之法。于是,胡仙建议在城外西郊建外文祠,并要在内文祠的前楼设圆窗,对准黎明洞的魁星头像,方可补救。
      后来,眺日师父采取了胡仙的说法,但毕竟上梁的正日已过,补救亦是为时过晚,凑效不大。
       对于这个传说,有另一说法。当时,胡仙到文亭圩买草,正好听见择日先生对修建内文阁的负责人说:“等下有个扛乌顶的人经过时,便可上梁。”但等啊等,那个负责人并没有看见扛乌顶的人在门前经过,老是向前呆望着。这时,胡仙朝那人叫道:“刚才那个扛乌顶的人经过了,你还不上梁?”那人朝发声处看去,并不认识胡仙,但知是他发话,便接口说道:“哪里有乌顶?”胡仙说:“刚刚那个扛鼎的就是了!”那人因不知乌顶就是鼎,错过了上梁吉时,急得他直捶头额,如蚂蚁一样团团乱转。胡仙见状,说:“刚才那个时是最好的!无论是有人扛鼎抑或是扛木工椅经过,都可以上梁,现在迟了!魁星已走了。”说话之间,草已卖出,遂转身走了。
     但内文阁前楼还是于当天上梁。因错失良时,捷胜所城连续三科未有人中科举。后来,那个负责人想起胡仙,遂四处打听他的住址,寻访至东坑村,请他指教:“胡先生,前不知先生高才,未来请教,敬请赐罪!当年,内文阁前楼上梁吉时错过,我捷三科未有人中式,敢问先生可有补救之法?”胡仙乃建议在北门外建“催官爷宫”。
       果然,在第四次科举考试中,捷胜中式者颇多。
      胡仙一生坎坷,贫穷潦倒,他在捷胜所城的众多奇人异士中,可谓出类拔萃,是一个家喻户晓,为人们称颂的传奇人物。可惜他的堪舆、符咒之术,并没有流传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28 编辑

    程秀才抱打不平


      清朝末年,捷胜城外大流村有一位农民,某天去种蕃薯,因蕃薯藤不够,便在邻厢折了几条蕃薯藤,补种在自己的园地里。不料,这事让地主知道了,硬是说他偷挖蕃薯,要他赔偿。但他一贫如洗,又哪有钱赔偿呢?因此,心狠手辣的地主,用钱买通关系,告到县衙,昏庸的县官便派人将他逮捕入狱。他的妻子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被捉去,哭得死去活来,但又无能为力,只能终日抱着年幼的儿子以泪洗面。
      过了一年多,县官还没有放他回来。这期间,母子俩的生活全靠村里救济。
      一天早上,程厝乡有一个秀才,在大流村的私塾教书,恰好听到了哭声。下课后,便问保长说:“邻屋母子,为何哭得这么惨?”保长便将事情原由告诉了他。那秀才说:“放心,这事——我有办法!”保长唉声叹气地说:“难啊!我村已有好几次集资请人替他打官司,但都于事无补。何况,现在就是把全村的钱集起来,也不够那个地主的多。我看,你不要白费力了。”秀才说:“这事,我一定要帮,但不用聘金,只要你们村给我一点路费即可。”保长应承。
      二三天后,秀才将字条递到县衙,纸条上写着“挨厢借藤”四字,县官看后,立即放了他。自此后,程秀才在捷胜出了名,人称“程善讼”。不久,他即携家少离开程厝乡,不知所踪。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31 编辑

      “戏雕刀”刀下留情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白字戏新荣喜班在捷胜所城的“大棚脚”城隍庙演《三破幽州》,本来“金花打猎”场,应奏[召昌]牌子,可是年仅十六岁的司鼓胡礼文,竟错打起[滴流子]鼓介;吹唢呐的老艺人吴覃青觉察,马上奏[召昌]纠正。这个漏洞,竟让台下的“戏雕刀”刘万荣识破,他马上捡起石头对准胡礼文欲抛又放下。翌日,刘万荣在茶楼巧遇胡礼文,拍着他的肩膀问道:“小弟,你今年多少岁?”胡礼文答道:“十六。”刘万荣又说:“了不起,了不起,今后可要向覃青师傅多多学习,切莫再把[召昌]错打成[滴流子]啊!”胡礼文闻言,吓出了一身冷汗,知道自己年少,功夫学不到家,便赶忙向宽容、爱护他的刘伯表示感谢!
      后来便离开新荣喜班,到正字戏梅盛班拜著名鼓师刘锦隆为师,终于学得一手擂鼓技能。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33 编辑

      池丑“问路”免问


      池丑,即正字戏丑角徐池,他原是白字戏的“合同脚”,少年时就已崭露头角,演艺出色。
      有一年,池丑随白字戏班来捷胜所城城隍庙演戏,他扮演《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书童“事久”,就很出色地演好了这个角色。
      人们都知道,这出戏有一段“问路”的道白,非常生动。其时,山伯带书童事久到祝家庄探访英台,一出场,便叫“阿童行先”,阿童走啊走,走不出路来;山伯教他问路,他望见远处有一个老人,大声问:“老伯,祝家庄走哪条路?”那老伯是个不出场的人物,在内棚道:“过一沟,跳一隙,行过去,有个尖山岭,尖山岭行过去,有个田廊仔,田廊仔行过去,还有一条坑沟仔,坑沟仔行过去,还有一丛黄丝竹仔,黄丝竹仔行过去,还有一株橄榄树,橄榄树行过去,还有个照壁仔,画只水牛牯,……”诙谐生动,极饶风趣,很受捷胜人的赏识。
     但是,捷胜人很奇怪,老是要点演池丑“问路”。一个晚上又一个晚上,到了第三个晚上,还是要他演,此时他敢怒不敢言,强自憋着一肚子气。一出场,听山伯叫道:“阿童行先”,但池丑却爱理不理的道:“阿官随我来”,于是气咻咻地直径往祝家庄跑。山伯看出了岔子,连忙“救场”插问:“阿童咋不问路?”而池丑不紧不慢、摇摇头道:“阿官,你放心!俺来熟了,今晚免问啰!”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简直是欺台,是要受罪的,尤其是捷胜的“戏雕刀”们,更饶不得他这样放肆!
      然而,观众看了,听了,却爆发出一连串的掌声,大加喝采!认为这个小丑有“心窍”,日后必成大器。从此,池丑“问路”免问,遂成佳话传遍海陆丰。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35 编辑

      彭湃与李劳工比拳


      民国十二年(1923年),海丰县发生严重灾荒,农业失收。当时,农会决定减租,可是陈月波把持的斗界会却唱对台戏。大家一商量,决定利用陈炯明对彭湃器重的有利条件,派彭湃、李劳工和李思贤三人赴香港找陈炯明,反映海丰的灾情,争取他支持减租。他们乘船到了香港。
      有一天,他们办完事后闲着无聊,彭湃对李劳工说:“我们来玩一玩。”并用手比了比,示意比拳。李劳工身材高大,祖辈又有拳术相传,多少也有两下子。听彭湃这么一说,便笑道:“你要与我比?我这样大个,压也会压倒你!”彭湃毫不在乎,笑着问:“是你先来,还是我先来?”李劳工不知道彭湃拳术如何,便应道:“那我先来!”话音未落,只见李劳工突然间右手在彭湃眼前一晃,同时蹬出左脚,紧随着,两手又化作罗盘手,一手封胸,一手封脚,想一下子将彭湃推倒。不料彭湃眼明手疾,右脚后移,侧身闪过,并迅速转腕,右手架住李劳工右臂,左手封住他的左臂。说时迟,那时快,彭湃提起左脚贴住李劳工右髋骨处,顺势一蹬,同时来个两手推墙。李劳工根本就没有料到彭湃会来这一招,一时间重心失控,两手又被封住,动弹不得,不由自主地连退两步,并跃个四脚朝天。彭湃笑着连忙上前将他扶起。这时,只见李劳工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说:“你有功夫,你有功夫!”两人相视而笑。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2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柳子 于 2013-9-7 22:37 编辑

      大伯爷请戏


      捷胜城南门外三社祀有一位大伯爷,据说在以前,虽逢神诞之日,社里亦是没有请戏上演,因而平时香火不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奇事出现了,这位大伯爷不甘寂寞,决定自己去请戏。于是,他化身为一位白须老者,来到陆丰,找到陆丰戏班的戏头爹,说明来由,交好定金,嘱他们于本年五月初一,到捷胜城南门外三社开鼓。事毕,即离去。
      五月初一日午后,陆丰戏班来到捷胜南门外三社,戏头爹找到社里老大,商议开鼓演戏的事宜。当其时,老大们面对这突而其来的戏班,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明其妙,不知所措!纷纷都说:“我们社并没有请戏,可能是您们找错地方了吧?”戏头爹力证绝对不会错,“您们定金都交了,我怎会找错呢!”“那请问您,我们社是哪一个人去请您们戏班,是什么时候?”戏头爹说:“是一个白须老大,在本年三月到我们戏班交了定金,我认得他!”老大们被戏头爹弄得哭笑不得,“我们这里哪有留白须的老大!”一时间,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一个老大提出建议:到大伯爷炉前案下请胜杯,问大伯爷是不是自己去请戏。结果,连“定三胜”。戏头爹站在大伯爷炉前,口里不断啧啧称奇,直道:“挺像!挺像!”
      当天晚上,陆丰戏班在大伯爷宫前搭棚开鼓表演。自此后,“大伯爷请戏”一事,传遍海陆丰,而香火亦随之旺盛起来。
发表于 2013-9-8 02: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9-8 11:30:1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很精彩!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