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丰河东镇十三乡的村道旁,我拍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株布满累累果实、没人看管的桑葚,正吸引着路过的人。他们忍不住上前,动手采一采红色果子。 人们常说:“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路边野花是一种美,体现着农耕时代的自然烙印。但它也充满美的诱惑。面对这种诱惑,人们如果不去采摘,那就是一种心里克制,一种理性态度,似乎体现了遵守儒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是佛家“不损坏一草一物”的精神理念与文化素质。 而面对红色桑葚的可爱之美,人们情不自禁地采摘,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文化修养。我们很难说是这采摘是“损坏一草一物”的行为,因为果子熟了,就是对人类辛勤劳动的馈赠。但这里有个可资评判的细节,那就是看看采摘的事实结果。倘若有人采摘果实多,大有一概尽占的欲望,那么,他们就可能是为物质美而来,无疑有了贪婪与不劳而获的思想;倘若有人采摘果实少,仅仅是少许,就像照片中的路人一样,随意采它几颗,那么,他们就可能是为一时的好奇,并非是为“可口”的物质美而来,带有趣味与玩赏的心理,在于精神上的意外收获,从而激起一种意外的喜悦。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时代的思想与文化因素还是深深地楔入人们的内心深处的。每当硕果飘香时,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浸润同时被人们双重收获,这是最为美好的生活文化境界。 路边野花也好,红色桑葚也罢,在物质的外壳里,包裹着文化的内容,可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来源: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