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9677|回复: 51

[论汕尾] 发掘宝塔儒教传承 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7 21: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27 21:28 编辑

发掘宝塔儒教传承,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塔起源于佛教,浮屠是佛塔的一种别称。佛教自东汉从印度引入中国,社会波动的南北朝发展迅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盛唐佛教文化达到历史巅峰。佛寺几乎都有佛塔。佛塔主要用于藏放经书等佛教重要文物的,为吉祥崇高的象征。例如唐代长安城的大雁塔。中华民族是开明豁达善于学习的伟大民族。因此,佛教在中国流传深远,佛教文化还渗透于中华诸多宗教文化之中。尤其对儒教影响更为深刻。宝塔渐渐从佛寺走进民间。明清热销通俗小说,【封神演义】,【水浒】,对渲染宝塔推波助澜。小说里托塔天王李靖驱魔镇邪的正面形象,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明清两代大兴宝塔。从佛塔转向侧重民间风水塔。风水塔具有镇水驱邪、美化环境、显示教化、城乡标志、旅游景观等效能。特别是作为振兴文运镇水镇邪的建筑风水,一枝独秀,几近无可替代。在古代城乡建设中,宝塔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是融入山水的人间杰作。风水塔一般建于城乡河流的水口处或城镇近郊。风水塔主要是当地乡贤捐资,风水名师精心策划,在职官宦主持建造的。因此,一般沿袭中国正统的堪舆流派理论,建塔有板有眼,经得起岁月沧桑的磨练推敲。更重要的是,在全盘推行儒教文化的明清社会,风水塔饱含儒家思想理念,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今,传承宝塔优秀文化,由此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海丰县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千年古邑。旧县城毁于元兵战火,新县城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目前海丰县城仅存的两座宝塔,均建于明末清初。


    谢道山宝塔,距海丰县城城南五公里,海丽大道边的谢道山顶部。山峰海拔65.9米,塔高25米,现存23.5米。平地拔起近百米,是滨海平原一座巍然挺立的塔山华表,站在海丰县城远远望去,庄严稳重,气势恢宏。若登上谢道山,俯首观望,四周美景,尽收眼底。宝塔扼住龙津河黄江河大液河交汇处的三江水口,位置独特,天赐佳地,妙不可言。它牵着曲折迂回的大小溪流,注视着山下城乡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塔影悠悠,余韵深长。你会自然而然感叹古人的智慧,古代海丰的荣耀。数百年来留下不少凄美的传说故事。


    明朝崇祯3年,时任海丰知县周一敬,来自西安,深受古都优秀文化浸淫,进士出身,志向远大,博学多才。到任后采纳海丰乡绅的提议,征求堪舆大师的意见,对县城及其周围进行实地勘察。他深深觉得,海丰明代县城,傍山绕水,城北山野林木葱翠,山货源源不断,往南平原土地肥沃,农产丰富。湿地海域生物富集,鱼虾肥美。县城活水淙淙,青砖绿瓦,市场繁荣。好一派鱼米之乡的美景。县城中央的县衙,即现在的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处,是蕴连莲花山脉之宽广平地一条微微隆起的潜龙,衙门后壁突起小丘,外侧福临溪菜头坑等溪沟池塘环绕,颇有社会稳定,民众安居乐业的意蕴。美中不足的是,城内缺一处调节水量聚财盛德的湖泊,莲花山山洪爆发时内涝难排,易患水害。城外欠数座昭示文运兴旺的风水宝塔,以祈地杰人灵,英才辈出。在那个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代,享有南海物丰美誉的海丰,唐宋元明,千年古邑中历代出名的达官进士寥寥无几,有些寒酸。用现今的话来说,缺乏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正能量。于是,知县周一敬决定在县衙前南面洼地开挖一个连接龙津河的湖泊,杜绝内涝。城南外围扼守三江出海口的谢道山上建风水塔,镇住水患,振兴文运。可叹,时值明末国家战乱,政局动荡,美梦难以实现。待到清朝康熙年间,国运康元之日,当时的海丰县令姚德基,召集海城邑绅黄道珪等乡贤,商议集资,终于在1688年建成南门湖和谢道山塔,圆了60年前的美梦。宝塔和碧湖完工后,海丰古县,仿佛重换人间,逐步走向鼎盛。高人预言,丁峰起,魁元出。建成宝塔不久,果然出了洪晨孚等多名举人进士。而后文运不断。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海丰迎来空前的辉煌时代,崇文敬德,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教育先进,街市乡村时时处处儒雅好学之风柔曼,接连涌现了陈炯明、彭湃、杨成志、钟敬文等等国家栋梁。人们尊重自然,顺应天理,天人合一的不懈努力,得到丰厚的回报。


    叹惜好景不长,随后几十载,生态环境破环严重,林毁水消,南门湖从当初的100亩活湖骤减到现在的60亩,连湖河沟,污水横流。湖泊大多时候是死水微澜,昔日波光粼粼,湖岸垂柳,鱼跃人欢的动景似乎一去不复返。


    谢道山塔,历经天灾人祸,饱受风霜。近代遭遇雷击,塔尖的生铁葫芦和铁剑及铁笔闪电击毁,塔内各层木板又被日寇烧为灰烬。七层八角阁楼式空心石基灰沙塔,硬生生削矮了三层半。几十年没有修缮,塔内已经破烂不堪,人畜不能近。在鸦片战争时一度流传的传说,再次在国家动荡年代风靡海陆丰。民间传播颇远,侨居港澳东南亚的海陆丰后裔也有所听闻。传说县官白太爷建塔设牛桩破海丰牛地的故事。那是灾难深重时的神话救命稻草,可谓无聊之谈。实际上,白太爷就是清朝一度海丰县主白章,谢道山塔建成七年后才上任。说来也怪,谢道山塔遭受重创之后,生灵涂炭,文运衰落,但牛桩救不了海陆丰。说明传说很难弘扬正气,激活海陆丰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应该逐渐淡化牛桩传说负面影响,趁国家重视延续中华文化血脉之时,宣传儒教宝塔的正统伦理文化,重振海陆丰昔日雄风。


    赤山塔,位于县城东郊的独立山丘赤山山巅。赤山和谢道山均是海丰海浸洪荒时期的海湾小岛。而后海侵陆淤,大约二三千年前,县城方圆数里的陆地已露雏形。县城建立时,谢道山和赤山就像城邑的护卫神,把守东西门户。明代海丰藉京官叶高标,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得知官民议建谢道山塔,就与其家族众人筹划自建赤山塔,谢道山塔因国难乏资停建,而叶氏家族经商有方,财富雄厚,叶高标侄儿叶维菱,中举次年,1640年建成赤山塔,坊间一直认为赤山塔是叶氏家族为了赤山塔与弓地山叶家祖墓交相辉映,以求光宗耀祖,福茂子孙后代而建。我以为,叶高标及其子侄,祖居青山碧水的螺溪,发迹后举家迁至海丰县城,创建新市寨及叶家府第,大多是领受朝廷福禄,饱读儒教经书,廉洁忠义,爱国爱乡的开明贤士,肯定懂得国盛民富的常理。家族自建赤山塔,应该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赤山宝塔与谢道山宝塔居东西两翼,相互衬托。东郊赤山塔,宛如一支丰润温婉的文笔,稳稳地架在起伏绵延的山岚中部。两塔同辉,使海丰古邑文运常临,永世昌盛。


    明末清初,海丰县还管辖现今汕尾市的全部行政区域。当前,海丰县城及其两座宝塔仍是全体海陆丰人民的。我们要共沐阳光分担风雨。必须尽早整修宝塔,收集整理相关文史。加强法律保护和舆论宣传,合理布局城乡,传承儒教宝塔优秀文化,延续数千年文化血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

                                                                                                                                          林地理2014.10.27





该贴已经同步到 林地理的微博
IMG_20141025_103742.jp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红场红宫的文化点滴
[三唯论点] 古朴秀丽的海丰龙山热盼重焕生机
[三唯论点] 汕尾海陆丰的海岸线
[三唯论点] 山水新能源 光明海陆丰
[三唯论点] 发表旧作【汕尾的高铁】
[三唯论点] 百年商埠 滨海新城 展望汕尾【二】

发表于 2014-10-27 2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好文章,这才是地方历史文化应该传承的主题!
发表于 2014-10-27 21: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二千年古县,历史文物是很多的。
发表于 2014-10-27 21: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查史治学,应向兄台学习!
发表于 2014-10-27 2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4-10-27 21:33
查史治学,应向兄台学习!

哈,您和林地理老兄应该惺惺相惜啊。
发表于 2014-10-27 21: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10-27 21:37
哈,您和林地理老兄应该惺惺相惜啊。

向他学习
发表于 2014-10-27 2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很专业
发表于 2014-10-27 21: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4-10-27 21:40
他很专业

更可贵与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种精神。他的文章无不洋溢着对家园和故土的一种热爱和眷恋。
发表于 2014-10-27 21: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10-27 21:45
更可贵与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种精神。他的文章无不洋溢着对家园和故土的一种热爱和眷恋。

同感,他的精神令人感动!
发表于 2014-10-27 21: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如其人,他值得尊敬!
发表于 2014-10-27 22: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10-27 21:45
更可贵与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种精神。他的文章无不洋溢着对家园和故土的一种热爱和眷恋。

你别跟专家评论员一样,海丰过去现在没有什么历史好谈的
发表于 2014-10-27 22: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0-27 22:36 编辑
药王 发表于 2014-10-27 22:33
你别跟专家评论员一样,海丰过去现在没有什么历史好谈的

你留下个电话。我以后在网上发言一定先请您老审批。OK?
发表于 2014-10-27 2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没去看过,看来要去一趟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5: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4-10-27 21:32
二千年古县,历史文物是很多的。

看了银华兄这么多感言,心里感激而又羞愧。我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齐心探讨。
我就不一一回帖了,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10-27 21:45
更可贵与令人感动的是他的一种精神。他的文章无不洋溢着对家园和故土的一种热爱和眷恋。

谢谢你一向的鼓励支持,其实,我自知资质有限,勤能补拙,只是当作战胜病魔,获得生命的尊严的行动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5: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煮茶听雪 发表于 2014-10-27 22:44
一直没去看过,看来要去一趟了

正如网友银华所言,二千年古县,历史文化是很多的,前人优秀,顺应天理。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6: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4-10-27 21:40
向他学习

自从你在市民网发表文章以来,我从中吸取了兄台不少生活积累的文化营养。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06: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市民网英才聚集,出面的,旁观的,深藏不露的,都是文坛的能人。我才疏学浅,只凭一腔真情,文中提到叶高标等乡贤,涉及许多地方历史,我还是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生怕下错了笔,恳请诸君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