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18319|回复: 0

[陆丰] 淤泥堰塞侵蚀航道 垃圾污水随意排放 湖东渔港亟需整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7 12: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丰市湖东港曾经享誉粤东、曾经是当地渔民的“乐园”:港内海水清澈,水产丰富,渔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垂钓、撒网捕鱼;港门处奇石嶙峋,风景独特,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观光。

然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围海造田浪潮的掀起,湖东港的命运也因此被改变。再之后的几十年,因港口排污不畅,淤泥大面积堆积侵蚀航道,加上垃圾和废水的污染,目前的湖东港到处弥漫着腥臭,正伤心地“哭泣”。

“再不加以整治,这里真的要成为一个臭港死港了。”当地一位环保志愿者如是说。

淤泥与堰塞大面积侵蚀航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淤泥和堰塞已经占据整个港池三分之二的面积,航道最窄处只剩一条小沟,岸边周遭“脏乱差”。由于淤泥的大面积存在,在长湖村北岸捕鱼作业,须经过搭建在淤泥上一条长长的木板桥方能下水驾船。

湖东港为潮汐通道型港口,港内航道长约3000米,港床平均宽度300米,呈“丁”字型结构。港内有大公沟和曲清砂港两条小河注入,形成地貌学上的瀉湖。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湖东港沿岸七八个村队纷纷围海造田,致使瀉湖水域消失了三分之二的面积,造成潮水对港口的冲刷强度大为降低。后来湖东大桥建成,由于上游水产养殖的需要,8个闸孔平时只开2个,水流冲刷力进一步减弱。排污不畅加剧了港湾淤积态势,让航道日渐缩小。值得一提的是,港池东西两侧淤泥堆积的面积大小不一,使狭窄的航道呈“S”状。

湖东港与南海联通。堰塞主要在下游港门处。所谓“港门”,是指港口与大海连接处的航道两边竖起近10米高的天然巨石,状如大石门。由于此处航道狭小,东侧还有一个相对较宽的主航道出海口。为了拦截涨潮带进细沙,后来在这里筑起了一段拦沙堤。但随着上游潮水冲刷力的减弱,涨潮时大海细沙进得来,退潮时却出不去,使拦沙堤失去原有的作用,无形中让出海口港床浅滩扩大增高,久而久之便形成“堰塞”。

从一组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港门航道的变化:

该港口原先的主航道高潮深4米,低潮深2.5米。高潮时可以进出50吨船舶,货物年吞吐量可达4000吨。现在石门航道涨潮时水深仅1.6米,航道宽度约8米;退潮时水深0.8米,航道宽度约4米。

据当地群众反映,因为航道的不断萎缩,如今就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本普遍拥有的载重三四十吨的帆船和机帆船,在港内也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轻巧的“采莲船”。这种用于湖中“采莲”、抗风力极差的小船进入大海捕鱼作业,一旦遇上台风天气极易酿成事故。

垃圾废水随意排放致水质受污染

近年来,湖东渔业资源的枯竭与渔港水质受到污染不无关系。

生产生活废水、船舶油污是港口不容忽视的污染源。据知情者透露,全镇十多个渔农乡村的生产生活废水特别是人畜粪便,都直接排放到港池中。

在镇区港边,记者见到一条从镇内直通港池的水泥石砌沟渠。宽约8米、长约800米。据当地居民介绍,这是一条排污渠。在港池一侧,污水横流,水质黝黑,散发出恶臭,漂浮物随处可见。“偌大的港池成了污水和垃圾的接纳场,已让人见怪不怪。”该居民说。

渔港周遭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渔港码头也是脏乱不堪。随着水质污染的加重,这一带的养殖也受到影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镇前围岸线被占,这些自然风景也曾遭受破坏。”当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群众对记者说。

在当地渔民看来,部分养殖户任意在港口航道和港池安放捕捞工具、成片投放石块瓷片养蚝,等等,不但阻塞航道,也对过往船只安全构成威胁。

……

日前,我市已被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蓝色海湾整治行动8个城市之一。但愿到时候,湖东港能乘政策春风,尽快恢复活力和秀丽风光。(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梁水良 文/图)

小船在“S”状的湖东渔港航道中行驶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汕尾市城区全域铺开“周六不打烊”延时服务
[汕尾资讯] 文明新风尚赋能高质量发展——城区精神文明建
[汕尾资讯] 华南师大“点亮涯乡”实践团到城区开展活动
[汕尾资讯] 汕尾城区:农文旅融合推动城乡文明进步
[汕尾资讯] 汕尾岭南医院项目在海丰开工建设
[汕尾资讯] 城区构建“精保减”机制 打造可持续老年助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