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有人说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千古,激励着无数后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可是故事里的那个不知名的人的有骨气的名声是流传千古了,但最终还是难逃饿死的命运。然出于善心的救助为什么要拒之门外,如此不领情呢?有骨气非得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的吗?只能说这种高尚的骨气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死要面子”的表现和对生命的猥亵。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既然大家都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生有轻于鸿毛,死有重于泰山“,如果那个人吃了富户黔敖的周济逃荒的穷人的嗟来之食的话,他就“生有轻于鸿毛”了?或许他把自己的生命保留了下来,历史上会多一个有建树的人物,然不吃嗟来之食的他就一定是“死有重于泰山”了?事实上无法度量,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的作用只定格在为“骨气”教育充当正面教材罢了。
历史上吃过嗟来之食最后成就大业的人大有所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记载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意思是说我将来必定会重重报答你的)。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给他饭吃正是嗟来之食,韩信吃了,难道他就没有骨气了吗?如果当时韩信坚决不吃妇人的饭,或许后来的历史上就没有了韩信的丰功伟绩了,而在我们小学的书本上又多一个有名字的饿死鬼的形象来教育我们不吃嗟来之食的骨气。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乡:四川广汉向阳镇在改革开放之前公社带来大锅饭,农村群众生活窘迫,有很多人就是不吃嗟来之食而呆在家乡饿死,也有很多人到外乡讨饭(这种情况其他地方也很普遍),他们吃了嗟来之食后“守得云开见明月”,不久便开始了改革开放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如今30年过去了,当时吃了嗟来之食的人还在为国家和家乡富裕做贡献;同时也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奋斗,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假如那些饿死的人九泉之下有知,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后悔当初的任性呢?
吃了嗟来之食的人并不一定是没有骨气的人,吃了嗟来之食的人有可能是在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和等待机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蝼蚁尚且苟且偷生,何况人?
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保住了,我们才有机会东山再起,才有可能轰轰烈烈的干出一番事业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如果就这样饿死了,纵使有骨气,有雄才大略又有什么用呢?这份骨气和雄才大略就只能遗憾的带到阴曹地府去了。不吃嗟来之食留给世间的是一个不知名的人的故事和对此高尚道德的评价,这是一种“财富”但只局限在精神上,然对自己付出的无价生命来说,这些“财富”实在是微不足道了。
在汕尾市海陆丰地区,某些有志气和骨气的穷人无不想翻身。我敢说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当穷鬼,如果果真有人愿意当一辈子的穷鬼,这个人要么就是真正的没有骨气的人,要么就是头脑有问题的人。人人都想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穷则思变,变则通”。
如今社会,穷人靠一分田几亩地的农耕作业以及打工实在无法实现从穷苦到富裕的脱胎换骨。没有或者不够资本做生意,任凭穷人再有骨气想破脑袋也无法实现“变则通”,对于某些有能力帮助自己实现理想的亲戚和朋友的资本,何尝不是嗟来之食?我们是否也该不“吃”呢?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必先把自己从田地里捞出来了,经过打拼富裕了,再把借来的钱归还给亲戚、朋友。这种“借鸡生蛋”的方法确实是权宜之计。
某些有骨气而且想变通的穷人即使硬着头皮借也要借来嗟来之食,这并不是耻辱,也不是没有骨气,恰恰是体现骨气的一种行为。你有能力不吃嗟来之食白手起家固然是伟大的,然这毕竟是少数的幸运的,而且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和时机。一般人如果不吃嗟来之食,那么你永远就在田地里面向黄土背朝天的辛苦着,人生短短几十年光景,难道就这样荒废掉吗?
有时候嗟来之食是一根救命稻草,它能让你的生命继续下去;有时候嗟来之食就是一把猎枪,它能让你得到源源不断的食物;有时候嗟来之食就是一把凿子,它能让你挖掘到黄金……嗟来之食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为了一点点所谓的骨气而浪费宝贵的生命。
该贴已经同步到 一代好贼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