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大为提高。图为市民驾驶电瓶车戴安全头盔在市区文明路口等绿灯。 汕尾日报记者 林洁 摄 □汕尾日报记者 杨甜 时令已过秋分,汕尾这座美丽的滨海城市依旧满目苍翠,延续着夏日的生机与热情。这种生机的延续不仅仅体现在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上,更表现在文明之风盛吹下的市民精气神上。 华灯初上,汕尾城在霓虹灯的笼罩下流光溢彩。居住在市区银湖湾的吴先生晚饭后照例携妻女去海边散步,路过小区喷泉处,看到整洁美观的小区里又有了新变化:一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的牌匾在夜色下熠熠生辉。“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吴先生随口问妻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待妻子回答,六岁的女儿脱口而出。妻子觉得有趣,便让女儿重复了一遍,还录了个小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没想到朋友圈瞬间炸开了锅,许多朋友表示自己的孩子也会背诵,甚至有个妈妈评论说:“我们家三岁的‘开心宝’也会背诵哦,这就是‘创文’带来的正能量。” 不可否认,这是“创文”工作折射出来的一道小光芒。文明创建工作开展至今,我市除了道路变宽了、市政设施齐全了、路灯明亮了、市容市貌美化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市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素质也跟着提高了。 前不久,我市组织的“喜看汕尾新变化”——万名志愿者“创文”活动让许多市民印象深刻。尤其是活动当日的万名志愿者“创文”徒步活动,是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迎接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市民素质“大考”。活动期间,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秩序井然;徒步路上,大家精神饱满,笑容灿烂;活动过后,主会场、各分会场和全程路面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市民文明素质之高显而易见。 如果说“考试”存在超常发挥的偶然性和有规则约束的可操控性,那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市民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我们触目可见的文明细节就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市民骑摩托车、电瓶车自觉戴头盔了;办事插队、过马路闯红灯的行为少了,文明礼让正成风尚;乱扔垃圾的行为少了,讲究公共场所卫生渐成市民自觉意识;占道经营、随地摆摊的行为少了,遵守规则、维护城市秩序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自律格言;农贸市场里,因缺斤短两而“扯皮”的现象少了,一杆公平秤“铁面无私”地立在各大市场却鲜有人启用;见到不文明现象时,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少了,“汕尾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观念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敢于对不文明现象发声,“创文”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了…… 果然滴水能穿石。近年来,为提高市民素质,不断促进我市文明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在文明教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尤为典型的是,开展了“汕尾处处有雷锋”志愿服务提升行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优秀文化涵养提升行动、文化惠民春风提升行动、“移风易俗,树立新风”提升行动、践行“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提升行动等“十大提升行动”,全方位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此外,还在各地开展了最美志愿者、最美义务工作者、最美教师、最美媳妇、最美“双创”使者的评选工作,用道德标兵激励广大市民,引导市民从“善”学“美”,共建“善美之城”。目前,我市共涌现“中国好人”9人、“广东好人”17人;其中郭祖洁今年荣获第六届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候选人,成为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标杆。 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化庭院、美化城市出入口、美化道路和城乡环境等美化行动的大力开展以及《汕尾市民文明十条》、文明校园、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网络等“善美之城”主题系列活动的深入推进,让文明创建意识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领域和角落,让文明创建工作的“全民共建”意识从口号落到实处。 市“创文”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我市将围绕建设“善美之城”城市品牌,继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文明创建系列活动,践行汕尾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