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5679|回复: 0

[陆丰] 一大波鲜虾即将上市!陆丰潭西沼泽地里“游”出富民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晨5时,天还未亮,家住陆丰市潭西镇新埔村的养殖户邱泽鑫已穿梭在连片的白色养殖棚间。拌料、投喂、观测虾群……这套动作他要在天亮前完成第一轮。“以前种水稻,一年到头就挣几万块。现在镇里引进江苏水产企业,跟着他们科学养虾,勤快点一年能有十六七万元!”邱泽鑫抹了把汗,看着下个月即将出货的上千斤虾,黝黑的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然而,一年前他脚下的这片热土还是一片沼泽地。


微信截图_20250726095003.png



01招商诚意让“沼泽地”变“聚宝盆”

“这地挖机开进来就陷,特意调来专用机械才搞定。”回忆起去年开工的情形,基地开塘老师傅仍记忆犹新。这片被当地人视为“废地”的沼泽,因渗水困难、土质贫瘠长期闲置。

转机始于潭西镇的招商行动。有着20多年养殖经验的郑培远带着江苏盐城先进的养殖技术南下考察,潭西镇招商专班人员向其推介当地的水土环境和自然气候非常适合水产养殖,并承诺“一条龙服务”。

为兑现承诺,潭西镇招商专班进村入户,以“政策入户+流转分红+优先就业”说服村民,仅用一个半月就实现410亩连片土地流转签约。“政府靠前服务,从土地协调到电力扩容、道路整修,给我们吃下定心丸。”郑培远感慨。

如今,在潭西镇410亩曾经的荒滩沼泽上,陆丰市莱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打造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正蓬勃生长,404个现代化养殖棚整齐排列,承载着潭西镇借“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蝶变的期待,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左右。

“没想到这烂地居然真能变出钱来,全村134户都有分红!”新埔村村民林瑞跃拿到首笔土地流转金时难以置信地说。


微信截图_20250726095023.png



02技术攻坚让“江苏虾”变“广东虾”

盐城技术团队南下的第一课是“水土不服”。“去年照搬江苏模式,虾苗成活率很低。”技术总监许树程坦言。潭西镇水质偏酸,尤其是新铺村地块反酸严重,水体发黄,与江苏截然不同。

一场因地制宜的技术革命迅速展开。团队日夜监测水体,发现本地镁含量较高,于是重新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虾青素;筛选适应低盐度的藻种(硅藻、小球藻)和菌种(芽孢菌、乳酸菌);严格调控pH值、总碱度等关键指标。

“在江苏炒的是江苏菜,在广东就得用广东的炒法!”许树程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仅用两个月,团队成功“驯服”潭西水土。如今单棚每造虾产量稳定在1500斤,规格达30头/斤,成活率超90%,甚至可达100%。一年三造的轮养模式,让基地年产值潜力跃升至3600万元。更让许树程自豪的是,养出的虾因镁含量高,“吃起来格外鲜甜”,且全程不用抗生素,直供香港、深圳等高端市场。


微信截图_20250726095029.png



03“保姆式”培训让农户端起“金饭碗”

产业根基既稳,如何让红利真正“滴灌”到村民手中?潭西镇探索出“协会+基地+农户”的创新路径。

技术员许树程的角色远不止于生产,更是潭西水产现代化的“播种机”,他带着团队手把手传授标准化流程,“如何观水色、察虾粪、控投喂?一闻二看是基本功,虾吃料后的变化都得门儿清!”许树程说。

邱泽鑫跟着许树程从零学起,三个月便掌握了核心技术要领,从水稻种植户转型为基地骨干,收入翻了两番。“累是累点,凌晨五点就得拌料,一天喂三顿。但钱袋子实了,日子有奔头!”邱泽鑫信心满满。目前,公司计划培养30户像邱泽鑫这样的技术骨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基地本身也是就业的“蓄水池”,直接提供数十个岗位。村民加入后,经培训可成长为专业技工,人均年增收约6万元,吸引了不少返乡青年回流。


微信截图_20250726095036.png



眼下,潭西虾即将“游”入香港、深圳、广州、成都等市场,但郑培远的目光更为长远。他正谋划在潭西镇建设一座现代化综合加工厂,生产冻虾、虾滑、虾壳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单靠鲜销抗风险能力弱,必须延伸产业链,推动深加工,实现从‘塘头到餐桌’的全链贯通。”郑培远说。

当“百千万工程”的种子落入潭西的咸涩水土,一条以产业为舟、以富民为桨的振兴航道,正借着一尾尾跃动的小虾,通向波澜壮阔的共同富裕之海。

来源|南方+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一大波鲜虾即将上市!陆丰潭西沼泽地里“游”
[城事报料] 关于确认陈锦全同志见义勇为行为的公示
[城事报料] 这些学校 公布第二批名单...
[热点资讯] 山姆遭会员质疑“选品降级”
[城事报料] 致广大玩具产品经营者的告知书
[城事报料] 关于公布海丰县证照齐全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