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0543|回复: 5

[论汕尾] 变法昭示国魂 功德长存青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8 00: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8-8-28 00:31 编辑

                               变法昭示国魂  功德长存青史  

              ——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1898—2018)    陈治赠  2018年8月28日

       1898年、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掀起了一场震撼环宇的政治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历史事件。值得纪念。


       一、甲年战败是戊戌变法的导火线。

     1894年(甲午年)7月11月2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旅顺,对全城军民进行了4天4夜的大屠杀。偌大的旅顺,仅存36人为掩埋惨死同胞才幸免于难。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的护航舰队和运输船发动了突然袭击。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水师奋起拒敌,史称“黄海海战”。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激烈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基地。

      1895年1月21日,日本侵略军杀到中国的威海卫基地。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权一败涂地,被迫求和。

      对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省合肥人)素无好感,在李鸿章死后第3天就写了《李鸿章传》的梁启超,在论及甲午战事时发出了无限叹慨:“西方报纸有评论:日本不是和中国在作战,实在是和李鸿章一个人在打仗”!以一人之力战日本倾国之兵,胜负在未战之前就己定局。

     1895年3月19日,败军之将李鸿章被清廷委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再次受辱。到日方指定的地点——马关,进行“议和”谈判。

      这个时期的日本,虽有征服中华民族,霸占中国的野心,但缺乏合适的气候和条件,甲午战争只是牛刀小试。清政权战败求和,正是日本政府的目的。伊藤博文是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张开血盆大口,强迫中国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战争赔款白银3亿两,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工厂……。经过6轮谈判,日本強盗强横不让,李鸿章最终只能为朝廷争到一点,就是将赔款3亿减为2亿,据称日本政府还是看在李鸿章的“左脸上”(在日本期间遭暗杀,左脸中了一枪)。一个亿可以建造三个颐和园!朝廷照准。4月17日,李鸿章奉旨代表清政府签下屈辱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撕裂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梁启超(1873年—1929年,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人)挺身而出。1895年5月,联络在京应试举子1300多人,到都察院门前集会,领衔上书清政府,请愿拒签《马关条约》,提出:“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心;征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就是震撼朝野的“公车上书”。 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谭嗣同在长沙创办《湘报》,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鼓吹变法,吹响了变法、维新的号角。

      在康有为、粱启超等的推动下,以挽救时局,振兴中华为宗旨的民间团体——强学会、圣学会、保国会,各种宣传变法,主张维新的报刊、书局、学会如雨后春笋。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变法、维新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

       二、惊天地、泣鬼神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朝廷实行变法,一场石破天惊的变法、维新运动终于开始。

      光绪皇帝授以康有为的学生、亲信,也就是强学会的核心人物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等维新志士“四品卿衔”(虚衔),让他们主持变法,参与朝政。“以后凡有奏章,都由四人阅览;凡有上谕,皆由四人拟稿”。四位“四品卿衔”的背后,屹立着时代的巨人康有为、梁启超,不断地为变法、维新提出新的主张。康有为、粱启超、等维新志士成了天之骄子,站到了时代发展的顶峰,成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希望。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仅有100天的时间,光绪颁发的变法、维新谕旨共有110多道,平均1天1道以上。主要内容有:

      政治方面:从机构改革开始,设立制度局,改变旧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裁减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正作风;准许臣民上书议政,严禁官吏抑阻;这场政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朝廷组建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局,各省设立商务局;广办邮政,兴建芦汉、粤汉、沪宁铁路;成立丝巢公司;借监西法制药;设立商学、商报、商会;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允许旗人自谋生计。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论策;创办京大学堂,广办中、小学堂;设立翻译局,翻译外国书籍;提倡学习西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出国游历;奖励新著作、新发明。

      军事方面: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设厂研制新式军火。裁汰旧军,改用西法编练海陆军。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将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失去职务的达官贵人者近万人。

       变法的狂风夹着维新的暴雨,从京都开始,滋润久旱的华夏大地,出现了“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言变法”、“家家言时务,人人读西学”的空前新局面。预示着国家、民族、人民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给苦苦寻求出路的中国人民带来一线光明,一扫甲午战败的颓气,中国人民对前途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可惜,这一线光明仅仅在华夏上空闪亮了100天,就被一片乌云所覆盖。1898年9月21日,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断然囚禁(罢黜)光绪,紧接着又搜捕维新志士。9月28日,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有为、粱启超等悽怆逃亡。变法、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三、戊戌变法的巨大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其巨大影响永存。

      第1、戊戌变法彰显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从1895年5月康有为、粱启超等“公车上书”到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举国上下历经了3年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准备。以空前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成朝廷、全民族、全国人民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了空前大团结,空前大统一。从朝廷到地方,从皇帝到平民百姓,统一了目标,拧成了一股绳,为振兴中华而奋力。

      第2、戊戌变法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所提出的内容,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始终将立足点放在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不为官场及民间的任何政治派别服务,不为自身谋利益。

      第3、戊戌变法最为伟大的功绩就是实实在在地开创了言论自由。让人民说话,参政、议政。民间有了充分表达自巳意志的自由和权利。这是自秦至清2000多年历史中破天荒的盛举。

      第4、民间精英主持变法,参与朝政,是戊戌变法最为显著的特点,这在中国史无前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人物,无不是授予高位重权。康有为、粱启超主持变法却没有任何职衔。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四人入主中枢,参与朝政,光绪也没有赐封二品以上的官职,仅仅是授以四品卿衔(虚衔)。正是因为这些志士来自民间,变法的具体内容才有可能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血肉相连。

     第5、戊戌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革政治制度,变皇权独裁专制为君主立宪政制。既是近代中国首场重大的政治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声。为4年之后,1902年开展的第二场政治改革,即立宪运动;也为13年之后,1911年10爆发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得如此惨烈?原因众说纷纭。最主要一条是触及了家族政权的利益,其次是守旧势力根深蒂固。

      戊戌变法的要旨是救亡。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不仅面临着灭族亡种的危险,而且,清政权也面临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危险。中国社会寄希望于清政权的复兴,以求拯救国家的危亡。戊戌变法说到底是在维护清皇朝的存在,也就是立足于“保皇”这个基本点展开。

      “变法成天下大治”,清政权江山永固,不仅是光绪的希望,更是慈禧的愿望。戊戌维新从大造舆论开始,慈禧就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能出现“普天之下,广开言路,议论时政”的局面。光绪下旨决定变法,不仅是国家、民族、人民的大事,更是决定清政权前途命运的大事。要是没有得慈禧首肯,就算给光绪十个虎胆,他也不敢擅自主张。变法期间,光绪一口气下达的110道圣旨,就不可能畅通无阻,昭告天下。

      问题在于,清政权的政治改革,必须以保障巩固清政权的执政地位为前提,任何改革措施,首先必须确保“不违祖制”,“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光绪亲政,慈禧实际上牢牢控制着谕旨权、用人权和军权,是清政权的最高决策者,这一界限更不能逾越。戊戌变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君主立宪政制,不仅有违“祖制”,影响和削弱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利益和执政地位,而且突破了慈禧是清政权的最高决策者这条界限。再加上守旧派盘根错节,势力强大,光绪及维新志士没有实权。戊戌变法也就难逃以失败告终,以悲剧收场的厄运。

变法昭示国魂 功德长存青史

变法昭示国魂  功德长存青史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活到老学到老
[三唯论点] 退休干部举报县委书记后被捕一案续闻
[三唯论点] 天地不负民愿 古邑满园春色
[三唯论点] 海丰县城益民路“立体停车场建成”为何不开张
[三唯论点] 多形式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全方位增強中小学学
[三唯论点] 本科生为找工作“回炉”读职校现象,该喜还是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1: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戊戌变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改革政治制度。既是近代中国首场重大的政治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声。

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不仅面临着灭族亡种的危险,而且,清政权也面临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危险。

不知戊戌变法,就不清楚爱国救亡为何物。
发表于 2018-8-28 11:34:3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如果成功的话,中国会是怎么样的格局?无外乎就是和日本一样,咱们有个皇上,然后国家一切大事又各个政党争论不休,然后选出个首相或者总理大臣管理国家。简单的来说就是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如果给我发表个意见的话,我不想看到我们的皇帝姓爱新觉罗,我情愿他们姓朱、李、赵等等汉人姓氏。须知日本的天皇是没有姓氏的,他是全日本公家的,如果他们的皇族女性成员嫁人了,嫁给谁就跟谁姓。这也就是说他们的皇帝没有特定的一个姓氏,不会引起姓氏之间的争斗。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家天下,谁家得天下当皇帝,谁家就兴旺,连带他们的周边、同姓、旁姓都会飞黄腾达,但是如果这个姓氏败落,成王败寇,往往会伴随着灭族的危险。由此可见,在中国保留皇家的做法并不正确。另外,在康梁变法之后清朝也仿制了君主立宪制的做法,结果那时候的中国大地上已经有了另一种国家发展方向,那就是共和。结果南昌一声枪响,共和国诞生了,而且经过社会实践,改造人们的思想,仅能在短短几十年年间植入了民主、共和理念并延续至今。这说明中国的社会,普遍不接纳君主立宪制,对于民主、共和理念全国上下还可以取得共识,否则在君主复辟之后就不会那么迅速的垮台了,这就说明君主立宪制以及封建制度在中国已经没有市场了。总之一句话:变法本身就不是正确的走向。
 楼主| 发表于 2018-8-28 12: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探讨就有共识。多谢关注!

       变法就是改革。在当时中国不仅面临着灭族亡种的危险,而且,清政权也面临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危险的境況下,如果说,变法本身不是正确的走向?那未,什么才是正确的走向?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鸦片战争后,泱泱中华步入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岁月。国际上,列强张牙舞爪,中国陷于四面包围,孤立无援,面临着灭族亡种的危险。国内,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权腐败无能,面临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的危险。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如何改变国弱民穷,任人宰割的命运?当时曾出现二种倾向:一是揭竿造反,推翻清政权;二是保皇、变革、救亡。哪种倾向符合国情?是否有第三条可走?值得探讨。

       感谢网友们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7: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一场充满爱国救亡意义的历史事件。值得纪念。

       再次感谢网友们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