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8522|回复: 8

[论汕尾] 大清帝国不乏中兴之精英 为何会爆发辛亥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1 15: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8-10-31 15:10 编辑

          大清帝国不乏中兴之精英为何会爆发辛亥革命

   ——纪念辛亥革命107周年(4)   陈治赠   2018年10月31日

      据史记载,大清帝国有过乾隆盛世。到了晚清,朝廷不乏中兴之能臣,民间有众多保皇精英,为何会爆发辛亥革命?笔者以晚清3大变革运动的荣哀,探索爆发辛亥革命的原因。

      一、单纯的经济变革,挽救不了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泱泱中华任由列強宰割。腐败无能的清政权搖而不堕。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朝野共同关切的沉重话题。

     林则徐是最先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1839年主持编译《四洲志》,奠定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的理念。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这一主张起初是立足于军事,但影响深远。后起之秀将这一主张作为对政治、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实施全面变革的要旨。

     变革——成为举国的共识,不可替代的救国之道。186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长达50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立宪运动,对经济、政治展开声势浩大的3次大变革,就是实证。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晚清政坛三巨头,不仅平息了“天国之乱”,而且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在中华大地掀起一场波浪壮阔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变革,令清廷起死回生,维护和推动了中国的稳定和繁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启步到1895年告一段落,历时34年。

     洋务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破天荒地诞生了民族工业、军事工业、新式教育、新式军队。开创了中国的资本经济,写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刷新了中国的历史。给国家、民族、人民带来了希望。不仅抹平了太平天国引发的14年内战造成的伤痕,而且将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虽不足以与西方列强相比,但“自強、求富”的进展在亚洲屈指可数,其中,海军实力亚洲第一。

     1895年甲午战败的屈辱,“四万万人齐下泪”。中国的洋务运动比日本的明治维新足足早了12年,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堂堂天朝,又输给了东邻区区倭寇。残酷的现实惊醒国人: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变革,清政权虽然在治政措施中迎合顺应,政治上的变革却纹丝不动。在君主专制养成的“举国腐败,朝野僵化”的状态下,单纯的经济变革挽救不了中国。

     洋务运动全面敞开了国门,国人看到了时代的进步,也看到了自已的落后而急起直追。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严谨的实践,因而得到了朝野的热烈拥戴。洋务运动的巨大成就,拉开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序幕。

     资本经济的创立,动摇了君主专制的根基。晚清政坛三巨头既是清廷忠实的保护者、中兴之能臣,也是君主专制的掘墓人。

      二、戊戌变法播下政治变革的种子。

     谁来挽救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挺身而出。自1895年5月震撼朝野的“公车上书”起,经过长达3年的舆论推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朝廷实行变法。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政治变革——变法、维新运动在中华大地展开,史称戊戌变法或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变革国家的政治制度,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这是晚清的第2次大变革,也是第1次的政治变革。国家、民族、人民找到了一个振兴中华的新起点。

      问题在于,清政权的政治变革,必须以保障和巩固清廷的执政地位为前提,任何变革措施,首先必须确保“不违祖制”,“不违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严复也主张“旧法可损益”,相信温和的政治改良,比急燥的变革更可能探索出救国的方向。戊戌变法急功近利,试图举手之间扭转乾坤,又突破了“不违祖制”这条底线,也就难逃以失败告终的命运。戊戌变法以悲剧收场,清廷堵死了自已的出路,国家、民族、人民也跟着遭殃。

     幸运的是,戊戌变法已开启了民智,政治变革的诉求尤如种子播满中华沃土。终会开花结果,变革的诉求成不可逆转的滔滔之势。

     三、立宪运动失败,催生了中国的辛亥革命。

     1900年8月14日,八军联军攻陷北京,神圣的帝都成了列强的屠宰场。1901年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赔偿列强白银9亿8千万两、不准中国军队驻防天津等内容。面对巨大的屈辱,国人欲哭无泪,对清廷的信任感跌到底点。清政权痛定思痛,把已被埋进了坟墓的变法、维新,再次摆上了议事日程,希望为自己找条活路,以求江山永固。晩清的第3次变革:举世瞩目的立宪运动顺势而兴。

     1902年起,袁世凯带着天津政绩的荣耀,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的身份入主中枢,充当了立宪运动的主帅。这是晩清第2次政治变革,从1902年开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历时9年。

     教育制度的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前奏,立宪运动最耀眼的亮点。1903年3月,袁世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会衔上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咸趋新学。上谕昭准:自丙午科(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省岁科考试同时停止;学部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以定指归而宏就造;各省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各州(府)、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启蒙小学堂。

     华夏帝国延续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推动下寿终正寝。这是近代教育变革的一个奇迹,轰动世界的大新闻。各种新式的小学、中学、大学,师范、医学、农业、政治、警察、军事等各种专业学堂,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1903年6月,全国第一个女子学校: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女子师范,女子学堂在全国蓬勃发展。袁世凯开创了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一年一度在北京举行,体育教育成了中国学校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旧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被逐步淘汰,前人留下的新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形成、完善。新式的教育为社会的未来培养了大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等新型人才。

     立宪运动取消了报章捡查法令。中国近代社会再现了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具有新时代意识的优秀知识分子主宰了舆论,为立宪运动摇旗呐喊。

     立宪运动规定今后谘议局议员由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产生,官场乃至军警现职人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开天辟地之举,为民间精英报效国家开拓了更为高远广阔的用武之地。

     1904年(日本桂太郎为执政),为争夺中国东北的控制权的日俄战争,在中国的满洲爆发。1905年3月,日本占领沈阳,沙俄死伤9万余人,一败涂地。10年前,日本在中国的黄海大败亚洲一流的中国海军,今天又在中国的领土战胜世界劲旅沙俄陆军。腐败的君主专制无法与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抗衡,再次得到验证。沙俄帝国内部骚乱蜂起,革命党人带领百姓造反,抗议专制,要求立宪。沙皇下诏,立宪变法。中国人也纷然并起,强烈要求立宪改制以挽救国运。袁世凯不失时机奏请立宪。1905年7月,清廷颁发立宪诏书,并将立宪改制大权交到袁世凯手中。

      袁世凯将立宪的期限定为12年(1917年实行君主立宪制)。随着,袁世凯拟请派大臣出国考察,慈禧照准。1905年9月,戴泽、戴鸿慈、尚其享、端方、李盛铎五大臣各率浩大考察团奔赴西欧14国,历时半年。在向慈禧禀告考察成果时,五大臣各自坚持要效仿自已考察国的政制,慈禧难决取舍。袁世凯看准机遇,将准备了半年的变革疏稿呈上:请在立宪准备期间先推行机构变革,制订将来与议会制相一致的新型官制,以为实行立宪政体的基础,在全国设立资政院,各省设立谘议局,为国家成立国会、省成立议会作准备。

     这份疏稿,仿佛改变家具摆放位置,没有要求立即拆旧屋盖新楼。慈禧龙颜大悦,立即谕令袁世凯主持新成立的政体变革委员会编定官制局,承担机构变革重责,会同出访归来的五大臣、十几位京官和几位外省地方官共同编纂新官制,下旨宣示全国预备立宪。

    清廷仅有新官制一项内容的立宪诏书,令中国社会仿佛久旱逢甘雨。举国群情沸腾,各地学界、商界、报界纷纷集会振奋欢呼。袁世凯以直隶外臣,鹤立中枢官员之首,天津各界将此视之为自己的光荣,庆祝尤为浩盛。租界以外,全城到处张灯结彩,“为数年未见之奇观”。

     国内激动人心的情绪迅速扩展到日本东京,大清国的留学生信心百倍地纷纷回国,报效桑梓。中国的文化精英,用先进的思想,形成了左右中国社会的核心力量。

     立宪运动的声势,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睡獅猛醒,引起了列强对中国的重新评估。一贯敌视中国的日本反华势力,收敛了对华的颠覆活动,疏远孙中山,是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出境的原因之一。

     袁世凯编定新官制方案是:取消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只设总理一名,协理(副总理)二名。内阁成员由各部主官组成,用人行政大权,由内阁会商。议裁吏部、礼部、翰林院、都察院、宗人府五机构;并工商二部为农工部,改户部为度支部,兵部分为陆、海军二部;增设咨政院、审计院、交通部;保留刑部、学部。新部主官一正二辅。

       新官制大刀阔斧,意味着成百上千个高官达贵面临下岗,顷刻之间“才华、资望”将归于无用,更要命的是从此便断绝了滚滚财源。历史记载表明,朝廷百官大都是表态支持拥护新官制,甚至建言献策,向慈禧提出许多在情在理的建议,但暗中却是在咬牙切齿。尤其是吏部、礼部、翰林院、都察院、宗人府等这些即将消失的部门,更是暗中磨刀霍霍,将凶狠目光对准袁世凯,随时准备拼个鱼死网破。

      用人行政大权由内阁会商,是机构变革和新官制的焦点,触动了慈禧的神经。慈禧要是没有了用人行政大权,中国还称得上是满洲人执政?还叫做大清江山?慈禧曾经的首肯,居然成了袁世凯包藏的险恶用心。1906年11月2日,新官制御前审定。慈禧否定了经过一年准备,又讨论了半年才形成的新官制草案。同时,削掉了袁世凯大部份兵权,让他离开权力中枢,回天津准备彰秋阅操。11月6日,清廷的“新官制”出台:军机处下面象征性增设了一个内阁总理,军机大臣由六位减存二位,即是首席军机奕匡,军机大臣瞿鸿讥,其它四位降格屈任部长,兵部改称为陆军部,都察院更名为中都御史,增设了一个邮政部,原有各部依旧,招牌喷涂翻新。这一变革成果一见诸报端,中外舆论一片哗然。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笼罩华夏上空,国人刚刚恢复对清政权那点信任感再度蒙上阴影。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先后去世,3岁的溥仪(宣统)登基,朝政落在摄政王戴沣手里。1909年1月,袁世凯被罢官撤职,开缺回籍。立宪运动没有中止,但已是苟延残喘。

      1909年5月,朝延宣布将洋务运动开创、立宪运动完善的股份制铁路收归国有。清廷的这一“新政”,首先在绅商阶层中引发了“强烈地震”。造成各地民情汹涌,人心思乱。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导致了四川省的暴乱,波及全国。

     立宪改制,社会转型刻不容缓。为此,1909年7至8月,全国开始了谘议局议员的民主选举。各省谘议局成立,给社会来点安慰。

      君主立宪的先决条件是成立国会。谘议局、资政院经过实践,成立国会的条件、时机成熟。1910年1月16日,由江苏谘议局发起,有16个省谘议局派代表参加的请愿团向朝延请愿,要求速开国会,提前实行英、美式的立宪。但朝廷只能接受日本式的立宪,对速开国会提前立宪的要求采取了既不拒绝,也不接受的拖延态度,玩弄民意。

     1910年10月,十八个督抚、将军、都统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联名奏请立即组织内阁、翌年开设国会。清廷震惊之下,于11月14日宣布将立宪的日程提前5年(1912年),将召开国会的日期提前2年(1911年)。国会开设之前先设责任內阁。

     1911年5月8日,朝廷宣布成立内阁,十几个内阁成员,三分之二是皇亲国戚,几个汉族大巨,不过是看满人眼色行事的傀儡。立即受到举国猛烈抨击,“君主不担负责任,皇族不组织内阁,为君主立宪国惟一之原则”。皇族内阁一经成立,意味着立宪运动到此为止。

     责任内阁如此,说明用人行政制度不改变,今后成立国会、立宪,照样换汤不换药。清延赤裸裸的政治欺骗,终于激使立宪派改变了立场,保国不保皇!积极组织团体,筹组政党,或者投笔从戎。以新的姿态、新的形式探索报国救民之道。人民心中残存的、对清廷最后的一线希望完全破灭。民间参与政治的诉求,有如汹涌洪水急剧暴涨。

     立宪运动曾经凝聚了人心,知识分子阶层在立宪运动中主导舆论,发挥了稳定政局的核心作用。绅商阶层则是乘立宪运动的春风,繁荣了经济,成为稳定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识分子、绅商两大阶层成为政局稳定的风向标。立宪运动走上绝境,首先是知识分子、绅商两大阶层人心思乱,在军队、官场、百姓扩展。致朝野对立,势成水火。  

      1911年7月,汉口《大公报》发表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10月10日,武昌城头打响了改朝换代的枪声。

      立宪运动走向绝境,宣告晚清的变革彻底失败,终于激发了辛亥革命。1911年10月30日,清廷接受袁世凯复出的条件,皇帝下罪己诏,并布告天下:“誓与我国军民维新更始,实行宪政”。同时开放党禁,释放所有政治犯。11月1日,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完全责任内阁。11月3日,颁布《宪法十九信条》,接受虚君立宪政制,但为时已晚。大清帝国玩弄虚假的政治变革,用政治口号欺骗国人,走上了绝路。

20180925215306_111543986e2dcda8b63299d9c8f91c7f_1.jpe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守住学校这道最后防线 为振兴中华奠实基
[三唯论点] 活到老学到老
[三唯论点] 退休干部举报县委书记后被捕一案续闻
[三唯论点] 天地不负民愿 古邑满园春色
[三唯论点] 海丰县城益民路“立体停车场建成”为何不开张
[三唯论点] 多形式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全方位增強中小学学

发表于 2018-10-31 2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不懂政治
发表于 2018-10-31 21:29:5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清朝到了辛亥革命之前已经是即将倒下的枯树了。那时候以保皇为目的的改革都难以成功。政治上,光绪皇帝算是个难得的开明皇帝,但他最终还是败在顽固不化的老思想的裙下,以“君主立宪”为招牌的改革的失败,在此之前有个去欧洲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的故事,清政府派遣官员远赴欧洲考察的结论是所谓君主立宪制能保住皇位万万年,慈禧太后非常高兴,就恩准大干所谓的君主立宪制,可后来涉及到以她为代表的旧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的时候就立即被扼杀了。从一开始清政府的所谓改革就没有从本质上进行,表面的东西可能学到了但是精髓不愿意学;经济上完全借鉴西方的模式,然而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什么近代基础设施都没建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所有的近代工业成果都是有限度发展的,经济发展不上去,必定涉及其他方面,尤其是政治;军事方面,清政府对于军事的理解似乎只是表面的而已,他们要强大的武力却把握不住主动权,一切靠买,这就很容易被外国牵着鼻子走。甲午海战中很多炮弹发出去不会爆炸就是一个现实,一个普遍被认定比日本军事实力强很多的国家竟然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败了,这就足够说明问题了。辛亥革命是清政府自救的路线走不通的时候的另一种尝试,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是可以成功的。至少它让中国前进了一大步。
发表于 2018-10-31 22:04:4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在边缘 发表于 2018-10-31 20:58
不懂政治

那是历史
发表于 2018-11-1 0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18-11-1 00:48 编辑
谢谢关注!

政,指政权丶政府。治,指治理。关心时事,批评时弊,问政,议政,事实上就已懂得了政治,参与了政治。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0: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好贼 发表于 2018-10-31 21:29
清朝到了辛亥革命之前已经是即将倒下的枯树了。那时候以保皇为目的的改革都难以成功。政治上,光绪皇帝算是 ...

谢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00: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8-11-19 05: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