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实行坐班制、打卡制,实际上是把老师仅仅当成 “经济人”来看待,当作工厂里的工人来对待。最近,更有诡秘的,某校要求年级教师之间交叉检查教案,并且要严格要求,拍照记录并指出不足,指出不足越多,表明越认真。
这种管理现象,其实我们都不陌生。在许多学校的管理实践中,这样的做法以及与这种做法类似理念的管理行为,比比皆是。校长好像很无奈,常常抱怨教师职业倦怠不好管,若不严格要求,教师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抓不去。教师们其实很痛恨,因为这种做法带来的压力,会让更增加他们的工作负担。写教案为了上好课,和在同事面前展示教案,两种压力毕竟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教师们却又很无奈,这是学校行使正常的管理权限,更何况这是基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良好的出发点的,让教师们也无可指摘。
我们为什么不改变一下思路呢?若交叉检查的方式不变,可以把交叉检查改为“交叉欣赏”,让老师们改“找不足”为“看优点”,找出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然后拍照并阐述理由,推荐给大家。
显而易见,案例本身的做法和建议给出的做法,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是有根本不同的。案例中,学校管理者的确是对工作严格要求,目的是明确而正确的。但采取的方式和手段,不禁让大家觉得,更多是从教师容易怠惰的角度,防着老师、看着老师。学校管理者担心教师备课不认真,导致教学时不认真、不努力,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用类似“游街示众”的方式来震慑教师、威逼教师,以期待在高压之下,让教师们可以严格执行学校的备课要求,以达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这种管理方式背后,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是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也称为“X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大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并且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这也就说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背后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假设。
它其实源于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基于人本性的懒惰,所以必须加以鞭策,而人的行为动机,只不过是用经济和权力来维持效力和服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