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谣唱道:“七月七,牵豆藤摘豆格;八月八,多尼乌,龙眼滴”。这里唱的是我们的各种农产品近似于固定的成熟期。以花生、龙眼、多尼为例,正常的成熟季节来作大概推论,七月应当是花生集中收成的时候;八月应当是龙眼最成熟的季节。
正如汕尾市区内渔村的人告诉我的一种比较重视的七月初七祭拜神灵的风俗来说,他们常用的贡品是山梨与龙眼。然而,今年龙眼到农历七月份几乎没有了,前段时间我吃过一些龙眼,已经不甜了。用我们的话来说,“走蜜”了。这就意味着今年的龙眼已经过了时节,再想吃龙眼就得等明年了。民谣唱的是八月份应当还有龙眼,所以只能说如今的龙眼以及其他的水果很可能提前成熟了,或者成熟、收割期缩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农历不准了?不,我们的农历是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全世界的各种立法没一种立法比我们的农历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指导性更准确,年年如此,只不过最近几年来我们逐渐发展一些农产品的收成提前了。比如今年的荔枝就提前了,接着黄皮、龙眼也提前了,歌谣里唱的“多尼”,如今已经黑乎乎的了,成熟了!这其实跟农历没关系而是跟气候有关系。
全球变暖大家都知道,但这不是越来越热的问题那么单纯,而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我们汕尾的下雨量就明显比往年少,虽说我们都不喜欢台风,但七月份差点没台风;这两三年来冬天都不冷了,不仅仅可以到水库里游泳而且可以穿短袖过年;这几年来,每年夏天都是一年比一年高温……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气温升高,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连蟑螂、蚊子都多了。
细心留意我们的生活,我们应当可以理解得到,城市的一些管理以及配套应当跟随大自然的变化而改变了。例如加大整治市区内下水道以防止暴雨内涝;改变一些用水习惯以节约用水等等。这些需要一定的智慧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但愿我们不缺斤少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