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文章之四 山地间的抗日传奇 ——记四埔顶伏击战 戴镜兵 一九四五年二月,东江人民抗日纵队第六支队于海陆丰地区正式建立。这支新生的抗日力量,如同扎根在敌人后方的钢刀,时刻给予驻海陆丰的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流涌河畔、赤石街头,日军接连遭遇游击队的伏击,不是巡逻小队被俘,就是运输队伍挨打,一次次失利让他们晕头转向,士气低落。日军不甘心失败,为了报复并消灭这支令他们头疼的抗日力量,在三月底至四月初,大批日军气势汹汹地进驻赤石和大安峒,妄图将六支队部困死在这片山区之中。 进驻大安峒的约一百多名日军,选择驻守在金竹围和南华塘一带。然而,他们的嚣张气焰在踏入这片土地后迅速消散。田心坑成为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日军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白天,双方的瞭望哨隔山对峙,目光如炬;夜晚,这片山区则完全成为了游击队的天下。六支队的战士们对大安峒的每一条蜿蜒山路、每一座巍峨山峰都了如指掌,而日军却像迷失在黑暗中的瞎子,寸步难行。当地群众在日军到来前早已撤离,没有人为他们带路,日军只能龟缩在村里,惶惶不可终日。 每到夜幕降临,游击队便开始行动。小股兵力分组轮批出击,与日军展开“麻雀战”。上半夜,村东边突然响起“乒乒乓乓”的枪声,日军被惊醒后,立刻“叽哩呱啦”地朝着枪响的方向疯狂射击,枪炮声震耳欲聋。等他们气势汹汹地赶到响枪地点时,游击队早已借着熟悉的地形和夜色的掩护,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疲惫不堪的日军返回驻地,刚想躺下休息,村西头又传来密集的枪声,他们只好再次强打精神,冲向村西,胡乱射击。如此反复,日军在大安峒驻守的近一个星期里,每个夜晚都被折磨得晕头转向、提心吊胆,根本无法安眠。 尽管日军的封锁给六支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战士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苦。最初,还能勉强每天吃上两餐清粥,到了最后两天,每餐每人只能喝上一碗稀薄的粥水。但相比之下,日军的日子更加难熬。他们不仅夜夜不得安宁,而且当地百姓早已将粮食藏匿,日军的生活物资只能依靠赤石供应。然而,从赤石进入大安峒,仅有一条蜿蜒曲折、崎岖难行的山间小道,交通极为不便。日军只能依靠人力挑夫运输物资,却又时刻担心在中途遭到游击队的伏击。 在这种困境下,到了第五天,饥饿难耐的日军终于按捺不住,派出小股兵力前往其他村庄进行抢掠。中午时分,从鸡笼山村逃出来的群众心急如焚地向六支队报告了这一情况。张建南大队长听闻后,义愤填膺,当即决定对这股日军进行伏击,坚决夺回老百姓被抢去的财物,给嚣张的日军一个深刻的教训!经过分析,大家判断敌人从鸡笼山返回南华塘,埔顶和田心坑是必经之路。但田心坑距离南华塘较近,且地形开阔,不利于设伏。最终,伏击地点选定在了埔顶山一带。 下午四时左右,阳光斜照在山间小道上,那十多名到鸡笼山抢掠的日军,抬着一头肥硕的大肥猪,得意洋洋、大摇大摆地朝着伏击地走来。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降临,还不时发出得意的笑声。此时,埋伏在埔顶山各处的游击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斗志,紧紧握住手中的步枪,等待着出击的命令。“打!”随着张大队长一声有力的令下,数十支步枪同时怒吼,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一阵猛烈的排火过后,游击队员们如同下山的猛虎,呐喊着向敌人冲去。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日军惊慌失措,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晕头转向地胡乱回了几枪后,便扔下那头抢来的肥猪,沿着溪边,狼狈地向田心坑方向逃窜。游击队员们紧追不舍,但考虑到田心坑离敌人驻地较近,为避免陷入敌人的包围,只好停止追击。那头肥猪在混乱中已被乱枪打死,当游击队员们抬着它回到松树仔村时,夜幕已经降临。大家深知日军不会善罢甘休,为了提高警惕,立即转移到新陷村,并派人前往鸡笼山通知失主来领回那头大肥猪。当失主看到自己失而复得的猪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拿起菜刀,毫不犹豫地切了一半送给游击队员们加菜,以此表达深深的感激和慰劳之情。 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天刚蒙蒙亮,游击队派出的搜索哨兵便与日军交上了火。日军妄图凭借他们的优势装备来压倒游击队,几挺轻机枪集中火力疯狂扫射,子弹如蝗虫般倾泻而来。面对敌人的凶猛攻势,游击队员们沉着冷静,依然采用“麻雀战”的战术。他们分组轮流作战,互相掩护,边打边退。在茂密的山林间,游击队员们灵活穿梭,时而从左侧突袭,时而从右侧射击,让日军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双方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当游击队员们登上“新陷”后面的高山时,日军因不熟悉地形,不敢贸然前进。他们用机枪朝着山上胡乱扫射一阵后,便灰溜溜地逃回了原来的驻地。 当晚,游击队再次派出小股兵力,到日军驻地周围进行骚扰。经过一天的狂奔和激烈战斗,日军早已疲惫不堪,而夜间的不断折腾,更是让他们身心俱疲。在大安峒的这段日子里,日军不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被游击队折磨得苦不堪言。他们深知再继续待下去,只会像那块被游击队员们分享的猪肉一样,被一点点“吃掉”。因此,第二天上午,日军再也无法忍受,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撤离了大安峒。 经过一个星期的坚守,六支队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麻雀战”,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让大安峒重新恢复了平静。群众们陆续回到家乡,看到被日军放火烧掉的茅屋,游击队员们立刻协助群众一起搭建新屋;面对被日军毁掉的稻田,全体战士和群众齐心协力,补上秧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片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生活秩序,而四埔顶伏击战的英勇事迹,也在海陆丰地区广为流传,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抗日斗争之中。 参考文献:1、姚海著《烽火岁月》,2、《海陆怒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