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第三中学在组织大课间评比展示活动时,因天气炎热,且活动中有平板支撑等与地面接触的动作,导致多名学生被烫伤。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也为学校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事发当日气温较高,地表温度更是灼热难耐。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学校却未对活动进行合理调整,仍然按照原计划让学生进行与地面接触的体育动作,最终导致学生受伤。这一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出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要求学校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塑胶跑道在高温下会迅速升温,表面温度远超人体能承受的范围,并不适合进行需要与地面直接接触的运动。学校在选择活动场地和项目时,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避免因场地因素给学生带来安全隐患。如果学校能够提前考察场地,或者选择在阴凉、温度适宜的场地开展活动,这场烫伤事故或许就能避免。
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天气状况安排体育活动。在高温天气下,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活动,容易导致学生中暑、脱水甚至烫伤等情况发生。《中小学体育场地安全标准》规定,气温超过35℃时,户外体育活动应调整至早晚时段。学校在组织活动前,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活动时间和内容。而此次事件中,学校无视高温天气,执意按原计划进行活动,显然没有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因人制宜,则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承受能力和适应程度各不相同。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活动方案,避免“一刀切”。对于体质较弱或者有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应给予特殊照顾,适当降低活动强度或者安排其他适宜的活动。
令人遗憾的是,学校在此次事件中的处理方式也备受质疑。事发后,学校不仅没有及时反思自身的问题,反而发布表扬信,称赞学生在高温下“没有一人退缩,没有一人抱怨”。这种做法无疑是将学生的伤痛当成了宣扬所谓“吃苦耐劳”精神的工具,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在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在本可避免的危险中“吃苦”。
此次事件给我们带来深刻教训。学校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追求所谓的“精神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活动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