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回顾红四师转战海陆丰 ◎戴镜兵 红四师转战海陆丰这段历史,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牺牲,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这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英勇反击。然而,由于起义被迫改期、计划执行受阻以及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最终失败。但革命的火种并未熄灭,起义军余部约1200人在花县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这支新生的人民军队,肩负着继续革命的重任,踏上了新的征程。 红四师从花县出发,一路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中,他们不断战斗,击退民团的多次袭扰,最终抵达海陆丰地区革命根据地。海陆丰,这片具有深厚革命基础的土地,早在1927年,彭湃同志就先后在此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红四师的到来,为这片红色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海陆丰,红四师与董朗率领的红二师胜利会师。两支革命力量的汇聚,让大家信心倍增,也让海陆丰地区的革命形势更加高涨。然而,国民党反动派不会坐视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他们调集重兵,对海陆丰苏区进行疯狂“围剿”。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红四师与国民党反动军队展开了浴血奋战。 攻城陷地,红四师参与了海丰赤石战斗、葵潭战斗、大安战斗、汕尾战斗、惠来战斗等一系列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战士们英勇无畏,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革命的尊严。但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战斗频繁,红四师伤亡惨重,队伍不断减员。 1928年4月中旬,红二师、红四师将领在大南山召开联席会议,彭湃同志做出“反攻”海丰城的决定。红四师组织力量攻进县城,但进城后难以立足,只能转移到莲花山上。此后,国民党军第十六师进山“追剿”,实行“三光”政策,红四师的处境日益艰难。战士们风餐露宿,粮食短缺,只能靠挖野菜充饥。 在这危急关头,中共广东省委派陈郁前来了解情况,并传达了省委的决定: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分批转移,保存力量乃是唯一出路。于是,1928年12月6日,170多名红军将士在地方党组织的安排下,先行离开海陆丰。随后,红二师、红四师剩余人员陆续分批转移。 徐向前师长在离开莲花山区时,面向大山,热泪盈眶,向这片土地和长眠于此的战友们告别。他心中充满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也承载着对牺牲战友的无尽思念。 红四师转战海陆丰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奋斗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革命先烈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看到了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看到了他们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崇高品格。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让我们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