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自2022年以来,城区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以“山海湖城”生态本底为依托,锚定“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目标,城区全面发力,全域并进,统筹产城融合、城乡协同、绿色发展。从顶层规划到民生细节,从产业升级到公共服务,一幅“城美、业兴、民富”的新画卷在城区大地徐徐展开。
近年来,城区绿美生态建设成效初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提质。图为市区一角。
顶层设计赋能 勾勒城市发展新框架 城区将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先手棋”,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构建覆盖全域的规划体系。2023年9月,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批复实施,同步完成各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全覆盖,为城市发展更新“路线图”。 产城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城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马宫渔港经济区规划6万公顷产业发展空间,聚焦“种业—养殖—加工—销售—渔旅”全链条,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海兴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今年将启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园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向高端化延伸。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以1421公顷规划面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今年4月,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已动工,绿色智能印刷包装产业园等新兴项目蓄势待发,预计年内投入开发资金5亿元。 交通升级重塑城市格局。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城区构建“306090”对外交通圈与“152030”市内出行圈:随着广汕、汕汕高铁相继通车,深汕西高速改扩建工程完工,实现了30分钟直达深圳、香港,60分钟覆盖珠三角,90分钟通达邻省的交通网络;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品清湖南岸段加速建设,串联起滨海旅游黄金海岸。内畅工程同样亮眼:自2023年以来,建成市政道路25条,打通“断头路”7条,四马路升级后通行能力提升50%,金鹏路西段贯通,缩短东西片区时空距离,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全面疏通。 公共服务彰显民生温度。城区以“15分钟生活圈”为目标,补齐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民生短板:新建学校5所,新增公办学位1910个,深圳光明区“组团式”帮扶汕尾中学、香洲小学,高考本科上线率同比提升7.58%;汕尾逸挥基金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湾区总部+汕尾院区”模式,引入30名博士,建成6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深汕中医医院,填补粤东中医药服务空白;全区建成41家幸福长者食堂,为20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城区福利院获省民政厅二星级评定授牌,实现星级评定零的突破。
品质提升攻坚 雕琢滨海城市新风貌 城区立足“山、海、湖”特色,将自然禀赋与人文底蕴融入城市空间,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魅力城区。
游客们在新建成的品清湖南岸段碧道上骑行。
山水城景深度融合。环品清湖绿廊碧带串联6个景观节点,修复生态岸线5070米,新增红树林2.4万平方米,亲水栈道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夏楼美口袋公园依托山体打造“山景+绿植”生态空间。2023年以来,城区建成口袋公园11个。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计划,今年城区将再添7个口袋公园,实现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7.59%;海滨西沙滩公园通过生态修复与景观塑造方式,形成“观海、亲海、乐海”休闲带,成为滨海城市新地标。 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城区长沙炮台修缮后融入农文旅融合片区,成为红色教育与休闲旅游结合点;汕尾非遗展示馆深度挖掘渔歌、妈祖文化,以800平方米展陈空间讲述城市记忆;清湖高级中学、汕尾文化中心等建筑采用“海浪流线”“珍珠贝”造型,将海洋元素融入建筑美学,既体现地域特色,又实现城市风貌统一。
长沙炮台旧址成为新晋热门打卡点。
精细治理提升居住品质。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城区对77个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实施“一小区一方案”,通过“入户联心”收集居民诉求方式,推动建安宿舍小区“四网合一”整治清除1.5公里“空中蜘蛛网”,银城小区新增停车位、升级消防设施。截至目前,38个小区完成改造,其中34个在建,剩余5个将于今年年底将全面完工,惠及居民1.14万户。
城乡协同发展 构建融合共享新格局 城区以“强县城、兴城镇、美乡村”为路径,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缩小城乡差距,绘就城乡共美画卷。 基础设施城乡联动。近年来,城区实现农村道路硬底化率达98%以上,县道X131线单改双工程提升通行能力;污水处理实现城乡全覆盖,东部水质净化厂(一期)作为粤东首座“全地埋”式水厂,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9.6%;生活垃圾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模式,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城区干部开展入户联心活动。
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构建“1+7+59”医疗服务网络,5G远程诊疗覆盖59个村卫生站,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托”;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新城中学教育集团带动马宫校区质量提升,东涌学前教育集团以“1+5”模式提升区域保教水平,乡镇“三所学校”办学条件100%达省级标准。
城区建设幸福长者食堂。
产城人文协同发展。长沙湾服务区通过鲸鱼造型设计,深度融入海洋文化元素,联合金町湾旅游区、长沙村构建“交通+农业+文旅+商业”综合发展示范区,自试运营之后,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捷胜所城公园、红草高新技术产业园公园等项目,将历史遗迹、名人文化融入公共空间,既保护历史风貌留住乡愁,又促进乡村旅游消费活力。 从规划蓝图到实景呈现,从产业集聚到民生改善,城区正以“山海湖城”的独特气质,书写着革命老区新型城镇化的时代答卷。 站在“三年初见成效”的新起点,城区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向纵深发展:深化与深圳光明区产业共建,打造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提速马宫渔港经济区、滨海旅游公路等项目,做强海洋经济与文旅产业;持续优化老旧小区改造、智慧交通等民生工程,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未来,这座滨海新城将继续在产城融合中积蓄动能,在城乡协同中彰显魅力,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张文滨 文/图 (部分图片来源 城区委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