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钟声里,总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沉重。近十年,两位同事永远留在了讲台上,一位倒在脑溢血的猝然袭击下,一位被肺癌吞噬了生命。而如今,七位癌症患者、三位因严重疾病无法正常授课的老师,还有那些在癌症边缘徘徊的身影,像阴霾笼罩着校园。
教书育人的圣地,为何成了健康的“高危地带”?那么,谁来关心教师的健康呢?
高强度的工作负荷首当其冲。清晨六点半的早读,深夜十一点的备课,是许多老师的日常。批改作业、备课、处理班级事务,还要应对各种检查、培训,精神长期高度紧张。长期超负荷运转,就像一台不停歇的机器,零部件在磨损中逐渐走向崩溃。
精神压力同样不容忽视。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考核标准不断更新,老师要时刻学习,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学生成绩、升学率像无形的枷锁,压得人喘不过气。家长的高期待、社会的高要求,都成了老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样的精神高压下,免疫系统悄然失衡,疾病便乘虚而入。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为了节省时间,很多老师随意应付三餐,高油高盐、营养不均衡。忙碌起来,喝水、上厕所都成了奢侈,更别说抽出时间锻炼。熬夜备课、批改作业,打乱了正常的生物钟。这些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成了侵蚀健康的“慢性毒药”。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老师却不是超人。他们也需要休息,需要健康。学校应合理安排工作,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社会和家长应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别让过高的期待压垮老师。老师们自己,更要学会在忙碌中照顾好自己,毕竟,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愿校园里少一些病痛的阴霾,多一些健康的阳光,让老师们能在讲台上,更长久地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