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的清晨,窗外的喧嚣似乎比平日更早苏醒。家人忙着收拾行囊,行李箱的滚轮声、讨论行程的话语声,交织成节日里最寻常的热闹。我站在书房门口,看着他们将出游的期待装进背包,心中却无半分波澜——比起人潮涌动的景点,案头那摞静静躺着的书,似乎更能让我心安。
家人临走前,总怕我独自在家亏待自己,厨房里塞满了刚包好的饺子,冰箱里码齐了新鲜的菜肉,连电水壶都细心灌满了水。这份妥帖的牵挂,像一层暖融融的壳,将我与外界的纷扰轻轻隔开。目送他们出门,我转身将书房的门带上,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书桌的台历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一个简单的读书计划,就在这安静里渐渐清晰。
第一天的主角,是周冠生教授的《素质心理学》。这本书躺在书架上有些年头了,书脊微微泛黄,却是我每次重读都能读出新味的“老伙计”。初读时,只惊叹于“素质生成场”理论的精妙,打破先天与后天的二元对立,将生理基础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讲得像剥洋葱般层层分明;再读时,开始留意书中对素质培养实践路径的阐释,那些兼顾学术严谨与通俗表达的论述,让我对“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了更具体的思考;而这次重读,我竟在那些略显时代局限的案例里,读出了跨越时光的共鸣——原来好的理论,从来不是静止的教条,而是能在不同人生阶段,给予人不同启示的镜子。
我照例摊开笔记本,将书中的核心观点细细抄录,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了这个上午最动听的节奏。抄到兴起时,忽然想起几天前翻出的旧书——那本当年在韩师读书时用过的《心理学教程》。彼时只把它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如今再读,那些关于感知、记忆、思维的基础理论,竟与我当下的生活、工作隐隐呼应。原来,我们与旧书的重逢,何尝不是与过去自己的对话?那些当年囫囵吞枣的知识,在岁月的沉淀里,慢慢发酵成了理解世界的底气。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远处隐约传来烟花绽放的声响。我合上书本,起身煮了一碗饺子,热气氤氲中,忽然觉得这样的长假,比任何一次远行都更有意义。旅游是看世界的广度,而读书,是拓生命的深度。当许多人在人海中寻找风景时,我在书斋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或许就是独处的浪漫,也是阅读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不必追赶他人的脚步,只需在自己的节奏里,与书为友,与心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