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4568|回复: 0

[论汕尾] 我们和孩子到底在“拼”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8:35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子刚上初一那年,我曾跟他说过一段话:“如果觉得七科压力太大,就先抓好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副科可以暂时放一放。”那时的想法很简单:主科是学习的根基,先把底子打牢,等后续时间充裕了,再回头攻克副科也不迟。


没想到,这个“先主后副”的思路,竟在儿子初三时,以一种更现实的方式重现了。


初三开学没多久,我和几位朋友聊起孩子的学习,他们的语气里满是无奈与困惑。这些孩子和我儿子同年级,分散在不同的初中,成绩也参差不齐,有稳居前列的,有中等偏上的,有徘徊在及格线的,也有常年落在班级末尾的。而初三年级一开学,来自班主任的“特殊提醒”,便接二连三地传到了家长耳中。


成绩拔尖的孩子,自然得到老师的格外关照,在学习上被重点引导;成绩中等的孩子家长,接到的建议格外明确:“把重心放在副科上,多花时间死记硬背,能多拿一分是一分,说不定就能凑够高中分数线。”说白了就是靠副科提分,先把高中考上了再说!在某些学校里,某些中等生也确实被安排了大量背诵任务,有些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倍感压力陡增,甚至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仿佛原本平稳的生活被彻底打破。尤其是那些“临界生”,看着似乎能考上高中,又似乎差着一口气的孩子,更是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哪怕只有一丝希望,老师也不愿放弃。


而成绩垫底、几乎没希望考上高中的孩子家长,收到的暗示则更为直接:“别让孩子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实在不行,可以考虑别太辛苦去中考。”没人敢直截了当地说“别来上学了”,怕被投诉、被指责,可话里话外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心照不宣。说到底,不过是为了不影响升学率罢了。


听到这些,我忽然愣住了:这不正是我当初跟儿子说的逻辑吗?初中升学看的是总成绩,而副科占比将近七分之四,已然超过一半。这些靠死记硬背就能提分的科目,成了中等生“冲刺高中”的最后稻草,也成了“优化并提高升学率”的隐形抓手。幸好我儿子成绩名列前茅,各科均衡发展,否则我恐怕也要无奈地让他走上“死磕副科”的路。


其实对中等生而言,初三这一年,副科确实是最“性价比”的选择。主科想要大幅提分,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思维的突破,短期内很难见效;但副科不同,历史的时间线、道法的知识点,只要肯花时间背,分数就能看得见地往上涨。就像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中考时,原本离高中分数线差了二十分,靠着半年里死磕副科,最后竟真的踩着线考上了高中,副科,成了他升学路上的“救命稻草”。至于靠副科挤进高中的孩子将来能否考上大学;到了高中阶段学习能否跟得上学习进度就不是初中的学校和老师考虑的重点了。


再往深想,这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分类施策”:成绩好的,重点培养冲重点高中;中等生,死抓副科保升学率;而成绩差的孩子,却成了升学率背后被忽略的“代价”。


在升学率面前,所有人都在精打细算。老师的提醒、家长的焦虑、孩子的努力,最后都绕不开“分数”和“升学”这两个词。公与私,理与情,在升学的现实面前,渐渐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


看着儿子如今均衡的成绩,我既庆幸他不用承受“死磕副科”的压力,也忍不住感慨:为了让孩子跨过“高中”这道门槛,我们和学校到底在“拼”什么?是拼孩子的努力,还是拼教育的“功利”?或许,在升学率的数字背后,我们更该看见每个孩子的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被“分类”的棋子。毕竟,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筛选,而是成全每一个努力向上的灵魂。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我们和孩子到底在“拼”什么?
[三唯论点] 邪念染指的“敬神”那些封建迷信就沦为恶毒的
[三唯论点] 当封建迷信沦为自欺的闹剧时,搞封建迷信活动
[三唯论点] 做后事,表演的是人情本真
[三唯论点] 寓言与实际
[三唯论点] 认同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