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11509|回复: 0

[论汕尾] 认同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方水土的认同感,是栖居于此、耕耘于此、生活于此的人们心中最坚实的精神基石,亦是支撑心灵归属的力量源泉。这份认同,承载着一方土地的人气脉络与民心向背,深深牵动着地域的安稳根基,更关乎长远发展的铿锵步履。


若一方水土难以让人心生认同,便难有由衷的珍视与敬重。人心渐散,归属感悄然消弭,轻则心生疏离与轻慢,重则滋生抵触与敌视,更遑论为这片土地的繁荣发展凝心聚力、共筑未来。


归根结底,认同感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是汇聚力量的精神纽带。失却了这份认同,团结便成了无源之水,合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拥护与共建更无从谈起,地域的生机与活力亦会在岁月中渐渐黯淡。


认同感是根植于心底最朴素的执念。它是稚子辨认家的方向时的笃定,是提及父亲时眼底跃动的骄傲,是卧于熟悉床榻时的全然信赖。这份刻在骨血里的认同,直白却掷地有声,如血浓于水般深沉而真切。


于一方土地而言,认同感更是丈量人心的标尺。无论是漂泊归来的游子,还是在此扎根的人士,若能以热爱为尺,珍视这里的一草一木,不肆意践踏分毫;若能以清醒为界,明辨本土文化的根脉,不混淆他乡的印记;若能以归属为心,摒弃“外来者”的认知疏离,主动扛起责任;若能以敬畏为戒,恪守规则底线,不越矩分毫,那么这份不推诿、不漠视、不盲从的自觉,便是最硬核的主人翁意识,亦是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认同。


当网络上频频出现将本土文化属性张冠李戴,硬安于邻地的荒诞景象,不禁令人叩问:究竟是何缘由,让他们甘愿割裂自身的文化根脉?承认自己的地域文化,竟堪比吞咽毒药般艰难;更有甚者“认贼作祖宗”,恰似隐匿真实姓氏、抛弃血脉至亲,反倒指着邻里外人认作爹娘,介绍自己时,不敢提及本家姓氏与父母名讳,只谎称是“隔壁老王家的”!这般本末倒置的行径,是对本土文化的彻底背弃,更是地域认同感崩塌后最赤裸的写照。


而那些从汕尾这片土地走出去的游子,在陌生人面前自我介绍时,竟刻意回避“汕尾人”三字,将生于斯长于斯的烙印悄然抹去。这份欲盖弥彰的疏离,更印证了本土认同的式微与缺失。一个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愿承认的人,心中对故土的认同感早已近乎为零,这份对故土热爱与担当的沉默回避,比任何言语都更刺目地揭示出地域认同建设的迫切与沉重。


认同的缺失,便是对家园的背离。当认同感荡然无存,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便成了无源之水,那些漠视规则、践踏文明的乱象,便有了滋生的土壤:无视交通法规的肆意穿行,藏于草丛凉亭暗处的随地便溺,随手丢弃的垃圾、随口吐落的秽物,摊贩离去后狼藉满地的油污残渣,还有不分场合的喧嚣吵闹……这些刺眼的画面,无一不是对故土缺乏认同的直白写照,是失却敬畏、抛却珍惜的赤裸暴露。


试问,若一个人真把脚下的土地当作自己的家,若那份认同感深植于心,他会在“家”里肆意便溺、让污秽满地吗?会像失序的生灵般“拆家”式破坏,让家园满目疮痍吗?会亲手损毁“家”的体面,败坏“家”的名声,甚至在“家”中触碰法律的红线吗?答案显而易见:正是因为从未将此地视作自己的家园,正是因为根植于心的认同感早已崩塌,才会如此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如此肆无忌惮地践踏这片土地的尊严。


筑牢地域认同,是让每一方土地都成为心灵归处的深情工程。地域认同感,是一方水土与生活于此的人们最深的情感联结,其建立需从文化根脉、生活温度与发展共识三个维度深耕细作。唤醒文化记忆,挖掘本土历史遗存、传统习俗与特色文化符号,通过修复古建、传承非遗、打造地域文化IP,让居民触摸到家乡的历史厚度,在文化传承中凝聚身份认同;厚植生活温情,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居环境,从街角的便民设施到社区的邻里活动,让居民在日常烟火气中感受归属感,让“家乡”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温暖的生活载体;凝聚发展共识,让居民参与地方建设,共享发展成果。当人们亲眼见证家乡的成长,亲身参与家乡的变迁,便会从心底生发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自豪,地域认同感也将随之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寓言与实际
[三唯论点] 认同感
[三唯论点] 心明如镜自安然
[三唯论点] 小买卖人的一天
[三唯论点] 放手吧,自己会活得很好
[三唯论点] 一场堵车引发的追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