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5934|回复: 1

[汕尾] 奉献出最好精神食粮——汕尾日报副刊陆丰作者座谈会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5 1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尾日报记者   沈洛羊

本月19日,天气晴好。《汕尾日报》副刊陆丰作者座谈会如期举行。汕尾日报社社长王万然和陆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彭薏菁以及陆丰的二十多位副刊作者参加了座谈会。

报社副总编辑黄维明主持座谈会。他首先组织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为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铁血延安》,就是一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既在思想艺术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他接着说,开这次座谈会旨在组织引导大家搞好文艺创作,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繁荣陆丰的文艺事业。同时,通过广大作者和报社同仁共同努力,力求把《汕尾日报》副刊办得更好。主任编辑、本报副刊部负责人黄俊杰介绍了副刊的办刊情况,并谈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来自陆丰市委宣传部的蔡金兵是本报的老作者,他认为副刊是报纸的绿草地,副刊办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品味和声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到“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大家要在这股春风的吹拂下努力提高创作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共同把副刊这块“精神高地”经营好。他就办好副刊提了两点建议:一是作者搞创作不易。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建议适当提高稿酬。二是副刊现有文学版面偏少,为了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登上副刊这个平台,建议增加文学版面。

来自碣石二中的刘金松认为副刊不是点缀,是报纸活色生香的一大块,需要一批热爱文学的作者来共同经营好。他认为《汕尾日报》副刊不但要重视本土作者,也要拓展到外地作者,只要是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相统一的作品就可以刊登。

来自陆丰市委宣传部的郑金城赞同“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门面”的观点,他认为《汕尾日报》副刊是汕尾文化的“标尺”。他尤其称赞了本报副刊和梅陇锦溪城房地产合办的“文学沙龙”,说自从“沙龙”开办以来,本土作者、评论者的水平都得到提高,“文学沙龙”对汕尾文学进行了一次扫瞄,拉近了作者彼此的距离,得到了深入的交流。他和蔡金兵一样,希望《汕尾日报》副刊增加文学版面,他注意到,2013年5月改版以后,副刊文学版块数量减少。副刊是培养本土作者的一个重要平台,许多作者的处女作都在这里发表,由此走上文学之路,增加版面很有意义。他还提出给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样式多留一些空间,来些重点策划。他还建议在版式设计上可以再美化一些;版式、文章标题字体过于单调,时间久了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来自陆丰启恩中学的蔡赞生说他二十多年来和《汕尾日报》副刊一起成长,感受着副刊的发展变化。在培养本土作家、培养新人方面,副刊是目前汕尾唯一上档次的平台。当过校刊和一些地方刊物编辑的他内行地说,用成熟作者的稿件,对编辑来说省事很多;而对那些新人新作,要花很多时间去修改,工作量成倍增长。但为了培养新人推出新作,副刊编辑甘为人梯、做大量辛苦细致的工作。蔡赞生同样也认为副刊文学版面太少。他表示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海陆丰这片红土地的优秀作品。

陈建深作者认为副刊是汕尾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他第一篇作品就是发表在《教育周刊》,由此他对报社怀有感恩之心。他建议增加文学版面,多挖掘新人新作。要大力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而不要互相吹捧。

来自甲子中心小学的蔡金针热心于搜集“三甲”的文史资料,并下笔成文,没想到这些作品陆续在副刊发表,由此他充满感激。他希望陆丰作者多写文史类的文章,让人们树立起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比如一些古老的祠堂,如果我们不及时加以保护,祖先留下的东西就会被改变。他也发现副刊文学版面少了。他建议打造品牌栏目,可以把发表过的作品精选出来编辑成书。他提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报纸一些办得好的栏目、版块我们可以借鉴。多组织作者进行交流,多推出新作者。

来自上英中学的林利武说他在潮州读书的时候就在当地报纸发表过作品,对家乡的报纸《汕尾日报》他感到更亲切、更温暖。他特别针对《教育周刊》提出了五点建议,包括:及时寄发稿酬、联合教育局举办征文、组织文学讲座进校园、拓宽学生来稿渠道、学生作品增加点评。

来自碣石玉燕中学的温水义认为作者应该对本土文化、人文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写作者要有一颗拳拳的爱乡之心。他提到在学校里很难订到《汕尾日报》,但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汕尾日报》,每期必看,专门关注副刊,如果等不及报纸,就会上网先去看电子版。他表示以后要静下心来写作,以习总书记精品之所以“精”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来自湖东镇第二小学的许鸿雁说创办《湖东文艺》多年,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与副刊的“海陆风”版块不谋而合。他说是《汕尾日报》的老通讯员,每期必看、每年必订,还在湖东搞过发行。他认为副刊的编辑是杂编,除了文学,书画篆刻、渔歌戏剧都要懂一点,他也和郑金城一样,认为应给其它艺术样式多留一些空间。

来自新龙中学的蔡海燕提到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在副刊发表的,当时的编辑给她修改了结尾,提升了文章品味,让她至今念念不忘。她建议要将一些栏目打造成骨干栏目。

苏香、潘妙君、卓柳雨、林瑞莲、林莹莹、陈俊杰等作者也先后做了发言,他们都谈到了第一次作品在副刊发表时的激动。潘妙君、林瑞莲、林莹莹还谈到新作者需要编辑给予具体详细的指导,无论在写法方面,还是副刊的稿件需求方面。

王万然听了大家的发言后评价说,大家都是有备而来、毫不拘束。他说,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间已经过去了七十二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精辟,不是读一遍、开一次座谈会就能弄懂的,我们要常学习、在工作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既是对报社工作的指导,也是对作家进行创作的指导。我市的年轻作家作者,几乎都是从《汕尾日报》走出去的,副刊在培养新人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作用很大。今后请大家多支持报社的工作,也带动更多的文学新人。王万然希望陆丰的文学家转身为文学史家,将陆丰传统文化尽可能挖深写成文章向外推广。他认为陆丰也可以配合古村落、名人故居、非遗等本报设置的栏目,象城区、陆河一样,也搞个“文化之旅”,邀请市内外作者进行采风。王万然特别提到陆丰名人温源宁,他曾任驻希腊大使,是大学者、大作家,是钱钟书的老师,但是对这样一个家乡的名人,我们竟然不知道他究竟是哪个镇人?住过哪些地方?留下什么故事?我们能不能找出依据?王万然认为林利武提的与教育局合办征文、组织作家进校园办讲座等建议很好。对作者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他表示报社将加以梳理吸纳,推动副刊的改进改革。

彭薏菁感谢汕尾日报社长期以来对陆丰各项事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进行了正面宣传,提升了陆丰的正面形象。她希望《汕尾日报》一如既往地关注陆丰各项事业的发展,将陆丰建设事业取得的成效宣传出汕尾、广东、全国乃至全世界。彭薏菁特别感谢《汕尾日报》为陆丰培养了许多文学人才,她希望下一次开会的时候,能看到更多的新面孔、年轻的面孔。对于多位教师反映的学校订不到《汕尾日报》的问题,彭薏菁感叹真是“卖处不知买处”,她表态宣传部门将牵头解决这个问题,将教育系统单列出来、专门收订,今年能补订的尽量补订,2016年确保不漏订。彭薏菁赞同王万然提出的“文化之旅”的设想,她说,陆丰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她表示陆丰市委宣传部牵头,陆丰文联、作协参与,在近期召开会议,把思路、线路确定下来,春节后全面启动这项工作,积极参与全市“文化之旅”的活动。

主持人黄维明作了会议小结。他说,当天的座谈会既是一个学习会,大家一起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畅谈了学习感想,交流了创作体会;也可以说是一个群英会,因为与会者都是陆丰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可谓人才济济、群贤毕至。同时,这个座谈会还是一个动员会,就是动员组织大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文艺创作的生动实践中去,为进一步繁荣陆丰的文艺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市政府党组会议召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汕尾资讯] 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 研究部署民生实事推进、
[汕尾资讯]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汕尾资讯] 汕尾渔港实现“一港一章”全覆盖 规范渔港管
[汕尾资讯] 【市供销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汕尾资讯] 城区举办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

发表于 2015-1-25 22: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