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晨洲村,牡蛎养殖基地里渔船穿梭,养殖户们忙着采收新鲜生蚝,分拣、清洗、装箱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午后的金町湾,游客沿着滨海步道漫步,海风裹挟着海鲜餐馆的香气,村民经营的特产摊位前不时传来议价声;傍晚的长沙村,古炮台旁的休闲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玩耍,“啡”常暖党员志愿服务队还在为晚归游客指引路线……
如今的汕尾市城区晨洲—金町示范片区,乡村与海岸相连、产业与文旅相融、治理与服务同步,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生动铺展。 这抹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图景,源于一场打破传统乡村发展桎梏的探索实践。作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关键抓手,汕尾市城区直面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产业同质”的困境,坚持党建引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推动红草镇、马宫街道组团成立晨洲—金町示范片区联合党委。通过组织联建破壁垒、服务联抓提质效,走出了一条“组织强、资源聚、服务优、治理实”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美丽乡村从单点出彩迈向全域成景。
组织联建打破发展壁垒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根基。针对片区内村(社区)党组织统筹力弱、资源碎片化等问题,城区委组织部牵头搭建“联合党委+镇街党(工)委+多元主体”的“1+2+N”议事协调机制,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架构设计上,联合党委坚持“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发展相融”原则,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域,下设红草镇、马宫街道临时党支部,由区委领导兼任党委书记,马宫街道、红草镇主要领导及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班子成员,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统筹格局。
同时,明确“核心统筹”定位,建立联学联建、会议会商、问题交办、督查督办等机制,定期围绕产业发展、风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召开专题协调会,推动治理主体从“分散单干”向“聚合共为”转变。 “联合党委就像‘主心骨’,以前跨镇街项目协调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一站式’对接、‘一体化’推进,效率大幅提升。”联合党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域谋划下,一批“融合共建项目” 加速落地,为片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服务联抓激活“乘数效应” “联”是手段,“兴”是目标。联合党委统筹区直部门与片区资源,在风貌提升、产业发展、文旅融合、人才汇聚、基层治理等领域精准发力,让联建成果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实效。 在风貌提升上,片区以“党委推动、支部行动、党员带动、群众行动”推进城乡风貌整体升级,累计清理杂草杂物、积存垃圾约1005.5吨,拆除危旧弃房、乱搭乱建约3732平方米,整治垃圾污水、“三线”问题约3032处,提升农房风貌464间。马宫街道开展“五道两清零”行动,完成88处坟墓绿化遮蔽,打造“千村千园”8个、“四小园”76处,改造385栋农房外立面;红草镇串联“蚝情万丈”“黄江画卷”示范带,配齐养老服务中心、垃圾中转站等设施,常态化开展“六乱”治理,获评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实现“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产业与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联合党委依托生蚝资源、乡村风貌和红色文化,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红草镇深化“1+12+N”晨洲蚝产业模式,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举办第四届晨洲蚝文化节,申报4A级旅游景区,晨洲村、新村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马宫街道引入“挪咖公社”整村运营,打造“长沙湾服务区”网红景点,打通休闲步道发展“交通+展销+旅游”业态,日均吸引游客约2000人次,金町湾旅游区暑假日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周边营收增长。
同时,红草镇复制推广晨洲村“产业园+公司+股民”养殖模式,带动海梧村发展生蚝产业,红草镇、马宫街道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20.89万元,晨洲村、海梧村分别达152.4万元、116.45万元。 人才与治理领域,联合党委通过“四个一批”模式培育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晨洲村黄智明组建党员技术指导队,整合12家蚝作坊成立公司,带动数百户增收,获评“市农村乡土人才”。 治理方面,创新“联合党委吹哨、成员单位报到”机制,深化“民情地图”应用,“夕阳红・老舅公”“银龄先锋队”“啡” 常暖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活跃一线。长沙村设“有事找党员”热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 未来,汕尾城区晨洲—金町示范片区联合党委将持续以“联”破题、以“干”成事,破解乡村“单打独斗”难题,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彭骏 来源: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