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问题始终无法弄明白::1、“高三考生考完后为什么要抛书、扔书?”2、“如果不是因为要中考、高考,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坐在教室里,安心听老师讲课?”
现在我们的课堂现状:就是缺乏深度学习和思考。前几年,每当高考结束,太多学生大量扔书,为什么?因为过去的3年,他们早就受够了,学得累,心累。因为他们觉得没意思。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升学,还有多少人愿意坐在教室里听课?因为我们的课堂,缺乏深度,让学生们觉得学习没有意义。
现在汕尾的课堂模式是,老师先讲知识点一、二、三,然后刷题,然后考试。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们内心想要的,会制约学生们的核心素质发展。
我们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学生们想要的?才是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
喊来喊去的课改,改来改去,课堂还是老样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课堂注重双基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为什么不是三基、四基、多基?这背后有问题。
到了2001年,第八次新课改启动,强调三维教学和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是一个立体,开始调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整体发展。但现实是,三维被拆分了,课堂里还是看不到“人”。
2014年,国家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既不强调双基,也不再提三维,而是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键的能力、必备的品格、基本的价值观。分析中、高考,都是在考察学生的这三个综合素养。核心素养,关键字是“养”。我们养的是生命,希望有好收成、更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课堂,问题很多。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学得累?一言以蔽之,课堂没深度。作为老师,你的每一节课,应该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与核心素养对路的课堂?作为教师,一定是引导学生学习,去养成核心素养。课堂45分钟,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但是,我们在引导上,做得并不好。中小学老师的课堂有哪些问题?一个最普遍、最致命的问题是,学生缺少情感的体验、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的思考、深度的理解,所以,课堂难以让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我们的课堂,不缺少难度,独独缺少了内涵和品质,缺乏了深刻性。课堂没有深度,就缺乏生命活力,情感没有得到共鸣,智慧没有活跃,思想没有挣扎,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没有意义,学得累。
课堂没有深度的第二个后果,是严重制约学生的核心素养。太多的学生,有知识没能力,有能力缺品德。知识没有变成身心的一部分,融化进他的生命。
这几年的高考题,全部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如今的课堂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