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国庆长假,我们这里的车流就会很密集,今年刚好中秋节也钳在国庆假期内,车多人多的共振效果就更明显了!中秋前一天,我看到了堵在G236国道上的车流很像是凝固成铁灰色的河那样,令人十分压抑。此时坐在副驾的朋友不知道抽了那条筋突然打破沉默,抛出了一连串像碎玻璃那样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会堵成这样?”朋友问。我朝窗外漫无边际的车灯扬了扬下巴,“因为今天是国庆假期兼中秋佳节呀。”
他紧跟着追问:“那平时怎么不堵?”他想必是知道我们这里平时人流量根本就不怎么多的现实的。“因为平时的这里,几乎是空的。”我话音刚落,第三个问题已接踵而至:“为什么节日就突然挤满了人?”风从半开的车窗灌进来,带着路边的汽车尾气的臭和泥土糊眼睛里的刺,我忽然想起春节时同样拥堵的街道,告诉他:“这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广州、深圳等地工作或创业了,只有国庆、中秋、过年、清明等这样的日子,才会像候鸟一样往回飞,所以我们这里的热闹、堵车也仅限于这些节假日了。”
“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去外面工作呢?”他的声音轻了些。我看着前方纹丝不动的车流,像看着被按下暂停键的生活:“哎,本地没有像样的工厂,能称之为厂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至于铁饭碗,那更需要人脉铺路,私人小微作坊或者商业铺面的岗位要么薪水微薄,要么是耗力气的苦力活,说白了就是打个零工罢了。你让一个揣着大学文凭、满心想用知识做事的年轻人,怎么在这里落脚?”说实在的,以其回来后找不到工作在家里啃老或者摆地摊、送外卖、送快递,还不如趁着在广州、深圳等地读书毕业的热乎劲儿在广深等大城市拼命找工作,说句难听点的,死也要死在那里。
我转头看向他,这个一毕业就扎进广州的朋友,他也是重要节假日的时候才回来的,他就是那种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回来找工作,两三千的工作他肯定不要,公家的工作他又没人脉进不去!打杂、送外卖、送快递或者摆地摊他肯定也不将就,此刻正望着窗外掠过的崭新的马路边的树丛、花坛出神,那些地方本来应该是可以建一个又一个的工厂的,然而现在依旧宛如荒山野岭一般。我好像也读出了他的心思,幸好他在外混的不错,虽然不是风生水起的那种,却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不能在出生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挪一挪也能让自己活得好好的,这大概就是现实人生吧。至于心中臆想的本地的所谓“平台”“机会”“关系”的话,在我们这里,就像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眼底漾开细碎的涟漪,只得幻想一番而已。或许在国庆堵车的这一刻,他终于懂了,那些节日里拥堵的车流,从来都不只是归心似箭,更是无数年轻人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最无奈的往返。
当我们的车开进市区的某个城中村的道路时,看到了一对母女正在贩卖水果。老妈妈已经头发泛白,女儿大概二十几岁。我的朋友说要买两个柚子吃,我们就把车停在不远处,走了过去挑选柚子了。那对母女都认识我的,我们相识至少十年了。七八年前那位老妈妈的女儿才是高中生,几年不见女儿已经亭亭玉立了,大学毕业后回到我们这里本想凭借她的大学生学历找一份工作,安稳地在我们这里生活,照顾着她的妈妈的。然而事以愿违呀,她总是找不到好点的工作,而那些只有两三千的工资的工作她又不愿意干,所以这几年来她索性陪着自己的妈妈在路边支起了路边摊卖水果,收入还比那些所谓的工作的工资高。我的朋友称好了两个柚子,付好了钱,也听了我们的讲话,他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只有在节假日的时候才会人多车多以至于塞车的现象了!留不住人也没让人们有体面的谋生手段,提供不了谋生工具和场所,总不能让“千里马”回来啃老等死吧。这就是真切的道理!
车子拐进市区城中村的窄路时,一对卖水果的母女撞进了视野。老妈妈头发已泛霜白,身旁的女儿二十出头,眉眼间还带着青涩。朋友说想买两个柚子,我们便把车停在不远处,步行过去挑选。
这对母女我认识了快十年,算得上老熟人,我摆摊的时候认识她们的。七八年前她的女儿还是个穿着校服的高中生,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靓丽少女了。女孩说她大学毕业后本想回本地找份稳定工作,既能安身立命,也方便照顾母亲。可现实总不遂人愿,像样的工作屡屡碰壁,月薪两三千的岗位她又不甘心,索性这几年都陪着母亲支起水果摊,收入反倒比那些“正经工作”可观些。说实在的,但凡我听到在我们这里找不到工作或者好点的工作轮不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劝他们离开这里,外出谋生。然而这个女孩为了孝顺而甘愿委屈于此,我就不敢劝说了!或许有些人回来确实不怎么情愿但有很多人在本地工作也一定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外面多赚些,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的离开,而且头也不回!
朋友称完柚子付了钱,静静听完我们的闲聊,忽然感慨:“难怪只有节假日这里才会堵车。”留不住年轻人,给不了体面的谋生路径,连施展的平台和工具都匮乏,又怎能指望“千里马”回来守着贫瘠的土地,空耗时光呢?这朴素的场景里,藏着最扎心的现实。
他大抵没见过,一所小学的一年级教室里,只坐着两个学生的寂寥;也未曾留意,这里一天中最鲜活的时刻,不过是清晨送孩子上学的摩托、电动车汇成的短暂车流,或是正午人们懒得做饭时,街头地摊前的零星烟火。
再往后,便是夜里年轻人短暂聚集的“虚假繁荣”,喧闹声此起彼伏,却鲜少有人真正消费,热闹过后只剩空荡的街巷。城郊的大道两侧,没有灯火通明的工厂,只有杂草丛中虫鸣微弱,伴着成片荒废的土地。即便招来再多房地产项目,也填不满这份沉寂。
等朋友假期结束返回广州,我们便立刻退回节日前的模样,甚至比往日更显寂静。每年重要节假日过后,这样的萧条都要持续一段时日,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因为我们身边的朋友、亲戚们,大多已经离开这里,遍布各地工作和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