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围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稳定脱贫为目标,建立健全“五大”机制,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深入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责任机制。落实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双到”各项工作的落实。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包括县、镇、村)的主体责任,齐抓共管,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落实各帮扶单位的直接责任,具体到村到户组织落实,确保帮扶任务全面完成。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年度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及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建立健全村户稳定脱贫机制。每个贫困村和每家贫困户都制定有三年扶贫工作规划和当年度扶持计划,明确脱贫致富目标任务和帮扶措施,做到因村、因户施策。重点突出连片开发,集中资源“搞物业”。如,深圳市龙岗区驻海丰县工作组集中25个贫困村的政府扶持资金3000万元,建设扶贫奔康产业园,突出主攻方向,竭尽全力“扶产业”;深圳市国资委投资3000万元在陆丰碣石建设现代海洋产业项目;深圳科创委在陆丰八万建设菠萝育种示范基地;海丰县财政局在海丰莲花山创办标准化茶园基地等等。突出标本兼治,抓好培训“促就业”。近年来,共培训贫困村富余劳动力39815人,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输出41098人。市人社局在城区红草埔边帮扶村设立技能培训室,免费培训该村51名富余劳动力,去年,推荐该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3人,介绍该村120多人往深圳、东莞、惠州等地区各类型企业就业。
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群众、社会其它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将扶贫开发资金列入年度财政支出预算,建立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帮扶单位加大对帮扶对象的投入。
建立健全扶贫对象管理机制。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做到户有簿、村有册,市、县(市、区)和镇(街道)有数据库。完善新阶段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扶贫统计监测,规范源头数据采集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合理性。建立扶贫对象识别和管理监测系统,完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统计与贫困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和准确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提高扶贫开发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民生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五保”制度、“医保”制度、“新农保”制度,确保贫困户享受“低保”、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率达100%。实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和“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工程,完成当年度省下达的农村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和“两不具备”移民搬迁任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确保贫困户适龄儿童“普九”毛入学率达93%以上。建立高中、大学教育贫困生扶助制度,逐步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使考上大、中专(高中)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缀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实现“有牌子、有活动场所、有电教设备、有宣传栏、有工作制度”。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164个贫困村共投入扶持资金56090.07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342.01万元,落实到村资金50610.81万元,落实到户资金5479.26万元;实施村帮扶项目2433个,完成贫困村生产经营类项目260个,完成基础设施类项目1244宗,完成民生类项目929宗。其中,深圳市帮扶我市90个贫困村,共投入扶持资金37316.58万元,实施村帮扶项目1499个;省直单位帮扶我市5个贫困村,共投入扶持资金1722.79万元,实施村帮扶项目97个。(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陈景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