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916|回复: 74

[黎明书院] 探寻广东“捷胜所城”兴建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7 2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0-7 23:36 编辑

                探寻广东“捷胜所城”兴建史

                                           黄必增

   内容摘要:捷胜是一座具有621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研究“捷胜所城”建城的历史背景,城址的选择和地理布局,筑城方法和材料采用,建城后对于地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捷胜的发展史,传承地方多元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  探寻  捷胜所城  兴建史

     捷胜是广东沿海地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的古城。这里位于红海湾畔,三面环山,一面濒临海湾,南面濒临浩瀚的南海、太平洋,东南濒临碣石湾,西南连接红海湾、大亚湾,南侧1海浬的海面上有龟龄岛、菜屿等岛屿,海岸线长12公里。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有先人在此农耕渔猎生息,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沙坑文化”和“三角尾文化”,这里是粤东地区的文脉发祥地之一。捷胜作为广东沿海军事要塞被明朝纳入了国家海防体系。“捷胜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千户侯良主持兴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千户汪如奎重建。“捷胜所城”是一座有621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通过研究“捷胜所城”的兴建史,对于了解地方的发展史,传承地方“卫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建城历史背景
    明朝建立之前,1357年,朱元璋亲率大军出征浙东,途经徽州。攻克徽州后,朱元璋经邓愈的推荐,他亲自到石门向隐士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他向朱元璋献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朱元璋采纳了这三个计策。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地区的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明朝推行建城设防,目的就是要加强海陆的防守,特别是要防御从海上入侵的敌人,保卫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据有关史料介绍,公元1336年,日本国内分裂为南朝和北朝,双方争战不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朝灭亡,战乱基本平息。在长期的战乱中,日本许多溃兵、败将、武士以及失去生产手段的浪人和冒险商人相互勾结,不断在中国海和朝鲜海进行侵扰和掠夺。这个时期加上逃亡到沿海岛屿的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残余势力的勾引,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十分严重,宣德之后,才有所减弱。1467年,日本又发生了“应仁、文明”之乱,日本开始进入了类似中国的“战国时期”。日本众多诸侯纷争不已,这种状况延续了一百多年。日本战乱期间,诸侯争相同中国贸易,贸易不成,就支持武士、浪人和商人在海上进行劫掠。到嘉靖后期,由于汉奸王宜等的勾引,达到了高潮。嘉靖末年,沿海倭患才被平息,日本倭寇对中国的侵扰给明代海防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加快了“卫所”建设步伐。
    1368年(戊申年), 朱元璋指挥军队攻占了元朝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鉴于十几年的国内战乱,大地满目疮痍,人民需要生息,就采取了“睦邻自固”的战略,希图“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居于这个思想,明朝以《皇明祖训》的形成固定下来,因此,明朝国防的基本战略是积极防御,海防也是如此。明朝当时海防建设的基本措施有二个方面:其一就是设置沿海卫所,修建城寨与烽堠墩台;其二就是发展水军,建造战船,加强海巡。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为巩固其政治和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对入侵的倭寇采取了外交交涉、实行海禁等措施,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沿海防务,特别是继续加强水军建设。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设水军等24卫,每卫船40艘。平时每卫以军士350人修养修理战船,战时调其它卫所军队登船出海作战。明朝当时水军24卫占洪武时京师48卫的一半,是一支由都督府直接管辖的拥有千余艘舰船的庞大水军。它可以单独出海作战,也可以作为策应部队支援某海域的战事,是一支具有战略预备队性质的水军。洪武十八年(1385年)以前以防敌于海为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以后就采取了“海陆结合”的战略,明朝海防体系基本形成。
     明朝在加强水军建设的同时,朱元璋还在沿海地区设卫所、造舰船,部署沿海防御任务。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沿海已建立4卫9所,福建建立了5卫,浙江建立了4卫1所,山东建立了3卫2所,辽东建立了3卫。这些卫所及其水军建立后,担负起部分的陆上和海上的抗倭任务,不过因配置稀疏,无论是海上还是陆地都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期间的海防以水军在海上防御为主,水军又以明政府直属卫的水军为主。
     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朝的海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年,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去浙江等地筹划海防。汤和要求熟悉沿海防务的方国珍的侄子方鸣谦一同前往,方鸣谦提出:“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主得傅岸。”这个建议实际是既御敌于海上,也御敌于陆地的海防方略。朱元璋接受了这个建议。汤和奉旨到浙江后,设卫所,筑城池,籍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为军,共得58750人。第二年,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筑城16处,民户三丁取一,得15000余人,增巡检司45处。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奉旨又巡视福建、广东。在福建建卫所、凤水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四月,朱元璋下令:“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颁旨诏告天下,决定在全国各地的要冲去处,均设立巡检司。沿海各地的巡检司更加完备,这样弥补了卫所防御的不足。到洪武末年,从广东到辽东的沿海防卫设施,包括卫所、巡检司、墩台烽堠基本完备。据《筹海图编》所列,沿海(包括长江下游两岸)共有卫54个,所99个、巡检司353个、烽堠997处。按明代卫所的编制估算,整个沿海卫所的总兵力约40万,舰船千艘左右。其中,广东沿海地区设有9卫,分别是南海卫:今广东东莞县。雷州卫:今广东雷州市。潮州卫:今广东潮州市。 惠州卫:今广东惠州市。碣石卫:今广东陆丰市碣石镇。神电卫:今广东茂名电白县。广海卫:今广东台山市广海镇。海南卫:今海南海口市,廉州卫:今广西合浦县廉州镇。
     据《大明行政区划--广东行省以及卫所》的介绍,惠州府:元为惠州路。洪武元年(1368年)改置惠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属行省。洪武二十七年 (1395年)以前海丰、平海、甲子门(现陆丰市甲子镇)、捷胜四个守御千户所和碣石归惠州府管辖。  
     惠州卫:洪武六年(1373年)置惠州卫于惠州府,下置龙川、长乐、河源三个守御千户所。
    碣石卫:洪武二十七年 (1395年)置碣石卫(现陆丰市碣石镇)于海丰县东偏南。下置海丰、平海、甲子门(现陆丰市甲子镇)、捷胜四个守御千户所,海丰守御千户所:东偏南有甲子门巡司,西偏南有鹅埠岭巡检司;西南有长沙港巡司,后迁县西南谢道山。另外碣石卫还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
     明朝防御体系的建立,这样就构成了海上和海岸两道防线。海上的防线由水军担任,陆上防线由各卫所的陆军和巡检司担任。各卫所负责防守一定的海区和地域,并互相呼应。平时水军巡逻于海上,查明敌情,遇敌小规模入侵,即行抵御,歼敌于海上。一旦敌人接近海岸,烽堠报警,卫所陆军迅速赶赴敌人登陆点,歼灭敌人,水军同时配合陆军作战,当敌人大规模入侵时,朝廷则命若干卫所的水陆军或驻于京师的预备队,在海上或陆地抗击敌人。这样,明朝在沿海构成了基本完整的防御体系。
     广东省捷胜沿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陆交通方便,是海防的重要前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址位于捷胜镇区中部,依山傍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一面濒临海湾,南面临浩瀚的南海、太平洋,东南濒临碣石湾,西南面连接红海湾、大亚湾,三面环山,捷胜所城的西面有捷胜山(得道庵山)、鸡啼岭等,西南方有九佰岭山、马铃山,南面有石厝山、南门岗山、鼓井山,北面有虾岭山、鹤岭(北门岭),东面有三角尾烟墩山等,山岭环抱,形成一个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军事要地,捷胜所城西南面与惠东平海所城遥相呼应,又有大面积的良田,河道环绕。从周边的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是建设卫所的最佳位置。就这样,在明代的“卫所”建设历史大潮中,“捷胜所城”的兴建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二、建城选址考虑
    明代卫所城的选址一般有三个原则:首先,城址要位处山川道路冲要之地,凭险而筑,以控扼輨毂,保障边境安定,道路交通,完成其戍守功能。其次,卫所城址周围应有适当面积的土地便于耕种,以保证卫所官兵的生计,实现自给自足之屯垦功能。第三,卫所城址靠近川溪泉流,以保证卫所城内的水源供给,获取起码的生存条件。
    明代边城卫所均有完整的城墙,城内分布衙署、营房、操场、仓库等建筑设施,也有部分民居和寺庙。有的所城把军士操场安排在城外,例如“捷胜所城”就把教场安排在东门外。由于卫所城的主要功能是容纳军队屯戍,所以外廓城墙设计均相对方正,与汉唐时期的军城形制一致。
   卫所城内的规划,营房排列整齐,城中心一般为十字街道,便于人员通行,特别是进行商业经营,同时有利于官府强化对城市中心地带的控制,并因此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福建、广东。汤和到广东省传达圣旨,广东都指挥司花茂派出堪察官员,列出了沿海防守要塞。当时,有堪察官员带堪舆家(钦天监)到捷琅埔(捷胜原名)“相地”。他们观察到:捷琅埔是宝楼山(莲花山支龙)来龙,经尖峰岭,穿田过脉,经过郭厝寮、石龟、贵子埔、龙溪村、马鞍山,在格塘起脑,转结捷胜山(得道庵山),山龙起伏在暗宝山出脉,穿田过峡后,结大巷王爷公,暗宝山来龙在大巷王爷公这里再分三条龙脉,一条龙脉结埔尾村,一条龙脉结大巷社,另一条龙脉经十丛松,穿过西面田野在捷兴社进入捷琅埔(捷胜原名)里面。当时捷琅埔是中间高,埔的四周都是良田,群山环绕,西南面有鼓井山,南面有石厝山,东南面有南门岗山、双湖山,北面有鹤岭(俗称北门岭)横亘,呈一字文星,西北面有虾岭山。鹤岭(俗称北门岭)与虾岭山差互,堵住了西北的风口,周围群山秀丽,环护捷琅埔(捷胜原名)。捷琅埔南面有大坑溪(又叫石狗湖河)弯环流过,注入石狗湖,石厝山、南门岗山、双湖山外面是南海,属暗拱水大朝(长生水)。捷琅埔后面有格塘溪(又叫军水河)流过去,在东门外汇入石狗湖。捷琅埔水分八字,双水环绕捷胜所,符合“无水不成城”、“吉地不可无水”的地理诀窍。况且,捷琅埔的总出水口有石狗(兽星)把守,外面还有暗礁,即是“印浮水面”,符合地理风水布局要求。
   捷琅埔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在这里劳动生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并且这里是中间高四周低,有利于埔里面向外排水,民间俗称这里是“罾地”(罾是一种捕鱼的工具)。捷琅埔这一方“形胜”,堪察官员和堪舆家(钦天监)观察地形后,很高兴,他们用罗盘(罗庚)格来龙、来水、山峰等方面的情况,这里的地理环境完全符合建城的条件,并且预测该地建城后,必然会人文鼎盛、经济发展、军事稳固,可以成为一座当地有名的文化名城。堪察官员命人绘制了“捷琅埔地形图”,就回去向信国公汤和交命,信国公汤和、广东都指挥司花茂听了堪察官员的禀告和看了“捷琅埔地形图”之后,非常高兴,信国公汤和就指令惠州府、广东行省官员要组织建城。后来因当地抗倭捷报频传,龙颜大悦,广东都指挥司花茂奏请洪武帝把惠州卫捷径守御千户所改名为“惠州卫捷胜守御千户所”。广东都指挥司花茂于洪武二十七年 (1395年)主持建造碣石卫。明洪武廿八年(1395年)农历三月廿五日,“惠州卫捷径守御千户所”改名为“惠州卫捷胜守御千户所”,取抗倭必胜之意,从此,捷琅埔由捷径,正式命名为“捷胜”。
   捷胜在明朝的建城高潮中,所城应运而建。根据堪察官员和堪舆家(钦天监)的建议,本来“捷胜所城”是要建设为两重城的,也就是有内城和外城,后来由于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外城没有建,只是建了内城。“捷胜所署”由千户(明朝武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十个百户。)侯良于洪武廿七年(1394年,岁次甲戍年)建在所城内后山头“虎地”,背靠鹤岭(俗称北门岭),面向石厝山、鼓井山和南门岗山,大坑溪(石狗湖河)从右边流过,往左边注入石狗湖,这是长生吉水上堂,外出水口在丁方。“捷胜所署”坐西北向东南,艮山坤向兼丑末,透地龙是丁丑丁未分金,坐斗宿八度向井宿十三度,三元坐天雷无妄向地风升。属天元龙,挨星地运120年。据《杨公廿四山龙气秘诀》中丁丑气(珠宝)透地龙断曰:丁丑气正癸龙,出人聪明又玲珑,富贵可长久,诸事皆吉祥。天山真龙最为奇,独占文章振魁名,若得两轮期过度,再行重修更可旺。“捷胜所署”址是壬子(临官吉龙)来龙、丑方(冠带吉龙)入首,“捷胜所城”是立木局癸龙自生向。据择日秘诀推测,当年千户侯良聘请的堪舆家(钦天监)可能是择甲戍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丑时动工建“所署”。该日课四柱是:甲戍年戊辰月庚申日丁丑时,该日是难得的天上“三奇贵格”,同时也是“专禄格”,庚金在三月属相之节气,该日时干带天月德合,时地支带天乙贵人,“所署”的分金丁丑是该日的贵人。该日中虽然年支戍与月支辰相冲,但是,月支辰与日支申半合,符合民间“有冲有合方为贵,无冲无合不为奇”的说法。“捷胜所署”建设那年,是“生龙”到山,据《杨公廿四山龙运秘诀》断曰:生龙运来作修祥,广置田园百事强,神人奇物来不取,先贫后富有名扬,得此龙运来葬造,吉星高照喜洋洋。“捷胜所署”建设的日子对于“捷胜所”官府和民间都是有利的。
  “捷胜所署”建在后山头“虎地”,“所署”是地方施行统治的场所,是权力的象征,因而在一般平民百姓眼里,往往望而生畏。“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深似海”等民间谚语。通常情况下,建制完善的衙署同时要满足各种办公、居住等需要。大堂、二堂等作为主建筑位于中轴线上,此外,衙署内还有架阁库用来保存文牍、档案,而仓库、军器库、监狱等设置也必不可少。“捷胜所署”根据《周礼•考工记》的设计思想进行布局,同时受地理风水理论的影响。因为“所署”是一方或一座城市的主宰,按照风水观念,“所署”通常都位于城市的来龙“正穴”之所在,穴是聚气的焦点,南向为正,居中为尊,有“居中而治”之意。故又有“衙门口朝南开”的俗谚。衙门还要接山近水,建在高处,这样才有居高临下控制全局的含义,同时也能防患水灾。捷胜所的后山头是最高处,它的前面沃野平川,生养吉水上堂,三台、旗鼓吉砂显现,游鱼(鲤鱼地)上岸,石狗把水口,符合建“所署”的地理风水要求。
  朝廷决定在“捷胜所”建城后,广东指挥司花茂将军派千户(明朝武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十个百户。)侯良主持兴建“捷胜所城”。千户侯良按照朝廷规定,带领“所署”官员,组织人马,征集民役等几千人做好建城的准备工作。“捷胜所城”择定于明洪武廿八年(1395年,岁次乙亥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兴建(该日是捷胜城隍生),乙亥年艮山大利,千户侯良开始全面建筑“捷胜所城”的日课四柱是:乙亥年乙酉月辛亥日壬辰时或者戊寅时(时辰待考),柱中“亥”是马元,又是天德合吉星,酉是禄元,辰是辛、壬的墓库,如果用戊寅时则寅亥合化木,时带天乙贵人、天德吉星。“捷胜所城”的分金立向与“捷胜所署”相同,就是坐西北向东南,艮山坤向兼丑末,丁丑丁未分金。坐斗宿八度向井宿十三度,三元坐天雷无妄向地风升。属天元龙,挨星地运120年。据《七十二局批注》介绍,用丁丑丁未分金,是禄马同宫之格,“捷胜所城”来龙真,局向正,青龙砂潜伏,前面源流水(石狗湖河)横来,右水倒左,砂外又有暗拱水,久无衰败,更妙的是得乾卦水来上堂,人丁大旺。前面朝山鼓井山、石厝山、南门岗山呈三台形,也就是“三台列前,富贵绵绵”(《地理五诀》断语),右边鼓井山是“鼓”砂,“利于发科甲”(《地理五诀》断语),罗星砂显现,例如游鱼上水(鲤鱼地)把所城的内水口,石狗湖口的石狗(兽星)把所城的外水口,“兽星塞水口,侍卫独尊,可发武贵”(《地理五诀》断语),“捷胜所城”背后的鹤岭(俗称北门岭)呈一字文星,“一字文星,科甲绵见”(《地理五诀》断语)。又据《杨公先师24山真经妙诀》分析,丁丑丁未分金,七十二龙坐癸丑益寿木龙,向己未广福火龙,龙向比和,丁为禄,坤为御街,六年发富,二十四年官至黄堂观察(四品官爵),人口大旺,三代荣华。妙诀断曰:益寿龙宫实可夸,时师仔细审荣华,能得五星同入庙,儿孙世受国恩家。右水倒左吉,放水之处喜大堂局(石狗湖)。有诗曰:水去山留大吉昌,左右虾须来会合,儿孙紫衣坐朝堂。巳酉丑年应吉庆,富贵生成牛马盛,香丝利益进田庄。龙真局正天然定,穴高水低方为美,水要弯环抱身正。千孙万子多获福,家家兴旺一般春,为官世代永不休。总之,“捷胜所城”的地理风水格局是一个发富发贵的地方。
  “捷胜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四方形,周长四百七十二丈,也就是1571.76米,面积162300平方米,崇一丈五尺,就是高4.995米,广一丈有五,城墙体间的宽有4.995米,城墙设有马路,马路一丈二尺,即3.996米,墙厚三尺,即0.999米,设垛口440个,分东、西、南、北四门,建有四座敌楼,下面开有弧拱形的城门。北门没有月城,城墙大部分用灰沙土夯筑,靠近四门地段用大方砖砌筑。“捷胜所城”在城外挖有一条深3.33米,宽2.4米的护城河。四座城门有吊桥通过护城河。城内建有“所署”、“镇抚司”、“史目厅”、“元帅宫”、“凝波寺”(观音堂)、“城隍庙”、“永积仓”(粮仓)、“文昌阁”(俗称内文祠)、土地祠、军器局、旗纛庙、狱房等建筑,“捷胜所城”明朝时配有护城炮位17台,朝廷配有战船二座,城外建有军事报警台两个,就是大小烟墩2个,一个在东南方面海的小烟墩,叫三角尾烟墩,另一个在西南方面海的大烟墩,叫沙坑烟墩,这2个烟墩可以监视海外几十浬的海面情况,一发现敌情,守护人就到烟墩燃火报警。清道光26年,地方官府从汕美移炮1位,小铜锁炮1位,这样到清朝时“捷胜所城”共有护城炮19位。为加强对“捷胜所城”的护卫,官府在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时,就在遮浪角这个地方,建有古城堡炮台(史书叫“遮浪炮台”),它成为守卫“捷胜所城”的门户。环绕“捷胜所城”前后还有两条河道,一条叫“石狗湖河”,从十一乡经埔尾乡,过南门清,汇入石狗湖。一条叫“军水河”,从军船头村流经所城北门外,与“石狗湖河”在东门外汇合,流入石狗湖。这是明清时期“捷胜所城”两条重要的军需物资和交通运输河道。
  “捷胜所城”城内建有十字街是贯通捷胜古城东西南北城楼的街道,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十字古街”,也叫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大街。每条街都是从城门往下逐步低,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极像“罾”形,所以民众又称“捷胜所城”为“罾城”。“捷胜所城”内的十字古街将古城分割成了东南西北四块,又通过宽长的街道,把东南西北连接在了一起。街道两边的房子多数是均衡对称式平面方形土屋,建筑样式比较独特,是由府第式、四合院式混合演化成的特有综合结构,民间叫大门楼。大宅院居住着何、刘、黄、蔡、林、周、梁、赖等家族的人。所城东门外近郊建有教场,作为训练军士的营地,取“东成”之意。又因为东门(巽巳方)这个地方近海,是绝命之地,所以用兵营来镇煞。所城西门外铺设有一条官道,民间又叫“古道”,取“西就”之意。所城西门外(兑卦方)是延年吉方,有利于官事,并且这个地方的民居亦多,官道两边有许多商铺,当地人称之为“铺仔街”。这里有大巷社、埔尾等乡,所城西门外的临官方还建有外“文祠”(现在文昌中学里面),供奉文昌帝君。所城南门外(坤卦方)是生气吉方,这个地方近大坑溪和海港,民居也多,其中,石头村就是一个大乡里,村里建有妈祖庙,在南门外的石厝山黎明洞上面的大石上,“胡半仙”遁法塑有魁星头像向“文昌阁”(俗称内文祠),并且与外“文祠”遥相呼应。这些地理布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地理风水学原理的熟练运用。
   按明朝军制,设立卫、所、总旗、小旗制。明朝设置千户(官名)为所城的长官,正五品,为世袭军职。隶属于卫,下设百户。千户所一人掌印,一人佥书,称管军。千总是正六品武官,千户管的是军户。千总管的是战兵,也就是募兵,原有的军户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变的糜烂不堪,毫无战斗力,军户变成了职业农民业余士兵,大多成为了军官家的佃户,一辈子也没训练过,更没打过仗,于是朝庭花钱招募士兵,这就是营兵,也叫战兵、募兵。明朝军士皆别立户籍,叫做军户,军户是世袭的,一旦入籍为兵就不能随意脱籍。军户皆由国家分给土地,令其屯田自养,平时军士由卫所军官负责操练、屯田,一遇国家有事,则拨归兵部派遣的总兵官统领作战。战事结束,总兵交还将印,军士归还卫所。“捷胜所城”明初有驻军1120人,屯田两处,明洪武廿八年八月以前归惠州府管理,明洪武廿八年八月建城后到清时均属碣石卫派兵驻守。
  “捷胜所城”明清有史记载的守城官员有:守御所千户(武职外官,正五品):侯良、张贤、汪如奎。守御所千总(武职外官,从五品):张世美,北直人。郑星、刘鸿图,陕西人。黄进,福建人。韩又愈,江南江宁人。贯得孝,调宾州。郦杰,顺治十四年任,武举人。游击(武职外官,从三品):张嘉欣,顺治八年任,山东人。李明道,顺治十四年任,陕西人。李仲科,顺治十八年任,陕西人。张熊、张贵。守备(武职外官,正五品):张建忠,顺治八年任,山东人。张起鹏,顺治十四年任。牟存福,顺治十八年任,盛京人,进士。把总(武职外官,正七品):高英、张三仕、索孔、魏进忠、徐起、龚德、何清。
   捷胜所的海防位置,人文环境,交通条件,易守难攻的地形,成为地方主政官员选择建城的条件。
    三、建城方法运用
   “捷胜所城”所采用的建筑方法,是在学习、传承古代优秀建筑技术基础上的一次创举。筑城是一项集技术、艺术、地理风水、民俗、天文、经济、景观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古人筑城既有护民的因素,又有风水的因素,后来又有御敌的因素,同时也有宗教和地位的因素。据有关史料介绍,在古代,为了防范敌人或野兽,原始社会的居民在聚落周围挖壕沟,挖出的土堆髙了,就成为原始的城墙。例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城址,平面略呈圆形,城外有壕沟,城墙就是在地面上堆筑而成的,这就是堆墙。但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城址就多为夯筑,城墙比较坚固,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我国古代筑城长期采用的方法为夯筑。如河南偃师尸乡沟发现的早商城址,墙基宽约19米,主要是考虑承受城墙的压力。工匠们施工时先挖好城墙基槽(本地人俗称地基),将槽底夯实后,再分层夯筑城墙,夯墙层的厚度仅为7~12厘米,夯窝密集,非常坚实。又如河南省郑州市挖掘发现属于商代中期的一座商城,城墙周长6969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城墙残高仍有5米左右,这是一座高层的城墙建筑了,所以其墙基的宽度大。古城一般都有环绕的“护城河”,这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池”。我国有古谚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谓“池鱼”,就是指城河里的鱼,而不是一般池塘里养的鱼。“城”和“池”就是这样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护城河”的作用就是排水、防火、阻挡别人破坏的一道人造屏障,同时也有起到美化古城周围环境的作用。
   为进一步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早春秋时期,城墙建筑师们就开始在城墙顶上增筑雉堞。雉堞就是城垛口,简称城垛,古文献里也叫陴堄,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与《墨子•备城门篇》中。“城垛”在古文中也叫做女墙,又名堞。在古文献中也常以堞字指女墙上的垛口。例如在《备城门篇》说:“五十步一堞。”可见这时女墙上的堞并不密。各堞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于人员的活动。“城垛”是建在城墙顶端后面的平台,它可以让防卫者站立作战。可以让防卫者向外观察情况、射击,在作战时,能够使守城者得到部份的掩盖。这些隘口可以加上木制的活门作额外的防护。狭小的射击口可以设置在城墙里,让弓兵在射击时受到完全的保护,有利于城堡的防守,提高防御能力。
   春秋时期建设的城垛虽然稀疏,这个时期工匠们有了新的发明,在城墙上面有了可以用辘轳控制升降的“悬门”,并且可以在城濠上设置“发梁”(可起落的吊桥),放下让车马人员通行,吊起就能阻止车马人员通行。“悬门”、 “发梁”均见于《备城门篇》。战国晚期又在城墙上面建有城门楼,简称城楼,亦叫敌楼。例如《汉书•陈胜传》中称之为“谯门”,颜师古注:“谯门谓门上为高楼,以望者耳。”战国晚期除了建有城楼之外,有的还在城角处建有角楼。例如在长沙马王堆3号墓所出土的西汉初年长沙国南部驻军图,图中的指挥中心“箭道城”上就画出了三个城门楼。城角是版筑城墙的接合部,这是个薄弱环节,一般在工程施工时须加以强化,所以筑城角时更注意加固。《考工记•周人明堂》:“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雉是度量夯土城墙的基数,“五雉(指夯筑时的挡土板,高约二尺)为堵,五堵为雉”(《诗•鸿雁》郑玄笺)。由此可知城角远比他处为高。《说苑•立节篇》说杞梁妻闻杞梁战死而哭,以致“城为之弛而隅为之崩。”弛是垮塌而崩指崩裂,也反映出城角比其他部分更坚固、更高。“捷胜所城”现在遗留下来的城角也是很好的佐证。
   我国古代的筑城技术源远流长,这种技术发明很早。《世本•作篇》说:“鲧(大禹的父亲)作城廓。”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在夏代就已经开始筑城了。我国最早的筑城技术是夯筑法。在山东章丘城子崖夏代的龙山文化遗址中,人们就发现过夯筑的城墙,这城墙南北长约450米,东西长约390米,呈长方体。又如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人们也曾发现过约相当于夏代的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两个骈立小城堡的夯土墙基。经专家们考察分析,商代的夯筑技术比夏代有了较大提高。从已发现的河南郑州和湖北黄陂盘龙城两处商代城址来看,城墙主体都是夯土版筑而成。夯土版筑是将两侧壁和一个横头用木板堵住,在这一段内分层夯筑;夯筑成后将横堵板和两侧壁板拆除,然后逐段上筑。这种方法,能在同一时间内集中比较多的劳动力,按一定的要求标准施工,既加速了筑城施工进度,又保证了筑城质量。周代的夯筑技术,更上一层楼。位于现在洛阳的周代王城,城墙墙体采用方块夯筑的方法。此法是夯筑时用木板隔成方块,在这个方块内分层夯筑;当夯筑到相当于木板的高度时,再拆板向一方或向上移动,重新组成方块。施用方块夯筑技术,上下夯块交错叠压,层次分明。这种成块的夯打和交错叠放,增加了城墙的坚固性,与后世用砖交错叠砌砖墙的方法类似。用夯筑法筑城,在我国沿用了很长时间。宋代,内部夯土、外部用砖包砌的城墙才逐渐增多;明代中叶以后,才比较普遍地用砖砌筑城墙。
   从有关史料的介绍得知,“捷胜所城”采用的是“夯土版筑法”,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城墙、城楼。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从考古发掘上来的文物看,我国这种夯筑技术的最古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公元前11世纪(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王时代,不仅利用这种技术建造城池宫殿,而且用于修堤筑坝,治理水患。现尚存河南省安阳、郑州等三千余年前的城池宫殿遗址,都是利用夯筑技术建造的。例如郑州的商城遗址四周总长6960m,采用分段版筑逐段筑成,质地相当坚固。这种夯筑技术伴随着汉民族的迁徙,从黄河流域跨过扬子江,向江南地区传播,直至传播到福建省西南部、广东省东北部、江西省南部的山区农村。(宋代城寨、烽燧往往居高凭险而筑,依河川纵深而延伸,前后呼应。宋朝堡寨靠后方输粮补给,明代边堡靠就近屯田以自给,不同的战略战术使宋、明两代边堡有不同的选址,因而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现在,“捷胜所城”外面龟龄岛海域附近,平时没入海里,退潮时可以看到的海里“倒塌墙”也许就是远古时代或者宋元时代建筑的遗址(这个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深入的考古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随着中原地区汉族南迁,从唐代开始,福建、广东、江西的夯筑技术逐渐发达,到了明代,福建西南部山区农村造房屋都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利用夯土技建造,这种夯土技术已到了巅峰水准,建造的城墙、楼房有的高度超过10米。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1尺=0.33m),则高九尺,其上斜,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捷胜所城”的建筑,就是灵活采用了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技术结晶—夯土版筑墙技术,这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实物,这种夯土墙的技术水准到了登峰造极境界,它是对古代夯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捷胜所城”的建筑工匠在城墙的建造中从地基处理、夯土墙用料、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方法诸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因为如此,城墙的夯土墙才能达到坚固和抗震的要求,“捷胜所城”的城墙达到了经久耐用的建筑效果。
   从“捷胜所城”遗留下来的城角形状来看,“捷胜所城”是典型的版筑夯土墙。当年奉旨前来筑城的是世袭千户侯良,同时还有泥、木筑城工匠。按明朝军制,“捷胜所城”应有1120名军人,他们以家庭方式世袭居于所城。加上云集的筑城将士、民役,捷胜所一下子聚集了数千人。从洪武28年(1395年,岁次乙亥年)开始筑城。历经几年的努力建城工程才竣工(具体时间需要考古研究)。“捷胜所城”的建筑体现了工匠的聪明才智,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劳动,“捷胜所城”是一个融防御能力、美化环境、繁荣经贸、激扬人文于一体的经典作品。
  “捷胜所城”的建筑师们,因地制宜,主要采用夯土技术,对城墙体的用料、墙体构造处理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安排,确保城墙坚固、耐用。主持“捷胜所城”建设的官员和工匠们在建筑过程中注意的: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捷胜所城”夯土墙以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捷胜所城”所在的地区山少土多,城址外面的南门、西门、东门都有肥沃的良田,建城的黄土可以就地取材。工匠们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又称“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筑城工匠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配,使土墙的质量更好。他们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这样的泥土版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
    “捷胜所城”夯土的用料更为讲究,通常用“三合土”也就是把“黄土、石灰、砂子”拌和来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糯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用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夯筑时工匠们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甚至倒塌。筑城工匠们通常在施工中依经验掌握控制土中的含水量,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筑墙就用这样调配好的“三合土”来夯筑。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捷胜所城”夯土墙,匠师们着重考虑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约10-17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配竹筋,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约3--4厘米)的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约10--13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6至7寸(约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两枋之间配长的竹筋拉结,当地人们称之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长一二尺(约33-66厘米)。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捷胜所城”遗址中,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这样建筑的特点。
    在“捷胜所城”遗址中,外墙的转角处还要特别布筋加固,即用较粗的杉木或长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当地民间称“勾股”),埋入墙中,通常每三“版”土墙放一组“勾股”拉结,以增强墙角的整体性。
     三是采用科学夯筑方法。“捷胜所城”在夯土墙施工中,总结了一套科学的夯筑方法,当地民间称为“舂法”,其操作要分三阶段完成:首先是沿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2至3寸(约6.6-10厘米)舂一个洞,每个洞要连舂两下,民间称为“重杵”,然后在每四个洞之间再舂一下,民间就称为“层杵”,最后才舂其余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确保舂得密实,如果无规则地乱舂,黏土挤来挤去,厚度这么大的土墙就很难夯得均匀,夯得结实。夯好之后还要用尖头钢钎插入土墙,通常凭经验以钢钎插入的深度来判断土墙夯筑的密实度,这种严格的检测手段也是确保土墙质量的重要环节。“捷胜所城” 遗址中留存的城墙角就有这样的洞迹。
     四是分阶段有序进行。“捷胜所城”土墙的夯筑是分阶段有序地进行的。土墙每层的层高约3.6米,通常分两个阶段夯筑:第一阶段夯筑八版,每版高40厘米,然后停一两个月,第二阶段待墙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随之在土墙上挖好搁置楼板龙骨的凹槽,槽的深度随龙骨的大小有所变化,以保证楼面的水平。搁好龙骨后,不等墙体干燥即可重复以上两阶段夯筑法,夯筑第二层楼的八版,如此直到顶层。这样分阶段夯筑,不仅便于挖槽,使搁置楼板龙骨时墙体有足够的强度,而且又能配合农家耕作季节,分阶段地利用农事不忙的空隙来施工,保持筑城工程有一定的劳动力。
     五是解决墙体收缩难题。因为土墙高度大,又有相当的厚度,由于自重和上部荷载的作用,以及本身干燥过程的收缩,整个墙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是比较大的。如何保证墙体变形之后仍能保持垂直呢?这是夯土墙施工的一大难点,也是一道建筑难题。匠师们除了在施工中不断检测之外,还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墙垂直的经验。由于日晒和风吹的作用,土墙的两个面干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向阳面即先干的一面较硬,后干的一面相对较软,在巨大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后干的一面压缩变形较大,因此土墙会倒向后干的一侧,民间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太阳会推墙”。因此他们在夯筑土墙时,依照常年积累的施工经验,有意识地使土墙微微倒向朝阳的一侧,这样,待土墙筑好之后会自动调整为垂直。有时刚建好的土楼还很难对夯墙质量下结论,要待一二年后,土墙干透了若还能保持垂直、稳定才算高质量。“捷胜所城”这些夯土施工经验直到今天还具有十分有益的现实意义。
   “捷胜所城”建城后,历经风雨洗礼,岿然不动,固若金汤。经过180多年后,到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时,千户汪如奎重建。“捷胜所城”又恢复了青春!“捷胜所城”经历了明、清、民国三个朝代。1927年冬,古城可惜被破毁,但是,“捷胜所城”毕竟见证了地方的兴盛、衰败。古城在许多方面有待后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建城社会效益
   明代在沿边与沿海地带大量兴建的军事卫所城,“捷胜所城”从主要功能性质来看属于军事防御性的城堡,但是,这个边城在当时不仅承担军事上的防务,而且在当地也发挥过部分物资集散、加工和买卖的城市社会经济功能,谈到明清时代的“捷胜所城”,我们不应忽略它的这一功能。
   “捷胜所城”的建立,有利于巩固明清时期广东海防体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清时期,“捷胜所城”免遭倭寇的洗劫,群众安居乐业,城门人来人往,车马络绎不绝,商业发达,所城内店铺林立,圩市热闹非常,客商云集。石狗湖港,千帆耸立,渔歌互答,渔汛丰收,有“娄湖夕照”之美景。南门外的大坑溪(又叫石狗湖)清水长流,屈曲湾环有情,螺(田螺)贝(塰仔)滋生,鱼虾欢跃,是居民洗刷农田灌溉之源。南门清的水田,稻花香逸,蛙声阵阵,呈现一片丰收景象。西门外面,西郊一带的旱地,蕃薯碧绿,花生茂盛,丰年在望。“捷胜所城”渔农并举,经济繁荣,“捷胜所城”被人们称为“金捷胜”,名扬广东海陆丰一带。“捷胜所城”建成后,所城驻防的军户和官兵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他们为当地带来了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这些文化与本地文化密切交流、融合,形成了具有多元特点的“古城文化”,其中的军话就是典型的例子。“捷胜所城”建成后,这里人文鼎盛,人才辈出。仅清朝一代,“捷胜所城”就有举人十二名,贡生五十二名,痒生九十六名,在海陆丰一带有“捷胜多文人”的赞誉。“捷胜所城”里的民间艺人汇集,城内手工业和服务业很发达,涉及美食、制造、建筑、服务、木工、泥工、诉讼等行业,有许多巧工能匠和讼师,在当时有“神仙难赚捷胜钱”之说,这个从侧面反映了“捷胜所城”人才济济。
    讲到“捷胜所城”的建筑,我们会注意到所城外面的一些池塘。所城外面以前有“南门池”、“东门池”、“水阁池”等,这些池塘是怎样形成的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建筑“捷胜所城”时因地制宜,挖土筑城而成的。这些池塘的存在,在当时可以产生四个方面的效益:1、可以节省劳力,减少经费开支,提高建城效率;2、有助于排水和消防。城内的污水可以通过护城河与这些池塘联接,起到排水和消防的作用。3、可以提供生活用水。城内和周围的居民多,洗衣服、洗食品需要水资源,平时农业生产也需要水来灌溉,这些池塘水可以派上用场;4、能够发挥地理布局效应。据了解观察,“捷胜所城”外面的“东门池”是在所城的辰方,属“捷胜所城”的“墓水”位,据《天机水法堪舆大成》论述:池湖停蓄富春申(楚国人),墓水招横财,富贵人兴旺。西门外的“水阁池”是在所城的壬子方,属“捷胜所城”的“临官水”位,据《天机水法堪舆大成》论述:临官位上水聚积,禄马朝元喜气新;少年早入青云路,聪明筹谋佐君王。“南门池”是在所城的坤申方,属“捷胜所城”的“长生水”位,据《天机水法堪舆大成》论述:第一生养水到堂,贪狼星照显文章;众位儿孙多富贵,人丁昌炽性忠良;水曲大朝官爵重,水小弯环福寿长。
   “捷胜所城”外面的池塘构成了吉星拱照的地理格局,同时符合“罾地”需要水的民俗说法。“捷胜所城”周围的地理布局,有利于所城催富催贵,多出人才。
   “捷胜所城”的建成,它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及军事海防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有助于研究古代建城技术的灵活运用,对于研究捷胜的发展史和多元的古城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捷胜所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功能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后世的社会组织、文化艺术、自然环境、工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究竟产生哪些影响,还需要学术界和史学家予以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在当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保护文物的大好形势下,“捷胜所城”的研究工作,必将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2016年10月5日初稿

参考文献:
1、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墨子•备城门篇》中州古籍出版社
2、明郑若曾、邵芳:《筹海图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3李新峰:《论明代沿海卫所的行政区划》,中国史研究;201602
4、《明代城池修筑管理述略》,百度文库
5、(清朝)箬冠道人:《八宅明镜》,中州古籍出版社
6、《明代广东海防体制研究》,铁血网
7、林泽民:《海丰明清三志》,海丰县志办公室
8、川胜守:《中国城郭都市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2004年版
9、《明太祖实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10、孙兵:《明代湖广地区城池修筑研究》,武汉大学, 2011
11
何一民吴朝彦 明代卫所军城的修筑、空间分布与意义福建论坛 - 2015 年版
1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吉林摄影出版社
1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州古籍出版社
14、《(嘉靖)惠州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5、范中义:《明代海防述略》,《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张渊量:《天机水法堪舆大成》,台湾竹林印书局
17、孙献涛:《明代沿海卫所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7
18、李孝聪:《明代卫所城址的分布与选址》,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
19、李非:《地理五诀》,中州古籍出版社
20、杨太雄:《杨公先师24山真经妙诀》,台湾大正书局
21、(明)黄佐《广东通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捷胜城3.jpeg

(捷胜所城来龙出脉的暗宝山)

捷胜城.jpeg

(捷胜所城里的民居)

捷胜城7.jpeg

(捷胜所城外水口砂石狗)


(蜘蛛石).jpeg

(捷胜所城北门的蜘蛛石是龙入城内的佐证)


古城遗址1.png

(捷胜所城遗址)
古城遗址2.png

(捷胜所城遗址)
古城遗址3.png

(捷胜所城遗址)
古城遗址4.png

(捷胜所城遗址)


捷胜城8.jpeg
(城楼与城墙图)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捷胜民乐社举行(重组)成立大会
[城事报料] 严把道路安全关,文明出行保平安
[文化天地] 冬季登羊牯岭
[城事报料] 市城区善美公益协会开展2024年“迎新春,送温
[城事报料] 聚焦新课标 构建新课堂
[城事报料] 聚焦育人促成长 ,提高质量谋新篇

发表于 2016-10-7 21:37:30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很详细,很丰富,很赞成!
感谢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2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海风大网佬 发表于 2016-10-7 21:37
很详细,很丰富,很赞成!
感谢楼主!

谢谢楼主关注与鼓励!研究古城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拙文意在抛砖引玉。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0-7 23:00 编辑

再发几张有关“捷胜所城”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指导。


(古铺路).jpeg

(捷胜所城西门外古官道旁的旧店铺)


(铺仔街旧铺).jpeg

捷胜所城西门外古官道旁的旧店铺
(铺仔街石路1).jpeg

捷胜所城西门外古官道,又叫铺仔街)


铺仔街石路2.jpeg

捷胜所城西门外古官道,又叫铺仔街石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22: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16-10-7 23:00 编辑

发几张有关“捷胜古城”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指导。


(北门福德祠).jpeg

(捷胜所城内北门的古福德祠)


(东门王爷宫).jpeg
捷胜所城内东门王爷宫


(元帅宫1).jpeg

(捷胜所城内的元帅宫)


(元帅宫2).jpeg
捷胜所城内的元帅宫全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23: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几张“捷胜所城”西门外宫庙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指导。

(刘巷七王爷宫).jpeg

(西门外刘巷七王爷宫)


(铺仔街八王爷宫).jpeg
(西门外铺仔街八王爷宫)


(大巷社九王爷宫).jpeg

(西门外大巷社九王爷宫)



发表于 2016-10-7 2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00: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告:文中洪武二十七年 中的说明(1395年)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是(1394年),特此说明,深表歉意!
发表于 2016-10-8 08: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发表于 2016-10-8 08: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8 08: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硕炫 发表于 2016-10-7 22:47
再发几张有关“捷胜所城”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指导。

发表于 2016-10-8 08: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硕炫 发表于 2016-10-7 22:55
发几张有关“捷胜古城”的照片给大家欣赏、指导。

很不错
发表于 2016-10-8 1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具体的介绍,欣赏了!楼主查阅了那么多资料,辛苦了!看来做学问是应该下苦功夫的,通过阅读此文,对捷胜所城的建筑历史有了明确的了解,文章里面用到了历史学、地理风水学、民俗学、择日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来撰写,值得本人学习了。捷胜文化古城值得研究的内容多,需要引起市领导的高度关注,当地党政也应该有所作为,加强对古城文物的抢救保护,该审报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该及时上报,该采取保护措施的应该采取措施。例如“沙坑文化遗址”、“三角尾文化遗址”等,都要保护起来。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否则就会被群众痛骂为:不作为、无能为。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呢?
发表于 2016-10-8 10: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厚重的一篇民俗论文
发表于 2016-10-8 1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读者认真一读
发表于 2016-10-8 11: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洋洋洒洒1万多字,看完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看后还是觉得有味道,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地理风水学、择日学、易经等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迷信,它们都是有几千年的底蕴,博大精深,值得研究。楼主在文章中能够大胆用传统文化来表述相关内容,欣赏了!楼主写此文需要一定的时间,参考了那么多资料,辛苦了!谢谢楼主无私的分享!
发表于 2016-10-8 11: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兔 发表于 2016-10-8 10:44
值得读者认真一读

的确如此
发表于 2016-10-8 11: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红日 发表于 2016-10-8 11:23
文章洋洋洒洒1万多字,看完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看后还是觉得有味道,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对。说得好。向辛勤的楼主敬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