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0702|回复: 1

[议政] 什么叫做贫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6 1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今天,如何理解贫困呢?扶贫工作最大的局限性是缺乏对贫困社会根源的想像力,造成扶贫工作总是陷入以下四个方面的困局:
第一,我们习惯性地将贫困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穷人物质的缺乏”,将扶贫的目标定位于“给钱给物”,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救济式扶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策略可以简化为“因为贫困者的能力不足或弱势地位,造成他们缺乏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所谓扶贫就是通过“给钱给物”的救济行动,提高穷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救济式扶贫模式的结果大多是“造成扶贫对象的‘依赖’和‘等、靠、要’”等社会心理状态。这种“输血式”的扶贫行动不仅减低了被扶贫者自我发展(造血)的能力和自我尊严感,也强化了扶贫者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例如,刚开始学习社会工作的时候,我将社工视为单方面“助人”的专业,当遇到特困户时,首先将其作为“需要被救济的个案”对待,除了给予金钱的支持之外,还背着大米入户救济。后来这户人家的男主人依然喝酒和不下地干活,家庭的生活状况不仅没有改观,他们也明显地对我产生了更多的期待(依赖),而我也觉得自己的救济能力很有限,更何况救济之后产生的后果与社工的期待适得其反。
第二,我们将贫困的原因归结为“穷人缺乏市场观念,造成收入与消费不足够”,形成了持续不断的“产业化”扶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操作策略可以概括为“因为贫困者的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商品市场意识,造成他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所谓扶贫“就是通过农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交易手段提高穷人的收入水平”。这种市场化扶贫模式的结果不仅造成因为市场及其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谷贱伤农”,还因为规模化种植的成本(种子、农药、化肥等)不断提升,致使许多小农破产,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为生,而流落城市的农民工又因为工厂的剥削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也陷入贫困的境地。绿耕所在的村庄基本上都经历过“调整产业结构”式的农副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经营式扶贫的尝试,结果生产者几乎无一例外都遭遇到“价格爆跌”式的破产,大多数村民的命运都是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第三是文化偏见制造贫困。我所谓的文化偏见意指“消费文化”和“贫困的文化标签”两个方面。今天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贫困就是穷人物质及其收入不足够,消费能力低下,将扶贫定位于帮助穷人增加收入,扩大消费水平。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今天的贫穷是否与我们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金钱开支不断增长紧密相关呢?
首先,今日汕尾,在消费主义热潮的鼓舞下,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陷入拼命赚钱,不断消费的狂潮中。对大多数汕尾人而言,在消费社会制造的“海量”需求面前,我们既感到“收入赶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也感到“支出太大,钱不够花”。在与“有钱人”的不断攀比过程中,我们的物质欲望持续膨胀,“穷人”的感觉不断增强。我把这种人们在相互的物质与消费的攀比中感受到的贫困,称为精神性贫困。
除此之外,精神性贫困的另外一种表现是从精神层面而言,穷人除了物质-消费文化制造的贫困感觉之外,主流的都市-农村,汉族-少数民族等关于“发达”与“落后”的二元文化区隔也制造了许多对于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及其人民之间的文化偏见。诸如城市和汉族代表“文明”和“发达”,而农村和少数民族则代表“原始”和“落后”,于是,城市人与汉族就很容易被贴上“富裕”的正面标签,而农村与少数民族则在不知不觉中被贴上“贫困”和“穷人”的负面文化标签。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和少数民族不断内化这种贫困的文化标签时,他们内化自己是穷人的同时,族群自卑感也不断被主流文化偏见所强化。
第四是“天灾人祸”制造贫困。近些年来,无论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有可能造成“小康村一夜之间变成难民村”,还是因为“天灾人祸”,甚至“人祸”不断制造着灾难和贫穷,真所谓“天灾人祸猛于虎!”从“癌症村爆发”到“天津爆炸”再到“深圳泥石流”灾害,都造成了无数的家户成为难民,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贫困问题,也是社工参与扶贫济困必须对面的。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守牢铸稳反走私反偷渡的“铜墙铁壁”
[三唯论点] 五保户的晚年很凄惨,不结婚的年轻人,需谨慎
[三唯论点] 地荒天亦老,何处寄乡愁
[三唯论点] 汕尾要重视“田园养老模式”
[三唯论点] 天价彩礼要不得
[三唯论点] 愿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发表于 2019-6-7 1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很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