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对汕尾学生说:要学好语文,说准普通话,因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共同语。当然也告诉汕尾学生,想走向世界,也要学好英语。现在我们虽然喊出: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但是,其基础是汉语。因此,我们汕尾学生务必要学好汉语言。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但是,我们汕尾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其实,欧美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小学教育也好,大学教育也好,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
准确地说,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语文教学的范围很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如何学好语文课,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读书,多使用语文。中学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不矛盾。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语文老师讲课是一门艺术。语文老师单有"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让有学生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语文老师的面对面非常重要。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在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的阅读,过于功利化,讲求立竿见影。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另外,学生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语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我们更需要谈"读书"与"写作",而中小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