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流山 于 2020-4-23 14:37 编辑
汕尾方言还保留一些古汉语词汇:比如读书,汕尾人叫做读册。今天(4月23日)是全民读书日,想通过网络,呼吁大家汕尾人都来读书,成为真正的 “读册人”。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在各种感官刺激的满足下,人最容易丢掉思考的能力,最容易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一个失去思考力的人,就跟新世界里那些被奴役的行尸走肉没有任何的区别。
读书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多少知识、知道了多少典故,不在于子云诗曰,不在于言谈写文“掉书袋”,而是能够让我们可持续发展,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获得真正独立的资格,不再成为被某种快感俘虏下的奴隶,不再成为某种权威下的盲从,不再对功名利禄做高山的仰望罢了。在嘈杂的世界中,只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有片刻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进而成为一个思想真正自由、人格真正独立的人。当然,读书也有很强的功利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希望每一个汕尾学生,小学生也好,中学生也罢,更遑论大学生,都能够成为“读书人”。也希望汕尾每一个成年人,在工作娱乐之余,挤时间去读书。
对学生来说,文字的滋养会让孩子的灵魂生动,鲜活,有更多的思考。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去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流动。可以为通过阅读,打开世界更多的窗户,看到更多的风景。对成年人来说,多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迷茫带来的困扰;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思考问题的框架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我们提升专业领域的技能,还可以做到“一专多能”,从而增加收入;最关键的是,在家庭里,可以为孩子营建一个阅读的环境,构成良好的家教氛围。
回望孩提时期,最珍贵的记忆,居然是阅读获得的乐趣。小的时候,各种小人书如获珍宝,《三国演义》、《说唐》、《说岳全传》……至今想起来还是那么的亲切。大学的时候,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专业虽然是历史,但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史书中。一边阅读历史著作,一边阅读文学著作,在文史的交融中,更能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能获得理性和感性认识,在历史真实和文学想象中更能体会人物的本来面目和事情的是非曲直;文史结合,更能开阔视野,去想象自己不曾抵达过的世界。即使工作后,更是嗜书如命,阅读的书籍、学习的领域,是学生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回过头来看,也正是一路走来的如痴如醉的阅读,把《菜根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空云卷云舒"移植在生命骨髓中,涤除物欲横流的浮躁,看淡功名利禄的诱惑,逐渐塑造一个带有灵魂的自己,也养成处变不惊的胆气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豪气。凡是顺其自然,遇事泰然处之。
感谢阅读,能让我们在这个广阔无垠宇宙中找到“启明星”,在五湖四海中找到知心、知己,在洪荒之中获得启发和进化,在大海漂泊中获得指南针,在孤独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任何一种行为的培养,都来自于“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像吃饭,像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如果说孩子没有天生不爱看书的,那未免太绝对。孩子对书籍的好奇心其实就像天生对玩具的喜爱一样,很简单,只需给予,去满足他的好奇心——而非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书籍,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这是父母要做的必备功课。信息时代,知识扑面而来。随着购买渠道的越来越多,我们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也越来越多,随便网上下单,过几天就可以收到地球那端的著名绘本。不再局限于我们小时候那些寓言故事。越来越多的内容,有关爱的,有关勇气的,有关成长的,有关性教育的,甚至有关死亡的。孩子们可以通过绘本选择获得更多的信息,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与信息。
在把书买回来之后,孩子更需要的是有一个人陪着他一些走近这些书的世界。和孩子一起爱上阅读,那一天都应该是读书日。
人类文明史,浩浩荡荡发展五、六千年,我们更应该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瞭望远方的思考者,而非沉迷于感官快感中只想着哈哈哈的无知孩童。人类所有的思考,永远不是建立在类似感官带来的快感之中,而是那些被我们束之高阁的经典。所谓真理,永远不是哪个网红对着镜头的搔首弄姿,而是那些坐在冷板凳中的深思熟虑的思想者,如马克思,如尼采;更是那些在危急关头中用智慧、毅力和道德挺身而出的践行者,如毛泽东,如钱学森,如钟南山。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不管时代已经进入什么时代,农业文明也好,工业文明也好,信息文明也罢,我们都要像高尔基那样,用知识充实自己的人生,对待知识要有如饥似渴的态度,要好学,爱学,爱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