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21|回复: 0

[品清湖 散文] 【品清湖第一期】桃花源里的失信与提防(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9 16: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花源里的失信与提防
金昌

一篇《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祥和美好的世外桃源,令我品读不厌。读着读着却猛然发现,在陶先生文笔优美的字里行间,不光寄托着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还蕴涵着渔人的失信、桃花源人的提防和他清高耿介的铮铮风骨。
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田沃池美,桑竹茂盛,男女往来耕作,老幼悠闲快乐,一派美好风光与祥和环境。那个东晋渔人贸然进来,被这里惊奇的人们邀请到家,摆酒杀鸡做饭菜,盛情款待。招待中对渔人说,他们的先人为逃避秦时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躲到这里,再没出去过,便和外面的人隔绝了。并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代了。渔人讲述了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听罢都非常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邀请渔人到家,拿出酒和饭菜,热情款待。渔人告辞时,人家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事你可别对外边的人说啊! 想这渔人吃了,喝了,受人家热情招待了,对人家的交代是满口应承、理应遵守的。然而却一背脸便失信了,他找到他的船,在回来的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出来后到得郡上就报告了太守,使那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竟迷失了方向,再没找到原来的路。rm
既然作了标记,没见刮风下雨、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什么的,咋就找不到了?那只能是被人家把标记弭了,除掉了。为啥弭了,除掉了?因为人家料到了渔人的失信,提防着呢。
秦时是战争、杀戮、血腥、欺诈、一无诚信的时代,人民饱经苦难,倍受其害。“和氏璧”是欺诈无信的一例吧:赵王得了一块楚国的璧,秦王知道了就派人对赵王说,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珍贵的璧,结果言而无信,拿了璧就跟人家耍赖,不提城的事了,叫蔺相如演绎了一个“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末的“鸿门宴”也是一例吧:刘邦、项羽按照楚怀王“先入秦都咸阳者为王”的约定,各自率兵攻打秦军,结果刘邦先攻下秦都进入咸阳,而项羽不但不守约,反而要杀刘邦,设了个充满杀机的“鸿门宴”。桃花源的先人正是从这样一个血腥祸乱、毫无诚信的秦时,逃到一片与世隔绝的境地权且栖身的,他怎能忘记兵燹之苦、杀戮之痛、奸诈之害,而不告戒子孙们事事小心,处处提防呢?他的后世子孙又怎能不居安思危、时时牢记“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原由呢?所以告戒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所以尾随渔人除了标记。那是陶先生心灵期盼向往的圣地,他生恐遭遇黑暗与污染。
陶渊明性情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与那个污浊黑暗的官场与污浊黑暗的社会格格不入,辞掉上任81天的彭泽县令,隐居田园,躬耕僻野,过着贫穷悲苦的辛酸生活,经常陷入“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葛守长夜,晨鸡不肯鸣”的困窘境地,有时甚至十几天才吃几顿饭,正所谓“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时饿得没法,只好沿门乞讨……尽管如此,他那清高刚正的傲然之气,还是力透纸背,跃然笔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轻蔑,无视,不屑一顾。你什么“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你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你什么篡魏立晋的司马氏,人家压根儿就不屑你,不理会你,不知道有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