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了一对祖孙,孙子约莫五六岁,祖母已年过七旬。祖孙俩交谈时,孙子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祖母也努力用"普通话"回应,可她的发音每个字都带着浓重的乡音,听起来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莫名有些无奈。
难怪这里的孩子们渐渐不再说方言了——就连本不会讲普通话的长辈,都要勉强自己放下最熟悉的乡音,努力用生疏的普通话和晚辈交流。方言在生活里仿佛正被悄悄抛弃,这种无意的举动,却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去方言的血肉,让它在时光里慢慢褪色、消磨。
放眼周遭,孩子们的对话几乎全是普通话,用方言交流的场景实在少见。问起他们会不会说方言,多半都会点头,只是交谈时偏不用。无论在校园里、街市上,还是和外地人、本地人说话,张口都是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固然是法定的正确举措,但方言就该因此全面退让吗?
我们并非没有自己的方言,那是刻在血脉里的母语。放弃方言从不是什么"与国内接轨"或"追赶时尚"的事。像我们这样经济不上不下的地方,流动人口本就不多,放着自家的方言不去传承弘扬,反倒连本土语言都说不熟练,就急着把别的语言拉进生活、渐渐替代它,这究竟值得吗?有意义吗?
最后想说,若是地方流动人口多,外来务工经商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日常用普通话交流自然理所应当,就像深圳那样;可我们这地方本就经济落后又没什么人才来建设,工厂就不多……却自作主张放弃母语,给孩子们全方位灌输其他语言,想来实在有些可笑。难怪如今家乡的孩子们越来越少用方言对话了呢?原来是自己为了面子和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作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