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照海疆 ——黄依侬的革命人生长卷 ◎戴镜兵 1898年,黄依侬出生于陆丰县金厢区洲仔村的渔民家庭。潮起潮落的海岸边,他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光。清晨,他跟随父亲划着破旧渔船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傍晚,又带着满身咸涩的海水归来。在与风浪的搏斗中,他练就了高大强壮的体魄,艰辛的生活更塑造出他倔强无畏的性格。凭借娴熟的捕鱼技术和敢作敢为的勇气,年纪轻轻的黄依侬在渔民群体中成为了无形的领头人,每当遇到风浪险阻或是渔霸欺压,渔民们总会下意识地看向他,等待他带领众人冲破困境。 1923年春夏,海陆丰农民运动如汹涌浪潮,席卷至金厢一带。洲仔村的村口,农会的旗帜迎风飘扬。黄依侬此前捕鱼时曾到过海丰,亲眼目睹彭湃深入田间渔村,向贫苦百姓讲述农会为穷人谋福祉的理念。他深知,这是改变渔民命运的希望,便毫不犹豫地带头加入农会。此后,他白天出海捕鱼时,向同船渔民宣传农会的意义;夜晚回到村里,组织大家参与农会活动。然而,好景不长,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随之而来,农会被迫转入地下。但这段经历,让黄依侬深刻领悟到“穷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推翻不平等社会制度”的真理。他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渔民,在金厢沿海乡村凝聚起一批坚定的农会会员,以各种方式与土豪劣绅周旋斗争。他们时而巧妙躲避税吏的盘剥,时而集体抵制渔霸的强取豪夺,在黑暗中坚守着革命的火种。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的胜利,为陆丰农运带来曙光。凭借在金厢农渔民中极高的威望,4月,黄依侬在陆丰农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陆丰县第一届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与庄梦祥、陈兆禧等同志共同肩负起领导全县农民运动的重任。不久后,他与陈谷荪受县农协会委派回到金厢,积极筹备并召集金厢区农民代表大会,成立金厢区农民协会。会上,黄依侬当选为执行委员,他全身心投入工作,走村串户动员农民入会,组织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在他的努力下,金厢农民运动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成为陆丰农运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同年冬,黄依侬怀着坚定的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革命事业。 1926年春,为支援省港大罢工,陆丰各界成立“支援省港大罢工委员会”,黄依侬作为委员积极投身其中。他组织农民协会、农军联合工学商界,对港口实施封锁,严禁货物出口,切断帝国主义和反动势力的经济命脉。同时,他走街串巷发动募捐,白天在集市上向商户宣传罢工意义,夜晚深入渔村动员渔民捐献物资。在他的有力领导下,陆丰的支援工作成绩斐然,得到罢工领导人苏兆征的高度赞扬。那段时间,黄依侬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休息,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省港工人的正义斗争贡献全部力量。 1927年,黄依侬深度参与领导陆丰三次武装起义。起义筹备阶段,他冒着生命危险,秘密联络同志、筹备武器;起义战斗中,他手持武器冲锋在前,高喊口号鼓舞士气。10月,海陆丰县委改组,他当选为陆丰县委委员;11月16日,又与林铁史、庄梦祥等15人当选为陆丰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尽管身居要职,黄依侬却从未脱离群众。他经常深入农村,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或是走进农户的院子里,向农民群众宣讲土地革命的道理。他虽文化不高,却极具演讲天赋,声若洪钟、言辞恳切,生动地描绘着革命胜利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的美好图景,农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听得热泪盈眶。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日夜操劳,制定政策、组织生产,赢得农民大众的衷心爱戴与拥护,在金厢一带更是威望极高。 1928年1月,东江特委改组,黄依侬当选为特委委员,与彭湃、郑志云等同志共同领导东江革命工作。年关暴动期间,多数特委同志奔赴各县指导,他则经常留守海丰的特委机关,处理繁杂事务,保障特委工作正常运转。3月初,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海陆丰县城相继失陷,黄依侬随东江特委和苏维埃政府撤往农村,继续领导反“围剿”斗争。在深山密林间,他带领群众与敌人周旋,巧妙利用地形开展游击作战。4月,因在斗争中的卓越表现,他在中共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当选为省委委员;6月,海陆惠紫四县暴动委员会成立,他担任执行委员,与杨望共同主持夏收武装斗争;10月,海陆惠紫四县临时特委成立,他出任宣传部长。面对敌人的封锁与围剿,黄依侬不畏艰险,深入各村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斗争,为保存和发展党组织及革命力量付出诸多努力。 1929年秋,军阀混战使国民党对海陆丰的围剿有所松懈,革命活动逐步复苏。黄依侬抓住时机,公开领导山区武装斗争。 1930年冬,海陆紫三县联合县委和苏维埃政府成立,他负责财政工作。当时苏区经济极为困难,为筹集党政军日常开支,黄依侬绞尽脑汁。他翻山越岭,走访苏区内的每一个村庄,动员群众捐献粮食;与商人谈判,争取物资支持;还带领队伍袭击敌人的运输队,缴获物资。他常常废寝忘食,在昏暗的油灯下核算账目,只为让军队和政府工作人员能维持基本供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海陆惠紫根据地得以艰难维持,为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然而,1931年,东江特委错误执行“左”倾路线,在肃反扩大化的浪潮中,黄依侬不幸遇害,年仅34岁。 他的生命虽戛然而止,但他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东江大地,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前行,为实现理想社会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