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创新”,唯有教育创新雷声大雨点小。应试教育继续在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搞应该教育,其实说难也不难,其精髓一言以蔽之:齐心协力抓纪律,互相配合养习惯!
初闻此观点,不禁引人深思。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应试教育常与“唯分数论”挂钩,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但当我们从纪律和习惯这一独特视角去剖析,却能发现应试教育背后更为复杂的内涵。
不可否认,纪律在应试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学生便被要求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按时到校、课堂上保持安静、举手发言等。这些纪律看似琐碎,实则是维持教学秩序的基石。在应试教育体系下,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是高效传授知识的前提。老师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推进课程,学生也能专注于学习内容,不受外界干扰。以高考备考为例,严格的作息纪律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任务安排,让学生在紧张的备考氛围中保持学习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习惯的养成同样是应试教育的重要一环。应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做笔记等。这些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长期的应试训练让学生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对待考试的习惯,这种对任务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应试教育还培养了学生应对压力和竞争的习惯。在频繁的考试和排名竞争中,学生逐渐学会调整心态,适应压力,这种心理调适能力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强调纪律和习惯的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过度重视纪律,可能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在整齐划一的纪律要求下,学生的独特想法和创新思维难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展。课堂上,为了遵守纪律,学生往往不敢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思维被局限在既定的框架内。而过度依赖习惯,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当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时,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学生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应重新审视应试教育中纪律和习惯的培养。纪律不应是束缚学生的绳索,而应是引导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的手段;习惯的养成也不应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和创新为代价,而应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传承应试教育中纪律和习惯培养的有益经验,又要突破其局限,融入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等元素,让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自由成长,在习惯的助力下绽放个性光芒,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