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月饼是裹着一层酥皮、冒着浓郁香气的。那时的月亮似乎格外圆,拎着油纸包裹而成的草果走在巷子里,包裹里的月饼不需要盒子,没有一点点因盒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却能引得邻里探头:“又去送月饼啦?” 彼时的月饼从不是什么稀罕物,却承载着最质朴的心意。那些摆放在超市或面包铺的柜台里的整整齐齐的盒装月饼,烫金纹样里藏着中式美学的含蓄成为了月饼最显著的进步;巷尾小作坊的玻璃窗后,老师傅正将揉好的面团按进木模,“嘭”地一声,带着桂花印记的饼坯便落在油纸上;就连街角酒楼的外卖窗口,也会用粗麻纸包起刚出炉的散装月饼,纸角系着红绳,热气透过纸张晕开浅浅的油痕。这种传统工艺再也看不到了。
我们小时候的月饼,价格是踮踮脚就能触及的温暖。普通人家买上两盒,足够走亲访友;若想尝个新鲜,花几块钱买一两个散装莲蓉月饼,就能让整个童年的中秋都甜滋滋的。味道也简单,五仁里的核桃与瓜子仁在齿间碰撞,莲蓉的绵密裹着咸蛋黄的沙感。几十年来,我们所看到的月饼除了价格越来越浮夸之外就是从传统味道向苹果味、菠萝味等奇形怪状的味道“进化”,这么多年来,这种“进化”已是惊鸿一瞥的创新了。可这份简单,却守了几十年。当零食货架上的薯片从原味衍生出青柠味、黄瓜味,当蛋糕店的奶油从植脂奶升级为动物奶,月饼的馅料依旧在五仁与莲蓉的轮回里打转,仿佛时间在它身上按下了暂停键。缺乏创新的味蕾体验,成了它走向沉寂的第一缕伏笔。
不知从何时起,月饼开始穿上华丽的外衣,褪去了烟火气。曾经朴素的纸盒变成了烫金雕花的木盒,里面衬着丝绒,甚至附赠茶具、丝巾,月饼反倒成了配角。价格也像坐了火箭般飙升,从几十元一盒涨到上千元,成了送礼清单里“撑场面”的符号。可剥开层层包装,里面的月饼依旧是熟悉的配方,甚至因为成本压缩,莲蓉的香气淡了,五仁里的坚果也换成了廉价的果脯。华而不实的包装与虚高的价格,让月饼渐渐偏离了“食物”的本质,成了徒有其表的奢侈品。
更令人唏嘘的是,一些从业者为了追逐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过期的月饼被翻新后重新包装,劣质的馅料散发着刺鼻的油哈味,本该象征团圆的食物,却成了伤害信任的利器。慢慢地,人们对月饼的态度变了。送礼时,拎着昂贵的月饼盒总觉得尴尬,收礼人未必喜欢,转赠几次后,最终可能在角落积灰,最可悲的是,月饼盒子更有人接受并保存而月饼最终归宿是垃圾桶,买椟还珠的寓意,历历在目;自家食用时,看着冰箱里的月饼却没了食欲,甜腻的口感与健康理念格格不入。更可笑的是有些月饼竟然硬到可以砸核桃,就问你神奇不神奇?
如今的中秋,月饼还在,却没了当年的热闹。超市货架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却少有人驻足挑选;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月饼成了象征性的摆设,节后清理冰箱时,大多会被毫不犹豫地丢弃。若不是“中秋吃月饼”的传统观念支撑,这枚承载了千年文化的食物,或许早已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其实,杀死月饼的从不是时间,也不是消费者的喜新厌旧,而是那些忘记初心的从业者!忘记了食物的本质是美味与安全,忘记了传统的传承需要创新与真诚。所以,月饼是自己玩死自己的,怨不得他人!
若有一天,月饼能卸下华丽的包装,回归平价与本味,或许我们还能在某个中秋的夜晚,尝到记忆里那枚酥皮掉渣、内馅香甜的月饼,让月光下的团圆,多一份真实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