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1875|回复: 0

[议政] 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哈姆雷特》,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朱光潜说的,本质上是在说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存在差异。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则以为: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下面,先讲个“故事”。
读书17.png
国庆中秋的八天长假,窗外是景区的人潮与高速的车流,我却把自己关在书房,与一摞泛黄的英语教材相对。那是从旧书箱里翻出的“宝藏”——1983年版的初中英语课本、90年代的高中英语必修,还有大学时用过的精读教材。原本只是想打发时间,没成想这场“复古复习”,竟成了一次颠覆认知的学习体验。
菜根谭3.png
翻开初中教材的第一页,红色的批注还清晰可见,是当年老师用钢笔圈出的“Good morning”和“Nice to meet you”。与如今动辄穿插短视频、思维导图的教辅书不同,老教材的编排像一位耐心的长者:语法点从不堆砌,而是拆解成短句,配上简单的插图——一杯牛奶、一张书桌,都是生活里的寻常场景;课文篇幅不长,多是“李明帮助同学”“周末去公园”的小故事,却把时态、句型藏在语境里,读起来不费力,记起来也扎实。最让我惊喜的是课后练习,没有复杂的选择题,而是“用所学单词写三句描述家人的话”“把对话改成短文”,逼着你主动输出,而非被动刷题。
读书18.png
到了高中教材,难度慢慢递进,课文里多了狄更斯的片段、环保主题的议论文,甚至还有几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短文。注释部分极细致,不仅标注生词的词性、搭配,还会补充“这个短语在书信中常用”“英美用法差异”,像是一位老师在耳边提点。我试着用当年的方法,遇生词就查案头的《英汉大词典》,在书页旁写满同义替换,遇到长难句就逐句拆分语法结构。第一天还觉得磕绊,到第三天竟能流畅读完一篇短文,甚至能看出当年自己没读懂的逻辑漏洞——原来那些曾让我头疼的“长难句”,不过是简单句型的叠加,只是当年急着赶进度,没耐下心拆解。
读书19.png
最意外的收获在大学精读教材里。那本封面磨损的书里,夹着一张20年前的笔记,写着“这篇文章的论点不够严谨”。如今再读,竟与当年的自己产生了共鸣:文中关于“语言学习方法”的观点,放在现在依然有启发,但某些案例已跟不上当下的语境。我试着在笔记旁补充新的思考,比如“可以结合现在的听力APP巩固”“这个语法点在雅思阅读中常见”,忽然意识到:所谓“复习”,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用当下的认知,重新消化旧知识,甚至生出新见解。
锻炼1.png
八天结束时,书桌上的词典被翻得卷了边,教材里的批注写满了空白处。我没有去打卡网红景点,却在老教材里找到了比风景更珍贵的东西:20世纪80年代的英语教材,之所以适合自学,恰恰因为它不追求“速成”,而是回归学习的本质——用扎实的基础、耐心的拆解,让知识自然生长。这像极了任何学问的掌握路径: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起点,只要有初中水平的底子,备一本能随时查阅的词典,定下“每天吃透一个知识点”的小目标,死磕下去,就能在重复中找到规律,在规律中生出创新。
锻炼2.png
原来真正的学习从不限定场景,长假里的一方书桌,一本旧书,足以让人在时光里沉淀,在知识里新生。同样,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教会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锻炼3.png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习习惯的教育才是真
[三唯论点] 纪律与习惯背后的深层思考
[三唯论点] 汕尾青年,婚前艾滋检查很有必要
[三唯论点] 汕尾发展新引擎——喜看广州数据交易所(汕尾
[三唯论点] 劳动使人快乐
[三唯论点] 在生活得失中找寻心态平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