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时光,总浸润着乡村的烟火与野趣。彼时我居于乡野,闲来最喜与猫狗为伴,却也总爱用顽童的狡黠捉弄它们。暖阳当空时,看猫狗蜷在墙角安然晒背,便忍不住生出顽劣心思:或捡块石子轻掷,看它们惊惶蹦跳、四下逃窜;或执根细木棍,蹑手蹑脚地潜行至侧,趁其不备猛然一戳,待它们魂飞魄散地奔逃,我们便捂着肚子笑得前仰后合,满是恶作剧得逞的快意。
那时的我尚不懂得,即便是乡野间空旷无垠的天地,对待生灵也需留几分余地,不可赶尽杀绝。一日,我盯上了一只毛色油亮的狸花猫,誓要将它捕获。我自恃聪明,布下包围之阵,步步紧逼,终将它赶进了一间无后门的老宅院。我迅速关上大门,心中窃喜,以为这便是“瓮中捉鳖”了,这下定能将它手到擒来。可猫终究不是任人摆布的鳖,身陷绝境之际,它眼中褪去了怯懦,燃起了困兽的怒火,猛地回身向我扑来,利爪划破我的衣袖,留下几道血痕。趁我吃痛惊呼的间隙,它纵身一跃,从被我慌乱中打开的木门的缝中钻了出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仅空手而归,还添了一身伤痕,真真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窘境,被同伴好一顿笑话。
外婆见我狼狈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轻声教诲道:“傻孩子,猫被逼急了也会拼命的。无论做什么,都要给对方留一条后路,给它一线逃生的希望,它才不会豁出性命与你抗衡呀。”我将外婆的话记在心底,待下次再想捉猫时,便刻意在包围圈中留了一扇天窗没有关闭。奇迹般地,那只猫见有生路可逃,竟不再激烈反抗,只是迟疑着徘徊片刻,便被我轻易擒住,全程未有丝毫拼死一搏的挣扎。
这场捉猫的经历,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终长成关于处世的智慧。原来,做人做事,恰似捉猫这般,需留一手余地,亦需给他人留条后路。若将对手逼入进退维谷的绝境,只会激发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本能,最终落得两败俱伤、鱼死网破的结局。两千年前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皆是巧用此等人性本能,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军事传奇;可于寻常处世而言,这般“断后路”的做法,却往往适得其反。
放眼现实生活,亦是如此。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与人相处,若事事赶尽杀绝,不给他人留半分生机与盼头,只会激化矛盾,引火烧身。轻则唇枪舌剑、拳脚相向,重则反目成仇、你死我活。须知,不给别人留活路的人,终会被他人逼至绝境;懂得留路予人者,实则是在为自己留路。
那只曾抓伤我的狸花猫,或许早已消散在时光里,但外婆的教诲与那场捉猫的经历,却始终警醒着我:为人处世,当存一份宽厚,留一分余地。给他人一线生机,便是给自己一份从容;予对手一条后路,方能让自己行稳致远。这便是岁月赠予我的,最质朴也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