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昭民(中)等甲子文学社成员在讨论工作。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梁水良 文/图 汕尾陆丰市是深圳市对口扶贫“双到”的地区,记者日前在该市采访时获悉,当地一群业余文学爱好者,在甲子镇两东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余昭民的倡议和带领下,注册成立甲子文学社,并自掏腰包创办文学刊物,以期传承并重振该地区昔日的文化辉煌。这个带着浓郁乡村气息的文学社,一直坚守思想文化高地,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为一方乡土带来阵阵文明新风。 联合渔民农民形成本土文化生力军 余昭民是汕尾及陆丰市两级人大代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担任过甲子文化站首任站长,谈起甲子(以前的甲子现在分为甲子、甲东、甲西三个镇)的文化传统,他如数家珍:“甲子历来人文鼎盛,素有‘金甲子’的美誉,甲子英歌舞、甲子福建八音等是全国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狮、景屏、扛大旗、渔歌、潮剧、灯谜、书画展等扎根民间,异常活跃,甲子曾经是汕头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面先进旗帜。”正是这样的文化底蕴给这些来自乡镇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深耕的土壤。 在甲子地区的文人圈子里,余昭民被大伙视为“带头大哥”,他为人热心豪爽,在甲子乃至周边的乡镇,只要是在文学艺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人,谁家有了困难,余昭民都会倾力相助。当地有一位渔民,诗歌写得很好,在失去主业后一家五口人经济陷入困境,余昭民得知后,除了自己给予部分资助外,还想办法为该渔民一家申请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余昭民表示,解决了乡村文人的生活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有热情、有精力开展文学创作。就是这样,长期以来,余昭民让当地文人相敬相惜、互助互爱,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本土文学创作的生力军。两年前,他们注册成立了甲子文学社,其成员有政府职员、医生、记者,也有农民、渔民。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学社的力量,他们还主办了由甲子镇人民政府主管的文学刊物《甲子》。因经费短缺,余昭民便自掏腰包承担了大部分的办刊经费,每年至少需要5万元,而这些钱,一部分就是来自他在深圳工作的子女孝敬的钱。余昭民表示,文学社及《甲子》期刊,得到了陆丰市、甲子镇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邱晋雄、林耀彩、彭薏菁、林少昂等帮助解决了不少困难。至于办刊经费,他准备十年补贴50万。 推动文化进校园倡导社会新风尚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甲子文学社与甲子中心小学等联合举办了“六一杯”作文竞赛,将征集来的优秀作品刊登在《甲子》期刊上,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和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实际上,文学社此前特意把《甲子》期刊的编辑部设在甲子镇的一所学校内,与学子们零距离接触,期刊社还一直鼓励学生写稿投稿,旨在借助这个平台,让文学走进校园,培养甲子文化薪火相传的一代新人。 余昭民说,这样做的另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学生有了高尚的追求和品行,就会影响到家长及家庭,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正是通过文学社的文化引领及《甲子》期刊的辐射影响,一股股文明新风吹进了甲子地区的各级中小学及政府机关、各行各业乃至乡村、渔港,对当地文化建设及社会风气的改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甲子文学社的8名骨干人员为期刊写稿、组稿、编辑、发行,全部是义务劳动。余昭民表示,文学社及其主办的期刊,旨在利用有益的思想阵地,传承和弘扬甲子文化,用正面的观念引导民众,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凝聚传递正能量。甲子文学社以及他们开展的活动,得到了来自各界的关注和赞许。前任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原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等都给予诸多支持与勉励。不少旅外的甲子乡亲,在得知甲子文学社的事迹后都深表敬佩,其影响力除了国内多个省市及台湾地区,甚至到达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些在深圳工作、生活的甲子籍人士,也以撰写稿件、无偿捐助等实际行动加入到了甲子文学社的活动当中,以此表达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吴绪山 梁水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