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一如继往地谱写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篇章,是全市唯一连续七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区”称号的地区。
高位推动 完善机制
该区始终将创建“双拥模范城”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最高政治任务与荣誉,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的全局战略任务来抓,建立了党政军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军民座谈会制度、军警民联防会制度等,使双拥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他们充分利用建军节、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庆活动,广泛开展爱国拥军、革命传统、拥政爱民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全区系统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官兵达12多万人次,举办主题文艺晚会22场次。全区还投入400万元,对零散革命烈士纪念设施进行抢救保护,较好地发挥了革命烈士纪念设施教育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功能作用。
优抚安置 情暖人心
优抚安置,无疑是双拥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环节。该区制定出台了《贯彻实施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办法实施意见》等拥军优属政策性文件,从政府责任、资金投入、住房优待、就业优待以及随军家属安置和子女入学优待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在优抚方面,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不断提高,生活逐步改善。2010-2014年,区政府拨出临时优抚恤补助款2928万元,重点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和住房困难问题。享受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1434人,义务兵家属283户。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优待金发放自然增长机制,逐年增加优待金发放金额。在解决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上,区政府更是克服困难,调拨资金,保证了乡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孤老烈属和孤老复员军人医疗补助足额发放。安置方面,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拨出资金700余万元作为转移安置和补贴安置资金。对指令性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了30人,320名城镇退役士兵采取货币补贴转移安置的方法予以妥善解决。发动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退伍兵参训率达99%。
军民一心擦亮点
驻该区军警部队和海训部队在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的前提下,主动承担难、险、重的任务,开展“爱民固边”主题活动,为地方建设添砖加瓦,为驻地群众办实事、好事。
驻捷胜镇海训部队去年为捷胜镇牛肚村小学等学校上国防教育课,以“学雷锋、树榜样”为经常性活动,主动承担驻地卫生清理工作,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驻马宫街道某部常年出动宫兵为街道主要道路清除杂草、修剪绿化带;2013年“天兔”强台风登陆前,决堤告急,立即出动官兵400多人次,为南湖村海堤连夜奋战,筑堤排险,化险为夷,保证全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驻区部队多次派出官兵为逸挥学校、红草二中、田家炳中学、汕尾中学等学校进行军训,接受军训学生达到9500人次。
海训供给全保障
该区海岸辽阔,是部队海训的主要基地。每年有10多个单位进驻演习,而每一次演习都是对军地双方配合协作的一次考验。2011年以来,该区协助部队征地40多亩,投入资金1492万元,用于海训基地和国防公路设施建设以及官兵生活补助。同时,组织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到驻区部队和海训部队进行走访慰问,赠送慰问金及物资,确保海训任务的顺利完成。该区上下联动,组织文艺团体、医疗等小分队深入军营开展送温暖、送幸福、送健康、送文艺等活动,仅慰问演出就达20多场次;还举办军地联谊活动,帮助大龄官兵解决婚恋难、随军家属入学难问题。尽管驻汕 尾市城区的军警和海训部队更迭了一批又一批,但军民的鱼水情谊从没间息。
如今,该区正朝着创建省“双拥模范区”八连冠的目标迈进。(来源 汕尾日报 通讯员 钟训成 周贵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