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强是我市教育当前的重点工作。陆河县在全市各县(市、区)中一马当先,下辖八个镇的教育创强工作于2014年底全部通过了省的督导验收。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县教育局局长叶胜杯,请他谈谈经验和做法。
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叶胜杯告诉记者,陆河教育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创强,是与陆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科教兴县、人才强县”一直以来都是陆河的发展战略,“创强教育强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是陆河教育的目标。2012年陆河教育创强工作正式启动,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奋战三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强县,争当全市教育发展排头兵”的口号,并随即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机制;坚持“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保障学校用地、优先满足教育设施、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等“六个优先”原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不定期到学校检查指导创强工作,现场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各镇也高度重视,全县上下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的教育创强工作领导机制。
科学规划 多措并举
为如期实现教育强县目标,该县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科学规划,周密部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首先,该县严格对照“创强”的指标要求,对全县“创强”项目进行科学规划,认真测算资金投入额度,制定了三年实施计划:2012年投入资金580万元,把南万镇创建成“教育强镇”;2013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把上护、螺溪镇创建成“教育强镇”;2014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把其余五个镇创建成“教育强镇”,并向省递交申报“教育强县”相关材料。
目标明确了,其次就是分解任务。该县牢牢抓住标准化学校建设这个关键,在方法措施上实行“三分解、四统一”:“三分解”即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户外宣传任务分解到镇;校舍建设任务分解到镇村;校舍维修、小额购置、设施设备维护任务分解到校。“四统一”即电脑统一采购;功能室统一装配;校园文化统一设置;信息化平台统一安装。
接下来就是分步实施。该县根据教育创强的总体规划,结合各镇、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先是分步撤并了20多所薄弱学校和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教学点。后是针对创强项目、经费投入、设备配备等进行分步安排;从2012年起,每学期统筹安排一批学校建设一至二个项目,完善一至二间功能室,配置一批器材,逐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几年的积累,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都得到更新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为突破幼儿园建设征地难、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该县积极探索和创新建园模式,通过改造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分别建成了南万、东坑、上护、新田、河口、螺溪等六个镇的中心幼儿园。
广泛发动 多元投入
叶胜杯说,陆河县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创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为破解资金难题,该县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集聚各种资源,为教育创强提供了物质保障。
首先,该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安排“创强”专项资金,专门出台了奖励方案,建立了“以奖代补”制度;同时将教育创强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创强资金。整个创强过程中累计投入达5000万元。
其次,该县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全县各级党政、各级各类学校大力宣传教育创强的重要意义,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捐物;至目前,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资、捐物、捐建校舍等折合人民币6000多万元。
最后是积极争取各项政策资金。该县大力争取和整合各方面政策资金,优先保障创强项目建设。比如,县政府对涉及教育的救灾项目切实做到优先解决,2013年以来共投入教育救灾资金1000万元。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陆河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8个镇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为实现“广东省教育强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沈洛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