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色铺满田野的初冬时节,海丰县22万亩晚稻迎来丰收,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间奏响欢歌。这动人的景象,不仅是海丰县丰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映射出全市今年农业生产的蓬勃态势。全市春收粮食面积9.31万亩,同比增长7.8%。粮食总产量2.91万吨,同比增长6.9%。夏收粮食面积58.6万亩,与去年持平;产量20.56万吨,同比增长3.89%。根据农情调度,全市夏播粮食面积59.98万亩,同比增加1.43万亩,同比增长2.44%。截至目前,晚稻收获面积39.93万亩,完成进度75.89%,可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并实现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在“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引领下,海丰县正通过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振兴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三大创新路径,打造从田间到“舌尖”、从生产到生态的现代农业体系,为全市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闯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新路。
海丰优质大米展示展销。
科技育种夯实丰收基础
在联安镇下洋村,连片的稻田一片金黄,收割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水稻种植大户黄胜展站在田埂上,满怀信心地注视着眼前的丰收景象。“今年种了‘香雪丝苗’和‘香汕油占1号’,长势特别好。”言语间,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黄胜展在本村及周边承包了千余亩土地,通过科学管理,他的稻田亩产达800至1000斤,部分地块甚至突破1100斤。更让他高兴的是,稻谷收购价也有所上涨,每斤能卖到1.3元以上。“丰收又增收,心情特别畅快!”
黄胜展提到的“香雪丝苗”和“香汕油占1号”,正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退休研究员、海丰县农业特聘专家陈建伟潜心研究的品种,也是海丰大力推广的优良品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是陈建伟常挂在嘴边的话。几年前,他带着新品种回到海丰,开启了与土地和时间的赛跑。在他的试验田里,一排排标有编号的水稻长势茂盛。这是他每年进行的提纯复壮工作,有效防止了品种退化,为“海丰油粘米”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核心支撑。
这些凝聚着科研心血的稻种,最终在农户手中结出硕果。黄胜展收获的稻谷,很快被送往像丰隆米业这样的加工企业。厂房内机器轰鸣,自动化生产线马力全开,金黄的稻谷经过脱壳、筛选、加工等环节,变成颗颗莹白、米香四溢的优质大米。据汕尾丰隆米业有限公司市场经理林峰延介绍,自10月底启动收购以来,企业已收购粮食约6000吨,预计收购量较往年有所增加。由于米质出众,新米在粤东地区广受好评,订单仍在持续增加。
在汕尾,像这样衔接生产与市场、推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的企业正日益增多。走进可塘镇“五罗片”万亩油占米生产基地,这里成片稻田满目金黄。当地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育秧、插秧、肥水管理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与社会化服务,实施统一田间管理与购销。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企业、基地、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机制联结与利益共享,也推动了油占米品质与品牌的双提升。
技术推广促进提质增效
优良的品种需要配套的种植技术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市、县农业科技特派员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全年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合理密植”“绿色高质高效”等种植模式。
面对今年连续台风考验,科技支撑发挥了关键作用。“陈教授和专家经常来地头指导我们打药、施肥、密植。”黄胜展感激地说。得益于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上品种自身的抗逆性,让他们成功闯过了“风雨关”。
“受台风影响,初期亩产约800斤,但通过科学干预,后期长势越来越好,部分地块突破1100斤!”黄胜展兴奋地补充道。
陈建伟始终坚持“大道至简”的理念。他认为,好种子应该像“傻瓜相机”一样,让普通农户用简单方法也能种出好收成。“以前的品种秆高细弱,一刮风就倒伏。”他回忆道。如今,株高仅90厘米左右的“香汕油占1号”矮秆强韧,如同扎根土地的卫士,展现出更强的抗倒伏能力。
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许海云介绍,今年通过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等项目,大力推广合理密植增产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示范区水稻产量比去年增加10%以上,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增效明显。例如,在梅陇镇新寮村的试验田,平均亩产超1400斤,为全市粮食单产提升提供了技术示范。
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将封装完毕的大米进行转运。
农业专家检验水稻花粉的育性。
成片稻田迎丰收。 
汕尾日报记者  孙实  摄
产业融合拓展增收空间
汕尾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农业+”融合发展新路径。走进梅陇镇永红村,一座名为“稻田·粮仓”的咖啡馆静立于稻浪之间。180度观景窗将连片稻田框成流动的画卷,咖啡香与稻香在此交融。
近日,一场以“稻浪声动·青春相逢”为主题的丝苗米丰收季暨稻田音乐会在这里精彩上演,吸引100多名青年在丰收的田野中相遇相识,多家本土农业企业也带来丝苗米、生态果蔬等特色产品,吸引游客驻足品鉴。“丰收+交友+音乐”的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拓宽了青年交流渠道,打响了本土农产品品牌。
这片曾经撂荒的22亩土地,如今已成为金黄稻田与文艺咖啡馆相映成趣的热门打卡点,游客在此尽享农耕文化与慢生活。项目自开业以来反响热烈,国庆期间单日接待游客高达1.5万人次,单日营业额突破2万元。
这一切离不开当地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积极探索“农业+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经过与村集体协商完成土地流转后,该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经济收益,实现了村集体参与和利益共享。据“稻田·粮仓”负责人赖泽钳介绍:“我们借鉴了不少优秀案例,结合本地水稻种植基础,希望打造一个真正具有乡村特色的体验空间。”
与此同时,在联安镇,一座座东南亚野奢风格的建筑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稻田连绵、白鹭翩飞、湿地静谧,共同构成一幅灵动的生态画卷。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联安镇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国家级水鸟保护区的生态禀赋,正逐步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独特魅力。这些创新实践,正是汕尾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从联安镇连片丰收的稻田,到梅陇镇飘香的“稻田·粮仓”咖啡馆,汕尾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些“农业+”新场景,不仅丰富了乡村经济业态,更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为全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汕尾正以海丰实践为示范,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着“汕尾经验”。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汕尾日报记者 罗瑞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