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未能辐射到汕尾地区,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汕尾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苦果之一。这也导致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未能体现出来。
虽然起点类似,但在近20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汕尾已经难望周边的东莞、深圳、惠州中心区等地的项背。珠三角城市化、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是港澳资本,深圳、东莞、惠州中心区等地无不是由此发展起来的。但显然,从距离上看,港澳资本的辐射力度有限,惠州一直到1990代末才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而一直到近5年,惠州主城区才进入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汕尾的区位优势不如深圳、东莞,导致港澳资本并没有成为推动汕尾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力。但港澳资本没有大规模进入汕尾,当地人还有另外的说法。
汕尾建市后,或许出于本地人自治的原则,最初几任市长、书记都是由当地的村干部、公社干部提拔上来的,有的连高中都没有上完,没有在外面做过官。有汕尾民众认为,前几任领导视野不开阔,缺乏前瞻性,更缺乏从宏观上统领汕尾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此外,汕尾当地宗族势力强大,海丰人与陆丰人一度对立、争夺对汕尾市的控制权,导致主要官员疲于应付内耗,错过了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纪的黄金发展期。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汕尾民众试图通过走私筹措最初的原始积累(国内很多地区都是这样完成了原始积累的),但1990年代被中央严厉打击,这一过程未可持续也未克其效,却为汕尾基层黑社会化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为改变经济发展落后局面,汕尾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1992年11月,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成立,实施“工业立区”的发展战略,形成以“电力、服装、针织、造船为主,其它工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工业结构”。遗憾的是,汕尾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也远不如潮汕地区。在汕尾历史上有影响的工业企业不多,至今能叫的出名的只有曾经知名的大哥大集团等寥寥几个。现代工业体量小、集聚度不高,一直被认为是汕尾经济的“硬伤”。
在丁力看来,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强大的经济辐射力未能辐射到汕尾地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红利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造成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汕尾就是这种不平衡导致的苦果之一。这也导致汕尾作为沿海城市、比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未能体现出来。
地处潮汕地区和珠三角之间,汕尾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到底应该向东融入潮汕地区,还是应该向西融入珠三角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