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0900|回复: 1

[论汕尾] 汕尾的语文教学必须来一次升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2 11: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无疑问,语文正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伴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当外界高呼“得语文者得天下”时,我们更要认清语文教学背后的核心与本质。而长期以来,汕尾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观念落后,教法陈旧,面对语文新课改,汕尾的语文教学必须来一次升级换代,以适应形势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语文.jpg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所以,汕尾的语文教学,应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只有具备思维能力,汕尾学生才能真正具备语文素养。

学校7.png

所以,汕尾的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校.png

为什么要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这是因为,思维是对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因此,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在思维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学校2.png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学校4.png

最主要是激励学生疑问。学贵有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疑欲、解惑欲。为此,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

学校3.png

因此,教师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学生生疑的种种条件,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就是看课文、看注释、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与有关的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

学校5.png

学生自学前教师可提些思考的问题启发。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在文章字词的表面,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什么意思,教师要指导他们深入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 当学生生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几乎每篇课文学生都会提出几个有质量的问题,包括对思考与练习的异议;有些课文乍看似乎没有问题,但经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提出一连串的令人思索的问题。

学院.png

如学生初学契诃夫的《变色龙》时提出:赫留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瞒您说,我的兄弟就在当宪兵……”为什么他要有话没话地插上这一句呢?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一会儿脱下大衣,一会儿又穿上大衣呢?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提到变色龙,为什么要用变色龙做文章的题目呢?文章注释里只说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字典还解释为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伪装的人,课文中明明是第二种意思,为什么编书的人不注解呢?

学院1.png

是不是编者故意留给我们学生思考的呢?事情明明是从人玩狗和狗咬人引起的,为什么只写狗咬人这部分,而人玩狗却一笔带过?等等。问题不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材料剪裁,谋篇布局,乃至细节描写都涉及了。学生独立阅读,把问号装进脑子里是思维积极的表现,大大有助于阅读的深入。

学院3.png

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有些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晃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或者是容易发生差错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激发学生思考。

学院2.png

比如教《孔乙己》时,我故意设疑,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 ”有的学生一愣,接着笑了,说:“不知道姓和名字,绰号叫孔乙己。”
这一“愣”很有好处,学生动脑筋想一想,理解就准确了。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要学生产生疑问,思维积极,教师用问题堵一堵,塞一塞,一堵一塞,学生思维就活跃起来。

学校6.png

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感动5.jpg

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从来不打骂我们”,怎么“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又打了呢?聂华苓等的《人,又少了一个》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着,还“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还“漠然望了我一眼”,怎么说“又少了一个”呢?



挑起矛盾,让学生思想上碰撞,就能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理解词句及文章寓含的深意。许多事实强有力地说明: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喜欢问“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使读书无疑的学生有疑,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积极思考,追根穷源。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抄袭别人文章,臭不要脸,居然可以不需改头换
[三唯论点] 年轻干部惰性因何而来
[三唯论点] 汕尾老人要注意:养老也要预防被诈骗
[三唯论点] 由风及腐、风腐一体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纠治重点
[三唯论点]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
[三唯论点] 清明期间,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发表于 2019-10-12 11: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语文教育不改革是不行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