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89089|回复: 115

[论汕尾]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 涉嫌严重侵权的指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4 2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4-3-14 21:07 编辑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 涉嫌严重侵权的指证
叶良方
         20141月底,我在汕尾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发现该编纂委员会涉嫌大肆抄袭剽窃我多篇文章,严重地侵犯了我的著作权。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特呼吁各位网友支持我维权申诉。
       三十年来,出于对乡邦文化的一贯关注和热爱,我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研究海陆丰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自甘寂寞,面壁苦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7年经中国作家、海丰县政协主席杨永引荐,被聘请为县政协文史委员,建市后又受到市政协主席吴增仁的重视,特聘为市政协文史委员,先后在省政府文史馆《岭南文史》、省方志办《广东史志》、省《海洋与渔业》和《汕尾文史》、《海丰文史》、《城区文史》、《陆丰文史》等,以及《羊城晚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尾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史文章,结集出版了《山海乡魂》、《山海行吟》、《山海探踪》、《海陆丰诗词史话》、《海丰名山风物志》等,主编了《汕尾市古今对联选》、《海丰军事志》、《海丰财政志》、《海丰旅游志》、《海丰国税志》、《海丰地方税务志》以及《汕尾市志民俗篇》、《海丰县志民俗篇》等志书。其中《海丰军事志》被省军区授予“第二轮编纂工作先进单位”的牌匾和通报表彰。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 编纂委员会(下简称为“丛书编委”)十册丛书中,涉嫌严重侵犯我著作权的有:(卷一)《人文志略》、(卷四)《文学风貌》、(卷六)《音乐、舞蹈、武术》、(卷八)《民间风俗》、(卷十)《旅游》等,占全套丛书中的50%。这5册涉嫌丛书,不仅错漏百出,荒唐可笑;而且严重地侵犯了我有关汕尾历史文化的多项研究成果和考证内容,大幅度抄袭我原创文章的很多记述段落和文句,甚至严重地剽窃我文章的创意和内容进行篡改,而不注明引用我文章的说明。据初步的核对比照,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上述5套丛书明显的抄袭行为报告如下:
       一、严重地侵犯了我对汕尾市疍民历史和汕尾渔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内容,大量地抄袭我发表在《《汕尾日报》和《汕尾文史》等文章的文句,有的甚至整篇、整段地进行剽窃。而且不经同意通过增删、移位、置换、嫁接、缩略、选摘等改写手段,擅自篡改我的原创文章。其中涉嫌抄袭我对汕尾疍民历史和汕尾渔歌研究成果的有:卷一《人文志略》第三编“历史沧桑、谱写新篇”;卷四《文学风貌》第一编《民间文学》《汕尾渔歌》;(卷六)《音乐、舞蹈、武术》第一编“海陆丰民间音乐”“汕尾渔歌”;(卷八)《民间风俗》第一编“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卷十)《旅游》“概述”“悠久的历史渊源”等5套丛书。被其侵权的本人著作有:《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海丰蛋民考》、《特殊的汕尾疍民习俗》、《汕尾市疍民沧桑录》、《海陆丰风帆拖网渔船演变述略》、《汕尾建港史略》等。上举有关汕尾疍民历史源流和汕尾渔歌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是我根据自小在海丰县各渔港生活、渔校教书、水产部门工作时的经历,以及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古藉的体验,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经过反复慎重的考证,以自己的行文习惯和语言风格而写成的。
       二、严重地剽窃了我对海陆丰民俗和民俗族群的系统研究成果和内容。该丛书《民间风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婴儿出生习俗”几乎百分之百地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全文。此外,第三节的“疍民婚俗”及“畲族婚俗”,除了增删和更换几处字词外,全文共有7处文字段落,涉嫌抄袭笔者主编撰写的《汕尾市志•畲疍民俗》,以及发表在《汕尾文史》(第十四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发表于《汕尾日报》的《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文章。有的地方虽然仿照笔者的创意,通过增删、移位、置换、嫁接等改写篡改手段,仍然露出了明显的剽窃痕迹,其中有的段落或句子就是笔者的原段落文句,甚至连顺序都一样。
       三、严重地侵犯我等对汕尾市民俗的考证内容、创意和研究成果,涉嫌大量剽窃我们在新编《汕尾市志》和《海丰县志》以及我本人发表在汕尾市文史的学术文章。该丛书《民间风俗》《概述》“居住民俗”和“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章“服饰民俗”及“饮食民俗”,至少有20处文字段落剽窃我主编并与许宇航、罗洪强撰写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服饰”等,以及我撰写的第七节《畲疍民俗》和《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等文章的考证内容和研究成果,并且不经同意就擅自改写我们的文章内容和研究成果。有的文句仿照我的创意通过嫁接、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改写手段进行篡改,甚至有的章节几乎百分之百地照搬笔者的原创文句。
       四、严重地侵犯了我对海丰县一系列的旅游名胜及其人文历史的研究成果。该丛书(卷十)《旅游》的编者,从“概述”“悠久的历史渊源”开始,到第一编“历史景观”第三章的“古寨民居”、第四章的“名寺古刹”和第三编“丛林胜景” 第二章的《名峰峻岭》、第四章的《瀑布温泉》,以及第五编“名人故居”第一章的“古代名人”、第四章的“名寺古刹”等。不仅剽窃我有关旅游历史的研究成果和创意,有的甚至整段地抄袭笔者原文,并且在未经我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写笔者原创文章。据初步对照查明:《旅游》卷共有16处文字段落涉嫌严重剽窃了笔者《莲花山旅游》(2001年6月莲花镇府主办出版)、“鸡鸣莲花是何年”,以及发表在《汕尾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的“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畲山见闻”、“洪晨孚楹联浅谈”、“粤东奇才洪辰孚”等原创文章,从而侵犯了笔者的著作权。
       五、剽窃和篡改我对汕尾渔盐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和内容。该丛书《民间风俗》“物质生产习俗”第三节“盐业民俗”,涉嫌抄袭笔者主编的《海丰县财政志》“清代(含明以前)盐税”、“民国盐税”篇及其附表,以及发表在《汕尾日报》、《羊城晚报》和《汕尾文史》的“石桥场制盐春秋”、“汕尾建港史略”等文章的考证内容。并且不经我同意就擅自改写我的原创文章,甚至有的整段就是笔者的原句。
       六、未经同意擅自改编我等对汕尾市诗词历史发展的论证和研究成果的著作,大量抄袭我原创或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和《汕尾市诗词史述略》的内容。该丛书《文学风貌》第二编“历代乡贤诗词选”和“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在原已涉嫌侵权的《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上继续进行改编,虽然仅在“本编参考文献”资料出处作了不够充分完整和合理的说明,是上述“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中唯一能指明出处者。但未经原创者同意就擅自改编,属于再次侵权的行为。在这之前,《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和《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两书就已大量抄袭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含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简析),仅《陆丰历代诗词选注》对出处作了不够充分的说明。其历史背景的相当部分资料,也出自执行主编的本人在该书附录的《汕尾市诗词史述略》一文,而《文学风貌》诗词编者,却没有在 “参考文献”中作出明确的交代。因此,仍存在着不够尊重笔者和杨永可原创书籍的行为。
       综上所述,该丛书编委不仅剽窃我通过艰苦劳动付出心血的有关海陆丰历史文化的考证内容、创意和研究成果,而且整段整句地大肆抄袭笔者文章,甚至未经同意擅自篡改笔者原创内容。上述有关汕尾疍民的历史源流、汕尾渔歌的分类及其历史背景,汕尾市民俗文化、诗词历史文化、渔盐业历史文化,以及海丰等旅游文化研究成果,是我三十多年来孜孜不懈地通过调查研究、熬夜写作,用不少心血凝成的著作。该丛书编委事先既没有征得笔者同意,也没有交代其资料来源,就敢明目张胆地大肆剽窃。请问“丛书编委”的专家学者们:你们这样心安理得地抄袭和剽窃我的文章而不交代来源,根本漠视我面壁艰苦创作的劳动成果;你们的品质和道德良心何在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章“总则”“第四十八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我强烈地要求有关部门对此事作出严肃处理:1、停止涉嫌侵犯我著作权的《人文志略》、《文学风貌》、《音乐、舞蹈、武术》、《民间风俗》、《旅游》等书籍的发行,同时收回之前已发出的上述5册丛书。2、赔偿我著作产权的经济损失和为此产生的精神损失。3、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理,收回已经发给的稿费。4、在省市报刊上向我作出诚恳的道歉。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的具体侵权行为详见附件申诉1—5及其对照资料。
                                                                           2014212
附件一、1、指证一,2、《人文志略》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附件二、1、指证二,2、《文学风貌》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附件三、1、指证三,2、《音乐、舞蹈、武术》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附件四、1、指证四,2、《民间风俗》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附件五、1、指证五,2、《旅游》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三唯论点] 《碣石卫战事风云》第三章 清代碣石镇出征外

发表于 2014-3-16 17: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吴福钦\吴小虞答叶良方先生,并致广大网友:
    叶良方先生上述其中
    二、《人文志略》第三编“历史沧桑、谱写新篇”第一章“古代时期”(撰稿人:魏伟新、吴福钦、吴小虞、陈锤)
        2、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三)《秦汉时期》(163页倒数1—4行):“其中疍族相当一部分散居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东涌的品清湖、捷胜的石狗湖和疍家荡、红海湾的白沙湖、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和陆丰的乌坎、甲子、碣石、湖东等港湾,都是疍民的主要聚居地。疍族,是一个与水有特殊关系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群体,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之中,以舟为家,随潮往来,捕鱼为生”。
      指控:上述文句除了颠倒次序和变换几个原文字眼外(红字部分),例如将“汕尾的品清湖”,置换为“东涌的品清湖”;将“疍民”置换为“疍族” 等,其语言风格和词汇、语序均是笔者的原文段落。

    有关《人文志略》第三编“历史沧桑、谱写新篇”第一章“古代时期”(撰稿人:魏伟新、吴福钦、吴小虞、陈锤),该章的文章内容是否抄袭叶先生的,本人不知,严正地声明,叶所指的内容,吴福钦和吴小虞未有供稿,更无什么抄袭.但是,叶在未弄清其原由之下,竟然一概而论地呼控,也不妥吧

发表于 2014-3-16 17: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关于《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人文志略》
其中“得道庵”文章来源的声明

有关《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人文志略•第二编•第六章•宗教•得道庵(126页)其中一段文句,“得道庵,系宝楼山之脉段。山势高耸,怪石嵯峨,从山门可领略龟龄岛浪阵横空,岩壁溅珠的壮观,同时可欣赏霞光初照,帆影出港的恬静风光,故有“海岸第一山”之美称。”
入载丛书的得道庵该文句,被叶良方指控为撰稿人陈锤、吴福钦、黄英钦抄袭他的文章。叶良方在未弄淸是非曲直和原由之下,竟然以“涉嫌侵权”而诬蔑为“抄袭者”的手段状告于众。
现就得道庵一段文句共66字中个别文句的问题,特此函复:
一、于2007年夏月,汕尾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决定编纂《汕尾市宗教寺观堂点概况》,并通知全市宗教团体和宗教场所提供各自的历史资料,由各县(市、区)政府宗教部门收集资料后,上交市民宗局;同时,市民宗局委托吴福钦协助该概况的主编工作。
二、当时,城区捷胜镇得道庵寺务委员会提供了该庵的文字资料。之后,由市民宗局黄英钦局长和吴福钦同志在得道庵的原始文章上略作了修改,并予以入编《汕尾市宗教寺观堂点概况》。
三、《汕尾市宗教寺观堂点概况》。于2010年12月,由中国楹联出版社出版,于次年3月举行发行仪式。
四、在编纂市丛书时,黄英钦局长和吴福钦同志均参与该丛书工作,并由吴福钦负责将《汕尾市宗教概况》有关宗教方面(包括得道庵)的资料,提供为丛书“卷一•人文志略•宗教”,以备采用。(附:市宗教概况第24页,得道庵原文)。
五、得道庵入载丛书“卷一•人文志略•宗教”时,陈锤同志对该文又稍作修改(详见丛书第126页)。
六、所以,得道庵的文章其中文句不属陈、吴、黄所抄袭的,更不属侵权,该文来源是得道庵提供,与叶良方完全无关。
另外,近日,查阅2003年捷胜镇人民政府、汕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合编出版,刘祖建、刘耿文主编的《六百年城大雅乡》,第47页有一篇“云山寺史话” 文章,作者刘耿文,该文是记述得道庵的历史风貌,其中段落原文:“……云山寺,又名得道庵,位于文化古城捷胜西郊二公里山腰处,背山面海,环境清幽,风景宜人。山势高耸,怪石嵯峨,近听涛声奏梵乐,远观海天共一色,它雄居粤东海岸,故有“海岸第一山” 之雄称,素列古城八景之首…….”
七、我们以严正的态度对待此事,并依法维护我们的名誉权,要求叶良方应对所谓的“涉嫌侵权”和“抄袭者”进行澄淸并消除影响。


吴福钦                                    
2014年3月10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1: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涉嫌剽窃的指证

一、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人文史略》涉嫌剽窃的指证
                                                                                   叶良方
      据初步翻阅核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人文史略》至少有8处段落涉嫌侵权,将笔者耗费了大量的心血、经过辛苦考证而编写的有关汕尾市疍民历史的系列文章进行篡改剽窃,而不费半点考证创作劳动。《人文史略》编委,不仅涉嫌抄袭和剽窃笔者的研究成果,而且没有经过同意,仿照我文章的创意和内容擅自改写、篡改文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即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条款,以及“第四十七条:(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等有关条款。现综合全书初步核对比照资料,将其严重侵权的行径概述如下:
      一、《人文史略》第三编“历史沧桑、谱写新篇”第一章“古代时期”, 从《秦汉时期》起至《明清时期》止,至少有7处段落涉嫌严重抄袭和剽窃笔者《汕尾市疍民沧桑录》、《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海陆丰风帆拖网渔船演变述略》、《海丰疍民考》等文章。这些文章均出自笔者熬了不少日夜,主要根据本人青少年时期在渔区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然后,结合古书有关疍民历史典故的阅读体验,经过反复慎重的考证,撰写了《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一文,系统性地论证了汕尾市疍民的历史源流。然而,据初步翻阅核对,“丛书编委”将笔者经过多年辛苦考证而编写的有关汕尾市疍民历史的系列文章进行篡改剽窃,从中顺手牵羊,而不费半点查证和撰写的劳动。《人文史略》编者为掩盖其篡改、剽窃的行径,出现了不少笑话。例一,将笔者在考证后撰写的“《淮南子》、《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岭外代答》均谓之曰‘但’、‘蛮蜒’、‘夷蜒’、‘蜒蛮’”等现代语言风格的文字,竟然说是出于《惠州府志》等古籍。请问:你们从明嘉靖《海丰县志》能翻到这段文字吗?!例二,将笔者根据《元丰九域志》所载户数,对海丰县主客户数的分类统计,以及“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所谓客户,就是从中原移居的汉民。从而说明了北宋时期,海陆丰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超出当地越民人数的数倍”等,进行考证撰写的文字,说是引自北宋《元丰九域志》。该“丛书编委”贪图剽窃笔者现成文章的便利,连原著都不去翻阅。请问:《元丰九域志》有这段文字吗?你们是怎样做学问写文章的?例三,将笔者根据《马宫渔港天后宫重修碑记》碑末所载的汕尾、鲘门、马宫各港捐款的商户铺名、渔船号名等统计出来的数字,竟然说成是碑文内的文字。
       二、《人文志略》第二编第六章“宗教”《人文志略•得道庵》开头一段文字,抄袭笔者《得道庵记游》(载《山海乡魂》20037月出版)。该文句除了变换几个文字外,全为笔者文句的语言构造风格。
        此外,《人文史略》尚有涉嫌剽窃笔者文章创意和考证内容,通过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手段改写的某些章节,由于抄袭痕迹难于对证清楚,为了具有说服力不予指诉外,下述与原文比照核对的8处段落,即为《人文史略》编者既没有经笔者同意,也没有注明原创出处,涉嫌篡改、剽窃的侵权行为。

附件一、《人文志略》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一)《人文志略》
主编:魏伟新、黄广蓬、翁江山
       一、《人文志略》第二编“历史悠久、积淀厚重”第六章“宗教”(撰稿人:陈锤、吴福钦、黄英钦)
         1、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二编第六章第二节佛教(九)《得道庵》(126页顺数2—行):“得道庵。系宝楼山之脉。山势高耸,怪石嵯峨,从山门可领略龟龄岛浪阵横空、岩壁溅珠的壮观,同时可欣赏霞光初照、帆影出港的恬静风光,故有“海岸第一山”之称”(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的词和字)。
       指控:《人文志略•得道庵》开头一段文字和顺序,除了几个红字变换原文字眼外,全为笔者的语言构造风格。均抄袭自笔者《得道庵记游》(载《山海乡魂》20037月出版)。
       举证。笔者原文《得道庵记游》:友人云:汕尾市捷胜古城最美的去处是得道庵。这里居高临下可以领略龟龄岛浪阵横空、岩壁溅珠的壮观景象,也可以领略霞光初照、帆影出港的恬静风光;……得道庵位于西山山腰,背山面海,环境优美。……为宝楼山之余脉。山势高耸,怪石嵯峨,雄踞粤东海岸,故有“海岸第一山”之雄称。
       二、《人文志略》第三编“历史沧桑、谱写新篇”第一章“古代时期”(撰稿人:魏伟新、吴福钦、吴小虞、陈锤)
        2、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三)《秦汉时期》(163页倒数14行):“其中疍族相当一部分散居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东涌的品清湖、捷胜的石狗湖和疍家荡、红海湾的白沙湖、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和陆丰的乌坎、甲子、碣石、湖东等港湾,都是疍民的主要聚居地。疍,是一个与水有特殊关系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群体,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之中,以舟为家,随潮往来,捕鱼为生”。
      指控:上述文句除了颠倒次序和变换几个原文字眼外(红字部分),例如将“汕尾的品清湖”,置换为“东涌的品清湖”;将“疍民”置换为“疍族” 其语言风格和词汇、语序均是笔者的原文段落。
      举证。笔者《汕尾市疍民沧桑录》(载《汕尾城区文史》第三辑20046月):“疍民,是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具有自己独特色彩和历史传统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先秦时期海边越族游群部落的遗裔,也是蓝色海洋的开发者。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南海之中,浮家泛宅,苍茫云水之穴,把舵扬帆,随潮来往,捕鱼为生。海陆丰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汕尾的品清湖,捷胜的石狗湖、疍家荡,红海湾的白沙湖,以及在海丰的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和陆丰的乌坎、甲子、碣石、湖东等港湾从事渔业生产。”
        3、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三)《秦汉时期》(164页顺数14行):“所谓‘疍民’,亦称‘疍家’,‘瓯船’,‘皆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水色则知有龙,故又曰龙户(《东莞县志》)。《淮南子》、《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岭外代答》均谓之曰‘但’、 ‘蛮蜒’、 ‘夷蜒’、 ‘蜒蛮’(《惠州府志》)。宋代的范成大《桂海虞成衡》更明确地指出:“疍,海上蛮也,以舟为宅,采海物为生”(注:红字为抄袭者在原文增添或置换的词和字)。
       指控:请“海陆丰历史人文丛书”的编者们去翻一翻《惠州府志》,那一处内容有:“《淮南子》、《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岭外代答》均谓之曰‘但’、‘蛮蜒’、‘夷蜒’、‘蜒蛮’”等文字?这是笔者翻阅了《淮南子》等多种古书籍后经过考证归纳的文字,于2004年十二月发表在《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笔者这种现代语言风格的文字,你们敢说是在明嘉靖《海丰县志》所查到的文字吗?!该丛书编委为掩盖其篡改剽窃痕迹,使用了增删和置换几个词句的障眼法,反而更显得浅陋无知和可笑。又将笔者引自《惠州府志》的原文改换为引自《东莞县志》。然而,其语言构造方式和顺序却全是笔者的行文风格。
        举证。笔者原文:“《惠州府志》云:疍户者,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见水色则知有龙,故又曰龙户。是以《淮南子》、《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岭外代答》均谓之曰“但”、“蛮蜒”、“夷蜒”、“蜒蛮”。宋范成大《桂海虞成衡》更明确地指出:“疍,海上蛮也,以舟为宅,采海物为生。”(叶良方“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200412月《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
        4、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三)《秦汉时期》164页顺数59行)该书《秦汉时期》“关于越民第一次下海为疍的记录,乃见于风俗: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凿河通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丛薄之遗民耶?以渔钓为乐,以舟为宅,籍隶河泊所,岁课计户验船征之。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时,曾凿通闽粤险道海丰羊蹄岭,开辟了又一条中原移民从东而南广东通道,逼使越民为避开战乱和中原移民的侵扰而下海为疍。”
        指控:此段除了颠倒一段文字顺序和删去几个次要字眼,基本上涉嫌全文抄袭。所谓:“这是越民策一次下海为疍的记录……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时,曾凿通闽粤险道海丰羊蹄岭,开辟了又一条中原移民从东而南广东通道,逼使越民为避开战乱和中原移民的侵扰而下海为疍。”其语言构建和顺序全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内容也是抄袭笔者在《汕尾市疍民沧桑录》中对汕尾疍民历史的考证之一。
       举证。笔者《汕尾市疍民沧桑录》原文 “……《风俗》记“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凿河通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入丛薄中之遗民耶?以渔钓为乐,以舟为宅,籍隶河泊所,岁课计户验船征之。”这是越民策一次下海为疍的记录。至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几路大军平定了南越国,凿通了闽粤险道的海丰羊蹄岭,开辟了又一条中原移民从东线南下广东的通道,逼使越民为避开战乱和中原移民的侵扰而下海为疍”。(见叶良方《汕尾市疍民沧桑录》,载《汕尾城区文史》第三辑和《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源》,载《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
        5、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二)《宋元时期》168页顺数1819行)
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所谓客户,即从中原移居的汉民。已超出当地土著居民(主户)的数倍。
        指控:请问《人文志略》编者:《元丰九域志》那一页有上述文字?你们贪图剽窃笔者文章便利,连原著都不去翻阅,竟连出洋相。其实,上述文字除了被几个增删的文字外,全是笔者对当时海丰人口的论文原句。上述数字,均是笔者根据《元丰九域志》有关惠州主客户数,平均分摊到海丰县的主客户数。并提出:“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所谓客户,就是从中原移居的汉民。”从而得出北宋时“海陆丰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超出当地越民人数的数倍”的结论。是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等文章对海陆丰疍民的论证之一。而且,笔者当时抄录有关数字出错,你们跟着也同样出错。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市疍民沧桑录》:“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所谓客户,就是从中原移居的汉民。从而说明了北宋时期,海陆丰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超出当地越民人数的数倍”载《汕尾日报》及《汕尾城区文史》第三辑20046并载市政协文史《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源》)。
          6、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二)《宋元时期》168页倒数13行)(略)
       指控:上述内容出自笔者《海丰蛋民考》(19886月《海丰文史•第六辑》)对历史疍民村庄的考证。将近代的‘东涌’、‘东家涌’,证为古代的疍民村庄‘疍涌’、‘疍家涌’是笔者最先提出的,但《人文史略》编者故意不指明出处。
       举证。笔者原文:“品清湖边的疍涌,是一个港阔水深的河涌,因聚居人数众多的疍民,形成疍涌、疍家涌诸圩落。村名犹保留至今,不过到了后世,因与当地福佬方言相谐音而讹为‘东涌’、‘东家涌’罢了”。(载《海丰疍民考》19886月《海丰文史•第六辑》)。
         7、涉嫌文章:《人文志略》第一章第三节(二)《明清时期》173页顺数1:3行):“乾隆时期,疍民已遍及全县各个港口,长沙湾也同样聚居着相当数量的疍户渔船。清乾隆时海丰知县姚德基曾作诗形容当时夜晚生产停泊之盛况:‘神仙忽暗鲛人室,渔火微明疍子船。’”
       指控:上述文字均摘自笔者《海丰疍民考》(载《海丰文史》六辑19886月)等考证文章。其中,“清乾隆时海丰知县姚德基”,应为“清康熙时海丰知县姚德基”。 我出错,你们也跟着同样出错。(此处出错,我已在《汕尾古今诗词选》和《海陆丰诗词史话》中作了纠正)。
      举证。笔者原文:“海丰县疍民人口大增,遍及全县各个港口。在长沙港就有相当数量的疍户,他们在长沙湾一带靠捕鱼为生。清乾隆时海丰知县姚德基有一首赋“长沙夜雨”七律曰:‘不见流辉怅远天,平沙夜雨雨潺湲,神仙忽暗鲛人室,渔火微明疍子船。别墅空蒙迷远树,清溪黯淡散轻烟。暮云横起层岩外,一顾苍茫一惘然。’说的就是当时疍民渔船夜晚在长沙湾生产停泊,满湾渔火闪烁的壮丽情景。”
        8、涉嫌文章:《人文史略》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二)《明清时期》173页顺数39行)“据嘉庆三年(1796)秋建立的《马宫渔港天后宫重修碑记》:乾隆初年,蛋户渔家为酬答天后圣恩……乃集众信,再卜鸠工,庙宇焕然一新。兹将商户渔船捐款芳名列下,志以不朽云。本港捐款商户54家,汕尾港渔船捐款186户,本港捐款蛋户284户,后门港渔船捐款124户,本港捐款拖船19只。”
      指控:请问《人文志略》的编者:《马宫渔港天后宫重修碑记》那一处刻有上述这种现代语言风格的文字?实际上,上述文字剽窃自《海陆丰风帆拖网渔船演变述略》中的段落。其中所谓:“本港捐款商户、汕尾港渔船、本港蛋户、后门港渔船、本港捐款拖船”等,是笔者根据碑文下面各港捐款户性质划分的类目,而不是碑文的原刻文字。所谓 “本港捐款商户54家,汕尾港渔船捐款186户,本港捐款蛋户284户,后门港渔船捐款124户,本港捐款拖船19只。”也是笔者对碑文下所列捐款的马宫、汕尾、鲘门等港的商户名、船家名等进行归类统计的文字,全是笔者考证文章的语言风格。何况笔者还在原文中写明:“据碑文下面镌刻的题款名单计有”的文字,《人文志略》的编者为了掩盖其剽窃的行为而删掉这段文字,结果弄巧成拙,自欺欺人。
       举证。笔者原文:“清乾隆以后,海陆丰风帆拖船更加盛行。清嘉庆三年秋立的马宫渔港天后宫重修碑记云:“马鬃天后宫,建自我皇清康熙中年,初仅斗屋一间,至乾隆初年,蛋户渔家为酬答天后圣恩,初具规模……乃集众信,再卜鸠工,庙宇焕然一新。兹将商户渔船捐款芳名列下,志以不朽云。”据碑文下面镌刻的题款名单计有:本港捐款商户54家,汕尾港渔船捐款186户,本港捐款蛋户284户,后门港渔船捐款124户,本港捐款拖船19只。这是一篇珍贵的有关海丰渔业的历史碑文,它证实清乾嘉时期,马宫渔港已有深海拖风船达19艘之多,更遑论当时渔业生产比马宫港更为旺盛的汕尾、后门、甲子、碣石等渔港的拖风船数量呢。”(见笔者《海陆丰风帆拖网渔船演变述略》(发表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和2011年《汕尾日报》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1: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文学风貌》涉嫌剽窃的指证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4-3-14 21:30 编辑

二、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文学风貌》涉嫌剽窃的指证
                                                                                                   叶良方
          经初步翻阅核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四)《文学风貌》第一编第三章《汕尾渔歌》和第二编第二章“历代乡贤诗词选” 和“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至少有14处段落涉嫌大幅度地抄袭剽窃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汕尾市畲疍风俗》、《汕尾古今诗词选》(上下两册)、《汕尾市诗词史述略》以及“吴高和海丰八景诗”等文章。该编委不仅抄袭我的大部分研究成果和文字,而且没有经过同意,仿照我原创的内容创意擅自改写我文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即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条款;以及“第四十七条:(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等有关条款。现综合全书初步核对比照资料,将其严重侵权的行为概述如下:

        一、《文学风貌》第一编《民间文学》第三章《汕尾渔歌》“汕尾渔歌概述”和 “汕尾渔歌选介”第一段,共有11处严重剽窃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汕尾市畲疍风俗》等原创文章。该编者通过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手段进行改写,大量抄袭我在渔港教书工作的生活经历而撰写的汕尾渔歌的背景内容,甚至有的段落就是笔者的原文句。全文既没有经笔者同意,也没有注明原创出处,就擅自进行改写,严重侵犯笔者的著作权。

       二、《文学风貌》第二编“历代诗文”第二章“历代乡贤诗词选” 和第三章“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大量抄袭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含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简析),仅在文末“本编参考文献”资料出处作了其中之一的说明。值得肯定的是:该篇是“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众编者中唯一能指明出处者,但说明仍不够充分完整和合理,将原就抄袭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的刘世勇《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和陈少平《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作并列注明,存在着将《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和《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两书侵权行为合法化的嫌疑。因此,仍不够尊重我和杨永可主编的书籍。而且不经本人和杨永可同意,在原来侵权的两书上继续侵权。擅自将《汕尾古今诗词选》(含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简析),改编为“历代乡贤诗词选” 和“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
  
         
三、《文学风貌》第二编 “历代乡贤诗词选”和 “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两章的内容,不仅民国时期以上的诗词资料绝大多数摘选自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上下两册),而且其历史背景的相当部分资料,也出自作为执行主编的笔者附录于该书的《汕尾市诗词史述略》一文,《文学风貌》诗词编者却没有在《历代乡贤诗词选》“本编参考文献”中作出任何交代。
附件二、(卷四)《文学风貌》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四)《文学风貌》
主编:许宇航 (编写人员:许宇航、陈少平、刘小明、陆漫红)
一、《文学风貌》第一编《民间文学》第三章“汕尾渔歌”第一节“汕尾渔歌概述”(188194页)(全文见该书)。
       《文学风貌》“汕尾渔歌”的绝大多数文字创意和内容(背景资料),除了附录的渔歌词和所增添的部分资料外,不仅采用笔者的考证论述结论,其文章的叙述方式,虽然刻意躲开笔者原文句,采用归纳、截取、移位、缩略、选摘、增添部分资料等方式,对《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全文加以改写,窃取笔者作品的渔歌背景内容和考证成果,在此基础上仅掺入其搜集的一部分资料,加以敷衍延伸成文,欲避开抄袭之嫌。但是,其文句的叙述模式、语气,句子的构造方式,都离不开笔者的行文风格;而且大部分文字就是笔者原文的文句。
         1、涉嫌文章第一节“汕尾渔歌概述”一、“汕尾渔歌来源”(188页顺数1824行至189页顺数15行):“疍民源远流长,是一个被逐渐汉化的独特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诗人杨万里也写了:“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需纱”等《疍户诗》。这些诗句,都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所属海丰等县疍民的生活情景。”
        指控:上述整段的文字句,除了增添几个字词外,均是我在《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一文中的原句,甚至连历史书籍引用的典句排列次序也一样。有关汕尾市的疍民历史内容,均出自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海丰县各渔港的阅历而撰写的,其中当然有在古书堆里查阅了很多资料,经过千辛万苦才从中摘录的有关疍民历史的典故,并经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考证,才写出《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一文。但《文学风貌》编写者采取增删等方式进行抄袭,我这样说有什么证据呢?如清《羊城古钞》句的省略号,我文章中在这里省略,此书编者也在这里省略,以至于出现破绽。尤其是:“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句,由于我原文在印刷厂排版过程中出现漏字的原因,此句漏掉了“平鬃”等字,而《文学风貌》编者仍然照抄无疑,同样漏掉了“平鬃”等几个字。
        举证:上述段落,均抄自叶良方《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略》第一段及第三段末(载200412月《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
         2、涉嫌文章《文学风貌》“汕尾渔歌来源”:明嘉靖《海丰县志》载:“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聚此。”《海丰县志》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注:抄自《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略》第四段末及第六段)。
       指控:请问《文学风貌》《汕尾渔歌》编者:除了笔者所引的《海丰县志》原文,你们可辩解在《海丰县志》摘录之外,那么,你们在明嘉靖《海丰县志》何处能翻到这一段经笔者考证论述的现代语言文字呢? 无论你们怎样采用隐晦的方式抄袭而企图躲避笔者的名字,还是会露出剽窃的痕迹和破绽来的!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略》:“疍民,源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是历经几千年逐渐汉化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因此疍民又称为‘水上居民’。他们以舟楫为家,仍保留古代水居越人的生活特点。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亦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所属海丰等6县疍民的生活情景。……据明《海丰县志》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港澳。”(载200412月《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
         3、涉嫌文章《文学风貌》“汕尾渔歌来源”(189616行)“明天顺年间(1456-1460年),惠州进士吴高就就把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
       指控:上述文字创意,基本上采用笔者文章“吴高和海丰八景诗”(载20037月拙著《山海乡魂》)的考证说法,有些句子加以敷衍延伸文字,企图避开抄袭的嫌疑。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渔歌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疍歌,其优美缠绵的曲调,在明代中叶就引起文人学者的注意,在其创作的诗词中进行模仿学习。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曾将海丰县城龙津溪后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 引自“吴高和海丰八景诗” 20037月拙著《山海乡魂》)
         4、涉嫌文章《文学风貌》“汕尾渔歌来源”(1891722行)“记录渔歌可考者,第一位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1927年),钟敬文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了一批没有曲调旋律的文字歌词,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
       指控:上述文字创意,均出自笔者原文内容和考证说法,虽然刻意躲开笔者原文某些顺序和词汇,采用移位、截取、缩略选摘、增添资料等,并加以更换叙述方式(红字部分)或加以敷衍延伸文字欲避开抄袭之嫌。但是,其文句的叙述模式、语气,句子的构造方式,均窃取笔者原文创意和内容。从文句的语法来看,全是笔者的记述模式。甚至有的段落就直接抄自笔者原文。
        举证。笔者原文:“渔歌词以文字记录下来,首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1924),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指出“咸水歌是疍家民族的一种心声。”(详见《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载200412月《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汕尾疍民风俗》发表于2008-11-17汕尾日报)。
          5、涉嫌文章《文学风貌》第一节“汕尾渔歌概述”四、“汕尾渔歌分类”(192页顺数1131行及193页顺数17行)《文学风貌》《汕尾渔歌》“汕尾渔歌分类”内容。全文略。
       指控:笔者在《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的考证文章中,根据自己长期在渔区工作生活的经验,对汕尾市各处渔港后船渔民所唱的渔歌类型,经过反复分析而得出的归纳,并决定将“汕尾渔歌”分为:捕鱼歌、恋情歌、婚嫁歌、斗歌、生活情趣歌。而《文学风貌》《汕尾渔歌》的编写者,除了删去无关内容的几个字,也将 “汕尾渔歌”照样分为:婚嫁歌、情歌、捕鱼歌、斗歌、生活歌。只不过将婚嫁歌移到首位,抄袭的痕迹极为明显。
       举证。详见笔者原文《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四、汕尾渔歌》全文(载200412月《汕尾市文史》第十四辑)。
         6、涉嫌文章“汕尾渔歌分类•婚嫁歌”(1921419婚嫁歌是数量多,最为凸显特色和精华的渔歌。瓯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他们推崇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要唱出50多首渔歌。其中最著名的有《麻船歌》、《心焦歌》《打扮细姑做新人》、《船杆抽起一下镖》、《明年抱子返外家》、《是阮两人唔甘嫌》等。
         指控:上述文字通过移位、选摘、黏贴、添字等方式,窃取笔者《汕尾渔歌•婚嫁歌》的背景内容。其中“瓯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他们推崇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除了“他们推崇”四字作黏贴用外,其余均是笔者原文句。所谓“要唱出50多首渔歌”,是笔者根据在汕尾、马宫、小漠、鲘门等渔区的生活经验归纳出来的数字。所谓“最著名的有《麻船歌》、《心焦歌》《打扮细姑做新人》、《船杆抽起一下镖》、《明年抱子返外家》、《是阮两人唔甘嫌》等”,也是从笔者记述渔民婚嫁过程的背景资料等有关文章中选摘的。
        举证。笔者《汕尾渔歌•恋情歌》原文:婚嫁歌。就是旧时疍家闺女出嫁前夕所唱的咏叹调,以及出嫁时男女双方在船上的对歌。具有浓郁的海上民俗文化圣火色彩,是汕尾渔歌中的精华之作。亦是汕尾渔歌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全部渔歌中,数量上占有最大的比重。后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就是渔歌表演的过程。
         7、涉嫌文章“汕尾渔歌分类•情歌”(1921924行):情歌。渔家姑娘是善于用歌表达内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访线、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如《目睇兄船着头前》:“目睇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送科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同样,疍家青年也用渔歌《咸巴浪》:“穷人要食咸巴浪,穷人唔敢娶富人。破衫唔敢钉银钮,枕头唔敢绣凤凰。……”来表达其鲜明的爱情价值观。
       指控:上述文字通过移位、选摘、省略、黏贴等方式,窃取笔者《汕尾渔歌•恋情歌》的背景内容。因此,其叙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基本上就是笔者的原文句。
       举证。笔者《汕尾渔歌•恋情歌》原文:恋情歌。表达渔家青年男女恋情或爱情的歌曲。汕尾渔家姑娘是最善于用渔歌表达内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纺线、补网、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目睇(看)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送科(给)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目睇兄船着头前》)”……同样,疍家青年也有鲜明的爱情价值观:穷人要食咸巴浪,穷人唔敢娶富人。破衫唔敢钉银钮,枕头唔敢绣凤凰……。
          8、涉嫌文章“汕尾渔歌分类•捕鱼歌”(1922528行):“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捕鱼歌。如旧社会广泛传唱的《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还有《送兄出海去捕鱼》、《一只大船去过洋》、《胶丝落海鱼落网》等…”
      指控:上述文字通过移位、选摘、省略、黏贴等方式,窃取笔者《汕尾渔歌•捕鱼歌》的背景内容。因此,其叙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如:“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捕鱼歌”,就是笔者的原文句。尤其是《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的歌词,就是笔者在某渔港采访时记录整理的。
       举证。笔者《汕尾渔歌•恋情歌》原文:“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为捕鱼歌。例如:‘头帆推起尾翘翘,中帆推起船转头。大船细船去到了,放掉俺妹心头焦’。 ……旧社会,后船渔民生产工具落后,船只陈旧破漏,一遇狂风,便即倾覆。但逼于生活,不得不冒着寒冬天气到外海捕鱼。对此,他们满怀愁绪地唱起《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
         9、涉嫌文章“汕尾渔歌分类•斗歌”(1922931行及19313行):斗歌。这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双方互斗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当渔船出海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有人发出挑战的信号:“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 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唱勿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
       指控:上述文字基本上就是笔者《汕尾渔歌•斗歌》的原文,其叙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文学风貌•汕尾渔歌》的编者,试图通过省略、选摘、黏贴等方式,来剽窃笔者付出了大量劳动的原创作品。虽然他们绞尽脑计巧取豪夺,但其剽窃的痕迹极其明显。
      举证。笔者《汕尾渔歌•斗歌》原文:斗歌,又称对歌,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斗歌双方互斗思维的敏捷、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众多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如每当渔船出海渔工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会有一位歌手发出挑战的信号:“一丛树仔矮眉眉,爱斗畲歌坐麻来。十千八百共恁斗,斗到今暝月斜西。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虽勿麻来。”(《爱斗畲歌坐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歌词到后来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
         10、涉嫌文章“汕尾渔歌分类•生活歌”( 19347行):生活歌。这种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难忘。如《十二个阿嫂》、《阿嫂扒船伸啊伸》等,有以月份和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带有故事情节的《瓯船十二月歌》、《长洲泪》等长歌及《造船歌》、《织网歌》渔业服务的歌,都反映出汕尾渔歌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民俗文化艺术。
       指控:上述文字几乎百分之百就是笔者《汕尾渔歌•生活歌》的原文句,其叙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只不过《文学风貌•汕尾渔歌》的编者,通过省略、选摘、移位、黏贴等方式,来剽窃笔者付出了大量劳动的原创作品。虽然他们绞尽脑计巧取豪夺,但其剽窃的痕迹极其明显。
       举证。笔者《汕尾渔歌•生活情趣歌》原文:“生活情趣歌。……反映生活各个层面的渔歌,短的有在摇篮旁哼唱婴儿入睡的《催眠曲》,长的有以月份、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和带有故事情节的《后船十二月歌》、《十二月吃菜歌》、《教姑歌》等长篇渔歌,尤以《长洲泪》最为闻名粤东和香港地区。……还有一类情趣渔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入耳难忘。如《十二个阿嫂》,以12个递进的反复句子,通过对12个阿嫂行状的描述,加上风趣、诙谐的曲调,闻名海陆丰。笔者小时候在后门、马宫渔港聆听此歌后,至今想起,犹缭绕在耳畔。《阿嫂扒船伸啊伸》也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歌……

       二、《文学风貌》第一编《民间文学》第三章《汕尾渔歌》第二节“汕尾渔歌选介”
        11、涉嫌文章《文学风貌》“汕尾渔歌选介”一、“婚嫁渔歌”( 194页倒数一段19行)新婚出嫁前一晚,必须 “哭嫁”。有姐妹亲朋女子等“伴哭”。……嫁娶之日,女方瓯(也作后、鮜)船先驶往一处海面停。张灯结彩的男方便《麻船歌》驶到女方船去迎娶。两船靠近时开始对歌。男方瓯船上两位女人向着女方船上唱起“船杆抽起一下镖”等欢喜歌。女方船上两妇人唱起“新娘生好兼青春”等赞美新娘的欢喜歌。接着新郎、新娘对唱,新郎唱:“ 这枝好花兄爱摘”,新娘唱“手拈金扇缀君来”,然后,两人合唱“是阮两人唔甘嫌”等婚礼仪式歌。…对歌完毕,由“好命妈”扶新娘过船。
        指控:上述文字采用移位、截取倒置、缩略选摘、添字等方式,窃取笔者原文内容。由于过于刻意想躲开抄袭的嫌疑,竟出现自相矛盾的句子。例如:将笔者原文:“迎娶日凌晨,女方船只先离开新港,驶往一处海面停泊。然后,男方船只张灯结彩,鸣放鞭炮,边行驶,边由两位妇女唱着《麻船歌》向新娘船只靠近”,改为:“嫁娶之日,女方瓯(也作后、鮜)船先驶往一处海面停。张灯结彩的男方便《麻船歌》驶到女方船去迎娶。两船靠近时开始对歌”。
       举证。笔者原文:新婚出嫁前夕,新娘竟夜哼唱悲切的“哭嫁”歌。旁边有姐妹女伴等唱“伴哭”歌(或称对叹歌)。……迎娶日凌晨,女方船只先离开新港,驶往一处海面停泊。然后,男方船只张灯结彩,鸣放鞭炮,边行驶,边由两位妇女唱着《麻船歌》向新娘船只靠近。女方船上由两位“好命妈”对歌。亲戚朋友的船只围拢在旁听渔歌凑热闹。……新郎母亲也欢快地唱起:“船杆抽起一下镖,镖对青姆个船腰。 今年恁仔科阮娶,明年抱子来铁挑(回娘家)。船杆抽起一下披,镖对青姆个船边。今年恁仔科阮娶,明年抱子来巡年。” 唱完《船杆抽起一下镖》……女方船上两位好命妈亦唱起…《新娘生好兼青春》来答对:“面布披面盆,新娘生好兼青春。爹妈食有千百岁,一家和合生男孙。面布披盆墘,新娘生好兼少年。爹妈食有千百岁,一家和合生男儿。”这时,新郎穿戴礼帽礼服,胸披大红布褶花,向着送嫁船唱道:“ 这枝好花兄爱摘,阿兄送有好银千。白丝丝,好花插到花盆边。 这枝好花兄爱摘,阿兄送物又送钱。”歌声刚歇。新娘脸飞红霞,又喜又羞涩地唱起《手拈金扇缀君来》作答:“闹彩彩,手拈金扇缀君来。手拈金扇缀君返,四目相睇笑嘻嘻。”最后,新郎新娘隔着船舷合唱《是阮两人唔甘嫌》。以示同心同力,百头偕老。歌曰:“苦瓜甜,苦瓜揾糖嗦嗦甜。 是咱穷女嫁穷子,是阮两人唔甘嫌。” 对歌完毕,东方欲晓,时辰已到。新娘便由“好命妈”念着四句,牵手跨过男家船上,举行婚礼(见《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

         三、《文学风貌》第二编“历代诗文”第二章 “历代乡贤诗词选”和第三章“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302393页)(全文见该书)。该编者虽然在文末众多“本编参考文献”之一中作了资料出处的说明,是“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中众位编者中仅仅一位能尊重他人著作权的文化人,但说明不够充分完整,仍然存在着不够尊重原创书籍的行为。故此,笔者必须申明如下3点理由,存此备案,以正视听:
          12、《文学风貌》第二编“历代诗文”第二章“历代乡贤诗词选”(302393页),其中民国时期以上的诗词资料基本上选自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按:笔者为执行主编),虽然该编者在文末“本编参考文献”有注明杨永可、叶良方《汕尾古今诗词选》。但接着又加注陈少平主编《陆丰历代诗词选注》及刘世勇《海丰历代诗词选注》等。实际上,此两书的诗词资料和注释绝大部分抄自笔者辛勤搜集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含每首诗词的题解、注释、简析)。如果该编者注明全文主要资料和背景资料选自《汕尾古今诗词选》,其余的选自《陆丰历代诗词选注》及《海丰历代诗词选注》,这样注释就比较公平合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众所周知,早在19972月,杨永可和笔者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就已经出版了。过了三年后出版的刘世勇《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及陈少平《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两书,不仅借助笔者的研究成果和创意,而且其内容绝大部分照搬《汕尾古今诗词选》的诗词资料、诗人简介、诗词注释等,如果将《汕尾古今诗词选》与《海丰历代诗词选注》及《陆丰历代诗词选注》一对照,其抄袭的痕迹就昭然若揭。笔者任执行主编首次编著《汕尾古今诗词选》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仅到各地调查采访文史老人搜集诗词资料等,付出了不少跋涉奔波的艰辛;而且在浩如烟海的古书籍中,大海捞针般地选摘有关海陆丰一二首的诗词,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有时查阅一册厚厚的古代诗人集,竟然毫无收获。并且在编著时,要对所采访的内容进行考证辨别真伪,接着要按时间次序归类排列,加以注释简介等,书中列入的洪辰孚、叶梦熊、马德龙、马旭、沈龙震、林光昶、罗公度、翁天祜、黄汉宗、林慎三、陈宝琬等诗人诗词,大都是笔者根据私人笔记、后裔口碑的独家资料中选摘,然后加以考证注释编入《汕尾古今诗词选》的,这辛苦谁人知晓呢?你们得来全不费功夫,顺手牵羊地从中抄袭。你们如果有良心的话,就应该在后记中全面充分地郑重交代出处。
        13、“历代诗文”第三章“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351391页,全文略),其中绝大多数诗词及其背景资料,也同样取自《汕尾古今诗词选》上下两册,只不过将其诗词,通过分类重新编排的方式,将原创资料和编者增添的资料一起分为“纪游诗”、 “咏史诗”、 “缅怀诗”、“友谊诗”等。但其中摘抄自《汕尾古今诗词选》(上下两册)的痕迹非常明显,笔者所拟的题目,该编者照搬;笔者改动过字词,也照样跟着改动;笔者错的,他们同样错。例如:纪游诗第一首题目:“题海丰广庆寺和光洞石壁”,与《汕尾古今诗词选》安昌期该诗的题目一样,是笔者所拟的。第二首李纲的绝句笔者选两首,该编者也同样选这两首。尤其是罗洪先“岭南令”及明汪思“海丰道中”的诗,均是笔者从浩如烟海的古书籍中摘出的。李实“碣石卫城八景”等诗是一位已逝世的陆丰文化老人提供,其题目是笔者所拟的。该书编者也同样以笔者所拟的题目照搬。又如李玘、王凤灵的“五里沙”等等,都是笔者大海捞沙般的从有关古籍中选摘的。实际上,第三章“历史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中的罗洪先、李玘、王凤灵、俞大猷、李纲、刘克庄、仪克中、张友仁、陈霭如、林逊、木景方等诗人及其诗词等,有的是笔者从孤本笔记中选录的,有的是从浩如烟海的古书籍中,大海捞针般地选摘的。当然,你可以辩驳说安昌期、李实、彭举、黄德燝、林云鹤、虞耕起等诗词来自《海丰县志》、《陆丰县志》等,或者说是抄自某某庵寺。可是,其中某些诗词的错讹,怎么跟笔者执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在印刷中错讹的文字一模一样呢?虽然《陆丰历代诗词选注》在篇末作了不够全面充分的说明,但《海丰历代诗词选注》的编者对其资料的出处不作任何说明。现《文学风貌》编者明知道此事真相,却将其与《汕尾古今诗词选》作并列处理,存在着淡化《汕尾古今诗词选》的重要作用和将此两书抄袭行为合法化的嫌疑。
       14、《文学风貌》第二编 “历代乡贤诗词选”和 “历代文化名人题咏海陆丰”两章的内容,不仅民国时期以上的诗词资料绝大多数摘选自杨永可、叶良方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而且其历史背景的相当部分资料,也出自该书附录的《汕尾市诗词史述略》一文,却没有在《历代乡贤诗词选》“本编参考文献”作出注明。
       例如:第一节《南宋至明代上叶的诗词作者和作品》:“南北宋之交,是海陆丰文化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时期。诗词,是当时文化人求取功名的工具之一。在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中,出现了方邦基、郭安仁、林直可、庄应祥等九名进士。……元至正十三年(1353)八月,海丰县城遭兵燹而倾毁,居民逃亡大半。”上述为躲开抄袭的嫌疑,竟出现多处不符合海陆丰历史事实的说法,所增添的“林直可、庄应祥”等九名进士,其中林直可并不是宋代海丰九名进士之一。
       笔者《汕尾市诗词史述略》原文是:“南北宋之交,是海陆丰文化教育事业飞跃发展的时期。诗词,是当时文化人求取功名的工具。在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中,汕尾市出现了方邦基、郭安仁等九名进士。……元至正十三年(1353)八月,海丰故城遭受兵燹而倾毁,居民逃亡大半。”
发表于 2014-3-14 21: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侵权,所指是原创受到了侵害,何谓原创,从商业版权论,不可超过原创百分之三十(图样)
文化侵权,注重是思想性,如论文,时势分析,市埸走势评估(权威性,可以引用)
一举案件,有人用「扬州炒饭」注册,后告人家,最后败诉。
其原因「扬州炒饭」及「潮州粉果」是大众文化,不可以存在版权问题。

可以告,有人将你原创作者名字去掉,换上另一人名字,这是盗版了。

我是陈显兵呀!可草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1: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音乐舞蹈武术》涉嫌剽窃的指证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4-3-14 21:37 编辑

三\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音乐舞蹈武术》涉嫌剽窃的指证
                      叶良方
        据初步翻阅核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六)《音乐、舞蹈、武术》一书,至少有5处段落涉嫌侵权,对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吴高和海丰八景诗》有关汕尾市疍民历史、汕尾渔歌的系列内容进行抄袭剽窃,而且没有经同意,擅自改写笔者原创文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即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条款;以及“第四十七条:(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等有关条款。综合核对比照资料,对其侵权行径概述如下:

        一、     “海陆丰民间音乐”第一编“海陆丰民间音乐”第一章“汕尾渔歌”,其中对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的考证,有3处段落涉嫌剽窃笔者对海丰八景起源的考证文章《吴高和海丰八景诗》《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等内容。因为其中所谓 “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港澳”这一段现代语言风格的文字,正是本人在《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源》中的考证文字,你们敢说是在明嘉靖《海丰县志》所查到的文字吗?!

       二、“海陆丰民间音乐”第一编第一章“人文载体•命名习惯”,其中除了增加或变换几个字词之外,与我文章原文段落基本一致。因为:“吉祥名”和 “求嗣名”这两处段落的文字,是笔者在《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的论述内容,其他人并没有对瓯船渔民进行过“吉祥名”和 “求嗣名”的命名论述。这是我根据自己长期在渔村工作和教书的生活体验,在潘家懿教授有关论述上所增加的“吉祥名”、“求嗣名”的命名方式,并以自己的语言风格撰写了《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一文,将疍民的命名方式增加到十类,发表在《汕尾文史》民俗专刊第十四辑中。其中“神佛名”中的陈妈喜、莫佛赐,因是笔者小学同学而被笔者写进去;“求嗣名”中的“带娣”、“来娣”,因是笔者在马宫渔校教初中时渔民女学生的名字,而被笔者写进去的。该编者所引用的正是笔者的文字和考证内容,但却没有作出任何交代。
   
       三、《音乐、舞蹈、武术》“汕尾渔歌”第六节《采录整理》,其中有关钟敬文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到新港浮水乡采风。其段落文字与笔者文字一样,基本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中有关段落。

       上举内容均是笔者根据本人青少年时期在渔区生活、教书和工作的见闻,然后,熬了不少日夜在古书堆里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反复慎重的考证,以自己的行文习惯和语言风格撰写了《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等,论证了汕尾市疍民的历史源流和民情风俗习惯等。然而,该“丛书编委”采取篡改手段,将笔者经过多年辛苦搜集编写的内容从我文章里顺手牵羊,而不费半点查证和撰写的劳动。上述指控和对照的5个问题,就是其明显的侵权行为。

附件三、(卷六)《音乐、舞蹈、武术》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六)《音乐、舞蹈、武术》
主编:林木群、张艳云、何晓雾
整理撰写:林木群、钟训成、林汉齐、严木田、彭永启、丘春颂

        一、第一编“海陆丰民间音乐” 第一章“汕尾渔歌”
         1、涉嫌文章:第一章“汕尾渔歌”第二节“历史渊源”(第7页顺数16行)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苏轼初贬广东惠州,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诗人杨万里也写了:“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需纱”等《疍户诗》。
       指控:上述文字句式、行文次序,均是笔者的语言风格,所引典故,均出自笔者熬了不少日夜,在古书堆里翻阅了无数资料,经过千辛万苦才从中摘录出的有关疍民历史的的典故,并经过考证用在《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一文中。但《音乐、舞蹈、武术》编写者采用篡改剽窃手段,将笔者经过辛苦查证的论述从我文章里顺手牵羊,而不费半点查证归纳的劳动。例如清《羊城古钞》句的省略号,我文章中在这里省略,此书编者也在这里省略,以至露出了剽窃的马脚。其中 “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句,由于我原文在印刷厂排版过程中出现漏字的原因,此句漏掉了“平鬃”等字,而《音乐、舞蹈、武术》“海陆丰民间音乐”的编者仍然照抄无疑。苏轼 “舣舟疍户龙岗窟”是全诗中一句,我摘一句,他也照样山寨一句。如此煞费苦心欲消除剽窃的痕迹,却是欲盖弥彰,昭昭若揭。
       举证。笔者原文:“疍民,源自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族,是历经几千年逐渐汉化的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清《羊城古钞》云:‘今粤人大抵皆中国种,自秦汉以来,日滋月盛……其真酂发文身越人,则今之瑶、僮、黎、岐、疍诸族也。’宋《太平环宇记》载:‘疍户,生在江海,居于舟船,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因此疍民又称为‘水上居民’。他们以舟楫为家,仍保留古代水居越人的生活特点。……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南宋诗人杨万里亦写了《疍户诗》:‘天公分付水生涯,从小教他踏浪花。煮蟹为粮那识米,缉蕉为布不需纱。’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惠州所属海丰等6县疍民的生活情景。”(见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载《汕尾文史》第十四辑)。

        2
、涉嫌文章:《音乐、舞蹈、武术》第一章“汕尾渔歌”第二节“历史渊源”(7页倒数14行)“明嘉靖《海丰县志》载:‘邑东南十里为和丰滘,二十五里为新滘,一望沃野,水道不通,疍民有东西溪之别。宋师将舟至,凿通之,闽广贩盐诸泊聚此。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港澳。”
指控:请问该编者:你们在明嘉靖《海丰县志》何处能翻到 “又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港澳”这一段现代语言风格的记载呢?
        举证:这一段文字是笔者根据长期在渔村生活工作的体验,经过综合调查和考证撰写发表在市政协文史的《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史源,文中“据明《海丰县志》载,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田尾澳、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德港、长沙港、五里沙,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港澳。”是笔者的语言风格,绝对不是什么“明《海丰县志》”的内容。

         3
、涉嫌文章:《音乐、舞蹈、武术》第一章“汕尾渔歌”第二节“历史渊源”(8页顺数1621行及9页顺数112行):明天顺年间,惠州进士吴高就把瓯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之为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
        指控:此段文字基本上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有关文字,以及笔者对海丰八景起源的考证文章《吴高和海丰八景诗》(载拙著《山海乡魂》)。
        举证。笔者原文:“明天顺年间(1456-1460),惠州进士吴高就曾将海丰县城龙津溪后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

          4
、涉嫌文章:《音乐、舞蹈、武术》第一编第一章“汕尾渔歌”第二节《人文载体•命名习惯》(16页倒数910行及17页顺数125行)“……瓯船渔民命名,体现了其族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方言区域的文化习俗特征,表达他们的某种愿望和寄托。……吉祥名。于是不少人便为孩子名上带有吉兆和喜气的名字,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祈求,多用于男性用名,如徐来顺、…、钟兴旺等。求嗣名。过去男丁是传宗接代和家庭生活来源的主要依靠,故生女孩的家庭极为盼望生男孩,若头胎生女孩,他们就会命名为“带娣”、“来娣”、“引娣”等……。
        指控:《音乐、舞蹈、武术》《人文载体•命名习惯》(16页倒数910行及17页顺数125行)全文,是在笔者原文基础上改写的。为社么这样说呢?例子神佛名中的陈妈喜、莫佛赐,因是笔者同学而写进去的。其中上述文字除了增加或变换几个字词之外,全部抄袭自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潘家懿教授原文并没有“吉祥名”和 “求嗣名”的记述内容。这是笔者在潘教授有关疍民等八类命名的创意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在渔村的生活体验,增加了吉祥名、求嗣名等两种疍民的命名方式,例子中的“带娣”“来娣”,就是笔者在马宫渔校教初中时女学生的名字。并以自己的语言风格撰写了《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一文,发表在《汕尾文史》中,同时在参考文献注明:《瓯船渔民的乳名文化》作者潘家懿。而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音乐、舞蹈、武术》的编者,却没有注明出处,侵犯了笔者著作权。
        举证。笔者原文:“命名习俗。疍民的命名,体现其族群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方言区域的文化习俗特征,表达他们某种愿望和寄托。……吉祥名。就是带有吉兆和喜气的命名,表达渔民对生活的祈求,多是男性用名,如徐来顺,钟兴旺等。求嗣名。过去男子是延续后代和家庭生活来源的主要依靠者,故生女孩的家庭极为盼望生下男孩,于是将先出生的女孩命名为“带娣”、“来娣”等乳名,希望能带来男嗣。”(详见笔者撰写的《汕尾市志•第四章民俗民风》(五)命名习俗)
         5、涉嫌文章:《音乐、舞蹈、武术》“汕尾渔歌”第六节《采录整理》(48页倒数116行):第一人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13年(1924年),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搭船渡海,到新港浮水乡采风。……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并编成《疍歌》一书于1927年出版,还写了《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
       指控:该编者不仅根据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对汕尾渔歌的历史考证内容及线索进行改写,而且露出了上述明显的抄袭痕迹,全文照抄笔者原文文句。虽然该编者根据原文的内容增添敷衍的文句,想掩盖其剽窃的痕迹,但是,上述文字就是笔者的语言风格。例如,文中“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句中的“表情真切”、“音律谐美”两个词句,就是笔者从《中国疍民文学一脔》一文中随机挑选的。怎么该编者上述文字与笔者文字一样,连我随机挑选的钟老词句也同样不多不少呢?
       举证。笔者原文:渔歌词以文字记录下来,首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1924),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后来编成《疍歌》一书出版,并写《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1: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民间风俗》涉嫌剽窃的指证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4-3-14 21:54 编辑

四、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民间风俗》涉嫌剽窃的指证
                                                                                       叶良方
       据初步查阅核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八)《民间风俗》编委,至少有20处段落大幅度地剽窃笔者有关文章的研究成果和创意,有的甚至就是笔者原段落文字,从而严重地侵犯了笔者的著作权。《人文史略》编委,不仅涉嫌大量抄袭和剽窃笔者的研究成果和文字,而且没有经过同意,仿照我原创的内容和创意擅自篡改原创文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即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条款;以及“第四十七条:(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等有关条款。综合核对比照资料,对其严重侵权的行径指控如下:

      一、《民间风俗》第一编“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章“日常生活习俗”“服饰民俗”及“饮食民俗”,共有9处文字段落,涉嫌大量剽窃笔者主编并与许宇航、罗洪强撰写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服饰”内容。并涉嫌侵犯笔者撰写的《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考证成果。以及《汕尾市志》第四章第六节《畲疍民俗》、《海丰县志》第三十四篇第一章第六节《畲疍习俗》等。

      二、《民间风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第一章“人生礼仪”“婴儿出生习俗”几乎百分之百地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全文。此外,第三节“婚礼”“疍民婚俗”及“畲族婚俗”,除了增删和更换几处字词外,全文共有7处文字段落,涉嫌抄袭笔者撰写的《汕尾市志•畲疍民俗》,以及发表在《汕尾文史》(第十四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发表于《汕尾日报》的《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文章。有的地方虽然通过嫁接、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改写手段,仍然露出了明显的剽窃痕迹。

       三、《民间风俗》《概述》篇以及第一编第一章“物质生产习俗” “盐业民俗”,其中有3处涉嫌用改写的方式剽窃笔者主编撰写的《海丰县财政志》(198912月出版)中的“清代(含明以前)盐税”、“民国盐税”篇及其附表《明清时期海丰县盐税收入分类情况表》、《民国时期海陆丰盐场历年盐产量、盐税情况表》等,以及《石桥场制盐春秋》(20009月《陆丰文史》第九辑以及《羊城晚报》等报刊)、《汕尾建港史略》等创意和研究成果,甚至有的记述段落或句子就是笔者的原文句。
        
        
四、《民间风俗》第一章“物质生产民俗”附录二:《海陆丰地区主要海洋鱼类、贝壳类学名与俗名对照表》,涉嫌抄袭自笔者1992年出版的《海丰县鱼虾贝藻学俗名对照手册》。
附件四、《民间风俗》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八)《民间风俗》
主编:黄汉忠、彭秀鸳
编写人员:黄汉忠、彭秀鸳、林祖参

       一、《民间风俗》《概述》篇引用了笔者主编或撰写的不少对海陆丰风俗历史的考证。例如第7页第一段引用了笔者《石桥场制盐春秋》等文章中对海陆丰盐业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考证;第8页第二段居住民俗方面,基本上抄袭笔者主编和许宇航、罗洪强及笔者撰写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居住”篇。但是,该编者没有注明出处。
        1、涉嫌文章《概述》。详见(第8页第二段“居住民俗”)。其中较明显的抄袭痕迹有: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为适应海陆丰沿海地区温暖而潮湿且多台风的特点,绝大多数为马背式硬山顶,两边高耸的山墙称为“陂头”,并以形状不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五星陂’。但以圆形的金星和曲形的水星居多”。  
       指控:上述除了增添一二形容词外,抄袭自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中段落。以下还有 :“常见类型主要有“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四合中庭”型、“竹筒”型。客家民居建筑主要类型有“厅屋组合”型等文句。同样照搬《汕尾市志》“民俗民风”中对海陆丰房屋的分类名称。
      举证: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居住”对海陆丰房屋的分类名称和相关论述。因原文过多,略。原文请阅《汕尾市志》“民俗民风”。

      二、《民间风俗》第一编第一章“物质生产习俗”第三节“盐业民俗”(33页—34页),该编者通过改写等手法,基本上抄袭笔者主编的《海丰县财政志》“清代(含明以前)盐税”、“民国盐税”篇及其附表,以及《石桥场制盐春秋》、《汕尾建港史略》等文章。甚至有的就是笔者原文句。例如33页末段至34页首段就是笔者在《海丰县财政志•盐税》中所撰写的文字句式。
        2、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盐业民俗” 33页倒数17行至34页顺数12行):“民国元年(1912年),海陆丰各盐场均由商人承包营销,照批额缴纳盐税;……民国19年(1939年),盐商‘泰盛堂’承办汕尾港渔盐税。当时,仅汕尾港就出现盐船云集的盛况,盐商舖号有裕泰堂、广恒堂、同德堂等30多家,程船的有泰盛隆、永裕隆、广泰兴等50多家”。
       指控:上述文句照抄笔者文字。例如 “民国19年(1939年),盐商‘泰盛堂’承办汕尾港渔盐税,照批额缴纳盐税;……盐商舖号有裕泰堂、广恒堂、同德堂等30多家,程船的有泰盛隆、永裕隆、广泰兴等50多家”, 全文句式和顺序俱是笔者的原文。只不过中间省略号一句将“全年配额1万担。泰盛堂认缴鱼盐税大洋1600元”删去,然后按原文之意改写为:“照批额缴纳盐税”。实际上,上列盐商舖号、程船号及其数量,均是笔者从所掌握的资料当中随机选择并统计的。
       举证。笔者《海丰县财政志•第三章盐税》(第60页顺数第三段)原文:“民国19年,盐商‘泰盛堂’承办汕尾港渔盐税,全年配额1万担。泰盛堂认缴鱼盐税大洋1600元。其时,汕尾港盐商云聚,程船幅集,盐商舖号有裕泰堂、广恒堂、同德堂等30多家,程船的有泰盛隆、永裕隆、广泰兴等50多家”。

         3
、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编第一章第三节“盐业民俗” “盐业生产方法”(34页倒数416页。详见该书)
      指控:第三节“盐业民俗”“盐业生产方法”煮盐和晒盐两节,均涉嫌抄袭笔者《石桥场制盐春秋》一文有关海陆丰盐业煮盐、晒盐的考证。
       举证:笔者考证原文:“石桥场,位于海丰县碣石卫(现属陆丰市)西门外,是广东省内最古老、最著名的盐场之一。其制盐史,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唐刘恂的《岭表录异》:“野煎盐,广人煮海其口无限。商人纳榷,计价极微数,内有恩州场,石桥场。”这则资料说明了勤劳智慧的石桥场灶丁(制盐工人),是我国制盐技术最早的改革者。早在唐代,他们就对古代长期直接煮海水为盐的原始方法进行改革,采用煎卤水为盐的新技术:‘但将人力收聚咸池沙,掘地为坑,坑口稀布竹木,铺蓬簟于其上,堆沙。潮来投沙,咸卤淋在坑内。伺候潮退,以火炬照之,气冲火灭,则取卤汁,用竹盘煎之,顷刻而就。’这种‘野煎盐’的制盐新技术,能够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是我国制盐史的第一次重要改革和发展。宋初,石桥场已成为全国著名盐场之一,它与省内其它十三个盐场,每年销售熟盐24000余石,已经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盐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宋《元丰九域志》在海丰条下记有“古龙、石桥二盐场”。南宋淳祐年间,品清湖沿岸的盐田已被开发,……其时富有改革精神的石桥场灶丁对制盐技术进行了第二次重要的改革,他们改煮卤成盐为晒卤成盐,谓之“晒盐”,或称“生盐”;大幅度地降低制盐成本。明嘉靖版《海丰县志·物产》云:“盐之品有煎盐(即熟盐),有晒盐。”说明至晚在明嘉靖时期,石桥场已同时采用这两种制盐技术。”(发表于20009月《陆丰文史》第九辑以及《羊城晚报》等报刊)。
         4、涉嫌文章:第一章“物质生产民俗” 附录二:《海陆丰地区主要海洋鱼类、贝壳类学名与俗名对照表》(略)(见《民间风俗》一书7475页)。
       指控:《民间风俗》附录二涉嫌抄袭笔者1992年出版的《海丰县鱼虾贝藻学俗名对照手册》(海丰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和笔者曾经主编的《海丰县水产志》因工作调动移交的《海丰县水产志初稿》以及《海丰县鱼虾贝藻学俗名对照》资料。

        三、《民间风俗》第一编“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章“日常生活习俗”“服饰民俗”,大量剽窃《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服饰”内容。
        5、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78页倒数111行和79页顺数16行):海陆丰先民的服饰以朴素为尚,……清代平民传统为上衣下裤上衣对襟短衫和右衽,男穿对袄或大筒衫,女穿大衿(左边钉布纽扣),下为宽腰大裆裤,即俗称的“关门裤”,以灯芯绳作为腰带系之。以汕尾出产的毛鸟布、大成蓝布、白海布等黑色、蓝色粗布为衣料。冬季则穿自缝的棉袄、棉褡或重缀补钉的旧衣卸寒,男人戴毡帽,婴孩戴狗皮帽,老妪戴遮额圈。上流社会阶层穿海布长袍,俗谓“长衫客”。现俗语尚有“长衫阔裤”之称。夏季穿麻衣或省城产的“点梅”、“柱花纱”或黑漆丝绸衣服。冬季则穿长袄、毛衣和绒质衣服。平民多打赤脚,也穿草鞋,…晚上洗脚上床睡觉前才穿木屐。……至民国,平民衣着变化不大,上流社会人士时尚穿中山装或西装,戴白通帽,手执“司特”(手杖),着长衫习惯也没有多大改变。因海陆丰地区地处南亚热带,日照长,雨水多,人们出行戴圆头竹笠或尖头大竹笠,渔民则戴一种圆头有下檐用于防风的竹笠,称瓯船笠。妇女多戴凉笠,用黑布围挂笠边。雨天则头戴竹笠,披用棕树鬓编串的棕蓑,或背一种用竹篾、竹叶编织,形似乌龟壳的“月遮”,也撑雨伞。
       指控:上述《民间风俗》“服饰民俗”除了按照原文的内容增删一些文字之外,大量照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服饰”文字,却有意不注明出处。严重地侵犯了由许宇航、叶良方、罗洪强等撰写,并由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的有关内容。
       举证:《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服饰”原文:“海陆丰先民的服饰以朴素实用、宽松简便为尚,只在年节和重大庆典时才有穿新衣服的习惯。清代平民传统俱穿对襟短衫和斜襟衫,其状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男穿对袄(或大筒衫),女穿大衿(左边钉布纽扣),下为宽腰大裆裤,即俗称的“关门裤”,以灯芯绳作为腰带系之。客家妇女衣领加滚饰,开襟,袖口及裤脚加花边。均以本地出产的毛乌布、大成蓝布、白海布等黑色、蓝色粗布为衣料。冬季则穿自缝的棉袄、棉褡或重缀补钉的旧衣卸寒,男人戴毡帽,婴孩戴狗皮帽,老妪戴遮额圈。上流社会阶层穿海布长袍,俗谓“长衫客”。夏季穿苧麻衣或省城名产的“点梅”、“柱花纱”或黑漆丝绸衣服。冬季则穿长袄、毛衣和绒质衣服。平民多打赤脚,也穿草鞋,晚上洗脚上床睡觉前才穿木屐。至民国,平民衣着变化不大,上流社会人士时尚穿中山装或西装,戴白通帽,手执“司特”(手杖),着长衫习惯也没有多大改变。一些知识女性改穿旗袍或蓝衣裙。至50年代,原大档裤逐渐改为浅档裤,改大裤腰为小裤腰,人称“抽头裤”(即抽紧裤带在腰间打结)。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士普遍穿上皮带系裤。因汕尾区地处南亚热带,日照长,雨水多,人们出行戴圆头竹笠或尖头大竹笠,渔民则戴一种圆头有下檐用于防风的竹笠,称瓯船笠。妇女多戴凉笠,用黑布围挂笠边。雨天则头戴竹笠,披用棕树鬓编串的棕蓑,或背一种用竹篾、竹叶编织,形似乌龟壳的“月遮”,也撑涂上桐油的油纸伞或黑布伞”。
         6、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79页顺数第二段819行):
新中国成立后,男性以穿中山装、干部服、军便服为荣,女性则以列宁装为盛,白衬衫配蓝裤是一段时间盛行不衰的时尚,但色调绝大多数是蓝色和灰色。老年人多穿唐装便服,妇女多穿对襟衫,布料多以粗棉布为主。60年代中期时兴穿黄绿色的军服、戴军帽。60年代初期仍穿木屐,到中期已穿人字拖鞋,70年代穿解放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等。80年代改革开放后,盛行穿西服、喇叭裤、牛仔服。特别是有“小香港”之称的汕尾镇,更是引领本区服装潮流。这个时候服装式样多变,色彩、质料多样。式样有加克、西装、猎装、T恤、太空服…等。……进入90年代,又盛行婚纱、唐装、旗袍。
       指控:上述除了增删一些文字之外,也同样大量照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服饰”文字,却有意不注明出处。严重地侵犯了由许宇航、叶良方、罗洪强等撰写,并由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的有关内容。
       举证:《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服饰”原文:新中国成立后,男性以穿中山装、干部服、军便服为荣,女性则以列宁装为盛,白衬衫配蓝裤是一段时间盛行不衰的时尚,但色调绝大多数是蓝色和灰色。老年人多穿唐装便服,妇女多穿对襟衫,布料多以粗棉布为主。20世纪60年代中期时兴穿黄绿色的军服、戴军帽,穿人字拖鞋代替木屐。70年代穿解放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等。改革开放之后,盛行穿西服、喇叭裤、牛仔服。特别是有“小香港”之称的汕尾镇,引领本区服装时尚。这个时候服装式样多变,色彩、质料多样。式样有加克、西装、猎装、T恤、太空服等。进入90年代,又盛行婚纱、唐装、旗袍。
       7、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79页倒数13行):清代发式,男人留长辫,姑娘梳长辫,婚后留髻,俗称“因瓠”。民国后男人剪去辫子,平民多剪平头或光头,上层社会多剪西装头,女人除剪齐头短发外其他发式变化不大。
       指控:上述文句同样照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服饰”文字,却有意不注明出处。严重地侵犯了由许宇航、叶良方、罗洪强等撰写,并由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的有关内容。
举证:《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服饰”原文:清代发式,男人留长辫,姑娘梳长辫,婚后留髻,俗称“因瓠”。民国后男人剪去辫子,平民多剪平头或光头,上层社会多剪西装头,女人除剪齐头短发外其他发式变化不大。
        8、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80页顺数第二段1622行):进入80年代,男青年喜留长发、鬓发,女子时尚烫发、披肩发,中年以上男子仍留西装发。90年代,男性剪平头、西发、中分,女性喜欢短发;后期男女趋于中性,喜欢短碎发、染发,发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饰物方面,……各式手表、金戒指、金项链、金手环已遍及万家。进入90年代,又时兴腰间别BB机、手机,既是通讯工具又为饰物,钻石戒指、铂金项链、手链等也不稀奇了,同时各种材料制成的饰物层出不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指控:上述除了增删一些文字之外,也同样大量照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服饰”文字,却有意不注明出处。严重地侵犯了由许宇航、叶良方、罗洪强等撰写,并由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的有关内容。
       举证:《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服饰”原文:进入90年代,又盛行婚纱、唐装、旗袍。在发式上,男青年喜留长发、鬓发,女子时尚烫发、披肩发,中年以上男子仍留西装发。90年代,男性剪平头、西发、中分,女性喜欢短发;后来,男女趋于中性,喜欢短碎发、染发,发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趋势。饰物方面,各式手表、金戒指、金项链、金手环、玉石手环遍及万家。90年代后时兴腰间别BB机、手机,既是通讯工具又为饰物,钻石戒指、铂金项链、手链等不稀奇了,同时各种材料制成的饰物层出不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9、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81页顺数第一段23行):“瓯船疍民的服饰与白话疍民的服饰相比而言,具有较独特而鲜明的族群色彩,尤其是船妇女的衣服及头、耳、颈、手、脚的装饰品特别丰富突出”(注:红字为抄袭者更换的字)。
       指控:全句抄袭笔者《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载《汕尾城区文史》第三辑),文章结构、顺序一模一样,仅将 “后”字,换为“瓯”字。
      举证。笔者原文:“后船疍民的服饰与白话疍民的服饰相比而言,具有较独特而鲜明的族群色彩。尤其是后船妇女的衣服及头、耳、颈、手、脚的装饰品,特别丰富突出。”
        10、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81页顺数第二段48行):“瓯船妇女重视服饰,崇尚银器,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钮扣,俗称‘毫子钮’,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则较短。”(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或更换的词和字)
      指控:上述文字除了增添或更换个别字和词进行篡改外,基本上整段抄袭笔者原文,连词汇和次序都一样,全是笔者行文风格。例如 瓯船妇女重视服饰,崇尚银器”,对照笔者原句:“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 仅将副词 “极其”更换副词“”。并增加“俗称‘毫子钮’”及篡改原句“裤子宽短”为“裤则较短”。
      举证。笔者《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原文为:“妇女极其重视服饰,崇尚银器,身体的每一个重要部位都要以银制饰品予以打扮。她们平时穿蓝黑或青黑两色连缀而成的圆襟上衣,称‘两色衣’或‘扎衣’。结银或铜制的钮扣,无领,领圈上捆着五色线。上衣阔大,长及膝部,裤子宽短。”
        11、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81页顺数第二段89行及第三段1321行):“后船男子身穿着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或穿着两色无领银钮的大襟衣。……其发髻形大而多饰物,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人称‘汕尾髻’。 ‘汕尾髻’除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有的还插着重达115公斤重的其他银制饰物,如‘莲垒’、‘扁钎’、‘扁钾’等。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钩……”(注:红字为抄袭者更换的字)。
        指控:上述文字除了更换几个字和删除小部分文字外,全文均抄袭自笔者《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文章中原句。
       举证。笔者原文:“后船男子身穿‘薯莨’(一种染网的植物块茎)汁染过的深棕色粗布做成的圆襟挂衣,或穿无领两色银钮的大襟衣,有的也戴小耳环。……妇女发髻形大而多饰物,是一种外地渔港所没有的典型发式,人称‘汕尾髻’。汕尾髻除配插一支银质的篦牌外,还插着重达115公斤重的其它银制饰物‘莲垒’、 ‘扁钎’、 ‘扁钾’等。已婚妇女耳戴长达2寸、重约1两的长耳钩……”
          12、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节“服饰民俗”(81页顺数第三段第2124行):“未婚姑娘则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结婚有否很易区别。此外,手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五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的戒指。俗称‘手截’。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犹似风铃‘铛、铛’作响”(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的词和字)。
       指控:上述句子结构、层次和遣字用词等,均是笔者语言风格。除了更换几个文字外,全文抄袭自笔者《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中的文句。
       举证。笔者原文:“未婚姑娘则在耳孔中穿戴较小的银制长耳牌,直至出嫁后才换上一块玉坠。因此结婚有否很易区别。此外,手套银镯,脚套银环,颈套银圈;左右6个手指戴着10个大小不一的戒指。全身上下,银光闪烁,走起路来,‘铛铛’作响,颇有韵致。”
          13、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编“民间物质生活习俗”第二章“日常生活习俗”第一节“饮食民俗”(86页顺数第二段68行):糕馃是汕尾饮食一大特色。妇女普遍会做数种馃点,馃料用米粉(糯米、粘米)和面粉,有咸甜两味,可分为岁时节日馃和平时馃点。岁时节日品糕点:春节馃(年糕)、发馃、松馃……有的地方正月三十日做九舌仔(又名双头尖或油漏仔),谓之炒蚂蚁脚;清明节做薄饼,蒸发包仔;……四月初八做粉条或重糕粿;端午节蒸糯棕、角棕、凉粉棕;七月半重糕(有咸、甜两种);……冬节菜包冬节蛤,……腊月廿四有的地方做菜包馃、龟仔粿白食粿等;除夕要做甜糯米丸,有的地方还要做冬节蛤。平时馃点有:鼎客仔(甜)、鼎摔馃、鼎回馃、鼎窝溜、大粒丸(…)、米丸(咸)、薯粑、铜盘推(猪肠粉)、粿卷、铜盘卷、铜钱粿(…)、饺子、面、扎头糕(碗仔馃)、扁食(云吞)、印桃馃(咸、甜)、小米(薯粉饺)、薯粉丸、菜脯丸等。常见的小吃还有:油麻糊、豆花、豆浆、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甜糯米糜(…)糯米饭、芋茸羹、白果羹、狗毛糕、草粿……甜酒糟等。
       指控:上述文字除了按原文记述内容填补相关资料,以及增添或调换个别词句外,基本上整段抄袭《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饮食”一文,其记述模式与《汕尾市志》“生活习俗•饮食”一样,甚至连词汇和次序都一样。
        举证:《汕尾市志》“民俗民风”第一节“生活习俗•饮食”原文:糕馃是汕尾饮食一大特色。妇女普遍会做数种馃点,馃料用米粉(糯米、粘米)和面粉,有咸甜两味,可分为岁时节日馃和平时小点馃。岁时节日馃:节蒸甜馃(年糕)、发馃、松馃;陆河有一种独特的艾茸馃,即是用田艾做成的粿,艾茸粿制作精细、远近闻名。正月三十日(本章各节月份日期未注明者均为农历。)做九舌仔(又名双头尖或油漏仔),谓之炒蚂蚁脚;清明节做薄饼,蒸发包仔;四月初八做粉条;端午节蒸糯棕、角棕、凉粉棕;七月半蒸重糕馃(有咸、甜两种);冬节蒸菜包馃、冬节蛤,做冬节汤圆;腊月廿四做菜包馃;除夕日做冬节蛤、汤圆。平时馃点有:鼎客仔(甜)、鼎摔馃、鼎回馃、鼎窝溜、大粒丸、尖米丸(咸)、薯粑、铜盘推(猪肠粉)、铜盘卷、饺子、面厚、扎头糕(碗仔馃)、扁食(云吞)、印桃馃(咸、甜)、小米(薯粉饺)、薯粉丸等。常见的小吃还有:油麻糊、豆花、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甜糯米粥、芋茸羹、白果羹、狗毛糕、草粿、甜酒糟……

       四、第二编《民间风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 第一章“人生礼仪”“婴儿出生习俗”几乎百分之百地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全文。此外,第三节“婚礼”“疍民婚俗”及“畲族婚俗”,除了增删和更换几处字词外,全文内容涉嫌抄袭笔者撰写《汕尾市志》《畲疍民俗》,以及发表在《汕尾文史》(第十四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发表于《汕尾日报》的《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等文章。有的地方虽然通过嫁接、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篡改手段,仍然露出了明显的剽窃痕迹。
        14、涉嫌文章 “人生礼仪”三、“婴儿出生习俗”(144页倒数1—10行及145页顺数1—3行):一是数字名,就是根据婴儿出生的农历日子取名。从初一到三十都有,是其最常用的命名方法。如苏初六、徐十一、郭五九等。二是水果名,即用水果名称作乳名,以女性居多,如郭油柑、李鸟梨、郭龙眼等。三是蔬菜名,是最常用的女性乳名,如徐同荷、苏芫荽等,因碣石福佬方言“瓜”与“鸡”同音,忌讳以瓜类命名,并忌讳以葱、蒜、飞棱(波菜)命名。四是花卉名,也是女性乳名,如徐玉兰、钟牡丹等。五是神佛名。即以对神佛的称呼用作小孩乳名,均为男性用名。如李佛、陈妈喜、莫佛赐、卢佛喜等。六是金属名,亦为男性常用名。有黄金、郭银、苏铁、徐锡等。七是鱼虾名,鱼虾贝藻是渔民最常见的海洋生物,故常作孩子的名,有苏红鱼、苏江鱼、郭巴浪、苏蛴等。八是船具名,渔民熟悉的渔船及渔具作为乳名。如徐帆、钟舵、苏橹、李网等。九是吉祥名,多用于给男性名,如徐来顺、钟兴旺等。十是求嗣名,因娣与弟谐音,故生女孩的家庭极为盼望生下男孩,将先出生的女孩命名为“带娣”、“来娣”等。
        指控:上述除增删和更换几个字和词外(红字部分),照抄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命名习俗”全文。其中吉祥名与求嗣名,是笔者根据在渔区生活和工作的了解增补的。当然,此文也受到潘家懿教授对瓯船渔民归类命名的创意而启发。但是,上述“命名习俗”全文都是笔者的文句,文中绝大部分瓯船渔民的名字,是我在渔村生活、渔校教书和水产站工作时了解的,例子中的神佛名“陈妈喜”、“莫佛赐”、“卢佛喜”等就是我小时在渔区读书时的同学,求嗣名 “带娣”、“来娣”,就是笔者在马宫渔校教初中时女学生的名字。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疍民风俗”(五)命名习俗:
   ()数字名。就是根据婴儿出生的农历日子取名。从初一到三十都有,是其最常用的命名方法。如苏初六、徐十一、郭五九等。()水果名。即用水果名称作乳名,以女性居多,如郭油柑、李鸟梨、郭龙眼等。()蔬菜名。是最常用的女性乳名,如徐同荷、苏芫荽等,因碣石福佬方言“瓜”与“鸡”同音,忌讳以瓜类命名,并忌讳以葱、蒜、飞棱(波菜)命名。()花卉名。也是女性乳名,如徐玉兰、钟牡丹等。()神佛名。即以对神佛的称呼用作小孩乳名,均为男性用名。如李佛、陈妈喜、莫佛赐、卢佛喜等。()金属名。亦为男性常用名。有黄金、郭银、苏铁、徐锡等名称。解放后又增用了“钢”字的命名。()鱼虾名。鱼虾贝藻是渔民最常见的海洋生物,故常作孩子的命名,有苏红鱼、苏江鱼、郭巴浪、苏蛴等名称。()船具名。将渔船的构成事物用为乳名。如徐帆、钟舵、苏橹、李网等。()吉祥名。就是带有吉兆和喜气的命名,表达了渔民对生活的祈求,多是男性用名,如徐来顺、钟兴旺等。()求嗣名。过去男子是延续后代和家庭生活来源的主要依靠者,故生女孩的家庭极为盼望生下男孩,于是将先出生的女孩命名为“带娣”、“来娣”等乳名,希望能带来男嗣。
       15、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二编“民间礼仪制度习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疍民婚俗”( 161页顺数1213行):“除了正常的媒妁婚娶外,旧时疍民还通过“媳妇等”、“入赘”、“童养媳”和“收继婚”(即“兄终弟及”或“叔亡侄继”)等方式进行婚配。”
       指控:上述文字剽窃自《汕尾市志》笔者撰写的第四章第六节《畲疍民俗》或200811月发表于《汕尾日报》的“汕尾疍民风俗”一文。不仅词汇、语序是笔者的语言风格,连括号内“兄终弟及”或“叔亡侄继”等词汇,是笔者写作时拟构的词汇。
        举证。笔者原文:“除了正常的媒妁婚娶外,旧时疍民还通过“媳妇等”、“入赘”、“童养媳”和“收继婚”(即“兄终弟及”或“叔亡侄继”)等方式进行婚配。”
  16、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疍民婚俗”( 161页顺数26—32行至162页1—10行):
    合婚。由女家把婚书(女子的生辰日月)托媒婆送到男家。或由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求婚。在合婚的三日内,只要男子家里没有打烂东西(如日用的碗碟之类),就成婚了。有的还要到庙里拜问过佛相公的许可,敢定婚。
   定。成婚后,男家就选择好日,送礼到女子的里去 “过定”。礼式如下:槟榔4(…),茶杯4个,芝麻、茶叶若干包。
   担茶。担茶就是男方两送礼物到女家礼式如下:茶叶、麻、白米豆、瓜碧各2包,公鸡饼、甜肉包各100个,茶杯4个,槟榔4
   进茶。进茶是男方第三次送礼物过女家。但此次礼物略简,麻、茶叶各2包。
   看日。男方把所选定日子(结婚的时期),写在红帖里和些礼物:肉包、食物(多属糕饼类)各若干包,猪脚(即猪腿)一只,槟榔4一并送到女子家里去。……
  完聘。就是男家最后的聘简单说一句就是拿钱去把所定下的东西取回到自己家里来,这一回的礼式如下:芝麻、茶叶、白米豆、瓜碧各若干包,槟榔4,茶杯4个,耳环一对,聘金若干银(订婚时所言定的身价银,普通在一百数十元左右)
       完聘时女家的回礼。这次女家除把男家送来的礼物回还多少外,还要送男家一个腰,里面贮着灯芯、草头香、日月、槟榔子、钗、酒饼、棉花等物。

       指控;上述文字同样通过大肆篡改的手段剽窃笔者原文。不仅疍民婚礼订婚的全过程,是笔者根据在渔区生活和教书、水产部门工作时的经历而撰写的内容,而且文字的构造模式、语序(即所述订婚各种礼物名称的排列顺序,与笔者原文分文不差)等,均是笔者的行文风格。该编者既要剽窃笔者文章,却又要千方百计地想加以掩盖,因此遭致歪曲原文内容。例如,他们根据笔者记述的内容,通过增删、移位、更换同种意思的词汇,将原文“八字”,更换为“
日月”;将原文“女家”改为“女子家里”,将括号内的文字移出括号外或反之。其中有的弄巧成拙,例如将“腰袋”,歪曲为“腰肚”而出现歧义。将“五色线”,歪曲为:“日月钱”,请该编者拿出“日月钱”来?并将笔者原句:“并送甜肉包、糕饼各若干包”,歪曲为“和些礼物:肉包、食物(多属糕饼类)各若干包”。请问该编者:难道“肉包”就不算“食物”?可以跟“食物”并列吗?尤其严重的是,该编者为了进一步掩盖其剽窃痕迹,竟然增写如下粗鄙无礼的字句:“完聘。就是男家最后的聘简单说一句就是拿钱去把所定下的东西取回到自己家里来”,难为编者竟然在一册官编的书中,说出如此粗陋不堪的话来。

       举证。《汕尾市志》笔者撰写的《畲疍民俗》以及《汕尾日报》“汕尾疍民风俗”等文章原文:
  ()合婚。由男方托媒人往女家物色对象,或由女家把婚书(女子的生辰八字)托媒婆送到男家。在合婚的三日内,只要男家没有打破碗碟等日常用品,就可以成婚。有的还要到神庙拜佛求签书许可,才敢定婚。
  ()定婚,男家择定好日,送聘礼到女家,谓之“过定”。礼式有大洋4个,槟榔4个,茶杯4个,芝麻4包,茶叶若干包。并议定聘金(身价银)
  ()聘婚(担茶)。就是过定后,男方先送部分聘金给女家。同时送茶叶、芝麻、白米豆、瓜碧各2包,公鸡饼、甜肉包各100个,茶杯4个,槟榔4个。
  ()进茶。男方第三次送礼到女家。但此次礼物仅送芝麻、茶叶各2包。
  ()看日。男方择定结婚的日子写在红帖里面送到女家。并送甜肉包、糕饼各若干包,猪脚一只,槟榔4个。
  ()完聘。就是交清余下的聘金,谓之“完聘”。聘礼有芝麻、茶叶、白米豆、瓜碧各若干包,槟榔4个,茶杯4个,金耳环一对,聘金若干银(民国初,一般在一百数十元大洋券左右) ……
  女家每次回礼,均以男方送来的礼物若干回还男家。完聘时的回礼,则除将男家送来的礼物回还若干外,还要送一个用布制成的腰袋,里面贮放着灯芯、草头香、日月线、槟榔子、钗、酒饼、棉花等物……。
 
        17、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疍民婚俗”( 163页2—7行):“新婚出嫁的前晚,娘家必须 “哭嫁”。新娘及其母亲、嫂子等一边哭一边唱着《心焦歌》、《叮咛歌》、《打扮细姑做新人》等渔歌,抒发离别之情。出嫁时,新娘“开面”“上头”梳发髻,插银花4支。头盖黑色方形头帕,穿蓝黑衣2件,乌(黑)裤乌八幅裙,……脚穿尖头包脚鞋,携带红袋1个,……新郎穿礼服、戴礼帽,胸戴红布带结成的大红花。男女双方灯笼各一对,各写姓氏。”
     指控:前半段:“娘家必须 “哭嫁”。新娘及其母亲、嫂子等一边哭一边唱着《心焦歌》、《叮咛歌》、《打扮细姑做新人》等渔歌,抒发离别之情。”上述背景资料摘录笔者《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所记的哭嫁内容及渔歌名,通过改写的手段,与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畲疍民俗》其中相关的文句嫁接在一起,后半段在笔者的原文句中增添一些词汇或句子,企图掩盖其剽窃的痕迹。但整个段落的基本文字构造,次序,记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
       举证:笔者原文1:新婚出嫁前夕,新娘竟夜哼唱悲切的“哭嫁”歌。旁边有姐妹女伴等唱“伴哭”歌(或称对叹歌)。出嫁时,新娘梳发髻,插银花4支,穿蓝黑衣2件及乌裤黑七幅裙,脚穿尖头包脚鞋,携带红袋1个,新郎穿礼服、戴礼帽,胸戴红布带结成的大红花。男女双方灯笼各一对,各写姓氏。笔者原文2:详见汕尾市政协文史第十四辑民俗文化专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婚嫁歌”。因原文过长,这里略。
       18、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疍民婚俗”( 163页7—16行):
迎娶之日,女方的彩船先离开新港,先停泊在某处海面,男方的彩船随后到来,他们边唱着《麻船歌》边靠近女方彩船。亲戚朋友的渔船也陆续前来凑热闹。这时两船开始对歌。首先,男方船上两位渔妇唱《船杆抽起一下镖》、《媳妇娶来心头松》等渔歌;女方船上两位渔妇对唱《新娘生好兼青春》等渔歌。然后,新郎唱“这枝好花兄爱摘”,新娘对唱“手拈金扇缀君来”,最后,新郎新娘合唱《是阮两人唔甘嫌》。之后,两船燃放鞭炮。靠近时,“好命妈”一边高举着米筛,一边口中做“四句”。 ……女方姐、弟()各两人随新娘到男家船中,称为“送嫁”。
        指控:上述背景资料同样通过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手段,并将这样通过篡改而剽窃的段落,与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畲疍民俗》其中相关的段落嫁接在一起,后半段在笔者的原文句中增添一些词汇或句子,企图掩盖其剽窃的痕迹。但整个段落的基本文字构造,次序,记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只要将剽窃者文章与笔者原文一对照,就可一目了然。
       举证。笔者原文1:迎娶之日凌晨,女方船只先离开新港,驶往一处海面停泊。然后,男方船只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一边行驶,一边由两位妇女唱着《麻船歌》向新娘船只靠近。歌曰:气苍苍,亲家大舅船成鬃。亲家大舅撑好澜,给宛(我们)麻船娶新人(疍民麻船歌之一)。接着,女方船上由两位“好命妈”对歌。亲戚朋友的船只围拢在旁听渔歌凑热闹。当双方船只靠近时,“好命妈”一边高举着米筛,一边口中念着吉祥的词语(俗谓“做四句”)。笔者原文2:详见汕尾市政协文史第十四辑民俗文化专辑《汕尾市疍民风俗文化史考》“汕尾渔歌”“婚嫁歌”因原文过长,这里略。
       19、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疍民婚俗”( 163页19—21行):白话渔民的婚姻不像后船那样复杂。过去,拖船和索罟船有“脱壳”习俗。即结婚前一日,新郎、新娘各请喃呒佬 (和尚)后换上新衣服,称为“脱壳”。
      指控:上述句子记述结构,与笔者原文一模一样。仅将请师公(道士)念经更换为:喃呒佬 (和尚)佛。
笔者原文:白话疍民的婚姻不像后船那样复杂,拖船和索罟船有“脱壳”习俗。即结婚前一天,新郎、新娘各自请师公(道士)念经后换上新衣服,称为“脱壳”。
        20、涉嫌文章《民间风俗》第一章“人生礼仪”“畲族婚俗”( 167页9—24行):旧时,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的。但同姓不婚,一般在蓝雷黎之间通婚,也有跟汉人通婚的。此外,还有招赘及寡妇招郎等婚姻形式。传统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订婚、报日(送庚帖)、送酒、迎娶等阶段订婚。畲族青年一到结婚年龄(男20岁左右,女16~18岁),就由父母包办做主,请媒人说亲:先由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求亲,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间会面,若不中意,则不露脸。经双方家庭同意,由媒人往返男女双方家庭议定“嫁银”(身价银,即聘金),俗称“订婚”。聘金按新娘年龄大小而定;……聘金一般为18对银元;超过18岁的,则相对减少。然后,将女方八字的庚帖送到男方,由男方请先生合八字。从那一天算起,三天内如果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认定为八字相合,可成婚;否则,不能成婚。
        报日。由男方父母请先生择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两个月内,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时日。送酒。即婚前几日,男方要送给女方米酒几斤至30斤不等,猪肉20—30斤不等、糯米、粘米、米等若干,谓之送酒。女家要设宴请邻居及亲戚,宾客要送礼物给新娘做嫁妆。婚日,男方请亲戚和媒人到女方迎娶,新娘由其亲戚和女友做伴各擎雨伞步行至新郎家。然后,新郎新娘穿长衫、披红布到祠堂拜祖宗成亲。并按族谱辈序取郎名,表示已结婚成人。是日杀猪宰羊,设酒宴招待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当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陪新娘返外家,吃了午餐即回。

        指控:上述通过增删、移位、置换、缩略、选摘等篡改手段,将笔者主编的《汕尾市志》《畲疍民俗》中的畲族婚娶习俗,挖空心思地进行剽窃。文中根据《畲疍民俗》内容和词汇意思,运用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置换,并增添一些词汇或句子,企图掩盖其剽窃的痕迹。但整个段落的基本文字构造,次序,记述模式,都是笔者的行文风格。只要将剽窃的段落与笔者原文一一对照,就可一目了然。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市志》《畲疍民俗》;旧时,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的。其过程一般要经过订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先由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求亲,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间会面,若不中意,则不露脸。然后,再由媒人往返男女双方家庭议定聘金(身价银),经双方父母同意,谓之订婚。聘金按新娘年龄大小而定;新娘在1618岁的,聘金一般为18对银元;超过18岁的,则相对减少。从女方送庚帖到男方那一天算起,3天内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定婚。由男方父母请先生择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个月前,就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时日。迎娶前几日,男方要送给女方米酒30斤,以及猪肉、糯米、粘米、红米等若干,谓之送酒。女家要设宴请邻居及亲戚,赴宴者要送若干礼物给新娘做妆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1:5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旅游》涉嫌剽窃的指证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4-3-14 22:06 编辑

五、 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旅游》涉嫌剽窃的指证
                                                                       叶良方
       据初步查阅核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十)《旅游》,从 “概述”“悠久的历史渊源”开始,到第一编“历史景观”第三章的“古寨民居”、第四章的“名寺古刹”和第三编“丛林胜景” 第二章的《名峰峻岭》、第四章的《瀑布温泉》,以及第五编“名人故居”第一章的“古代名人”、第四章的“名寺古刹”等。不仅剽窃笔者有关旅游历史的研究成果和创意,有的甚至整段抄袭了笔者原文。而且没有经过笔者的同意,擅自篡改笔者原创文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章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中的 “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条款;以及“第四十七条:(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等有关条款。据初步对照查明:《旅游》卷共有16处文字段落涉嫌严重篡改剽窃,侵犯了笔者的著作权。

       一、《旅游》第一编第三章“古寨民居”“鹅埠畲族村寨”,其中有4处段落涉嫌剽窃笔者发表在《汕尾日报》以及载于《山海乡魂》的“汕尾市畲疍风俗摭谈”和 “畲山见闻”,以及所编写的《汕尾市志》“汕尾风情”、《海丰县志》“畲疍习俗”等文章。
        二、《旅游》第一编“历史景观”第四章“名寺古刹”名寺,涉嫌四处剽窃自笔者撰写的《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2001年6月海丰县莲花山镇人民政府主办),以及《鸡鸣莲花是何年》(载2003年7月出版的拙著《山海乡魂》)、《莲花山风景区的寺庙景观•鸡鸣寺》(载2001年2月《海丰文史》第十九辑)、《莲花山旅游区•鸡鸣寺》(载2003年11月《汕尾文史》第十三辑)等有关莲花山名寺的文章。
        三、《旅游》第三编“丛林胜景”第二章《名峰峻岭》共有3处篇章涉嫌抄袭笔者《莲花山旅游•概述》、“历史文化名城海丰”等考证资料和文字内容(原文载莲花山镇出版的小册子和市政协《汕尾文史》。
       四、《旅游》第五编“名人故居”第一章第三节《洪辰孚故居》,共有3处段落涉嫌抄袭笔者《洪晨孚楹联浅谈》和《粤东奇才洪辰孚》等原创文章(载《汕尾日报》、《汕头特区晚报》、《南国楹联》及《山海乡魂》)。

附件五、(卷十)《旅游》涉嫌侵权的比照核对资料:
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卷十)《旅游》
主编:余远鉴、彭志会
编写人员:余远鉴、彭志会、陈宝荣、余作明、方文
       1、涉嫌文章《旅游》“概述”“悠久的历史渊源”,不仅抄袭了笔者在《缚娄古国地探踪》、《海丰县财政志•大事记》、《古墟沧桑》等文章的考证内容,而且时不时露出了笔者的文句。例如《旅游》第4页顺数45行:“据宋《元丰九域志》记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
      指控:请问《旅游》“概述”撰写者:你们从《元丰九域志》那一页能查到有上述文字?这是笔者根据《元丰九域志》有关惠州主客户数,平均分摊到海丰县的主客户数,全是笔者论证的现代语言格式。你们讳言出自笔者文章,却又好意思引用笔者的考证论述?
       举证。笔者原文《汕尾市疍民沧桑录》:“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海丰县有纳税主户1878户,客户7186户。所谓主户就是当地的越族居民;所谓客户,就是从中原移居的汉民。从而说明了北宋时期,海陆丰的中原移民人数已经超出当地越民人数的数倍。”
       2涉嫌文章《旅游》第一编“历史景观”第三章“古寨民居” “鹅埠畲族村寨”(第40页顺数第三段:“至解放初期全村人口仅存蓝姓27人,经人民政府动员下山,在现址建了红罗村。生产生活状况大为改观。村中有学校、商店打铁铺、磨米等作坊,过着以农耕为主,狩猎、烧炭、采药为辅的生活。”
      指控:上述除了按原意增添一二词句,整个段落记述及其次序均是笔者原文“畲疍习俗•畲族”的文句。
      举证。笔者原文:“至解放初期全村人口仅存蓝姓27人。经海丰县政府动员下山,在罗裙山下建了红罗村。村中有学校、商店、打铁铺、磨米房等作坊,过着以农耕为主,狩猎、烧炭、采药为辅的生活。”
       3涉嫌文章《旅游》第三章“古寨民居”一、鹅埠畲族村寨(第40页倒数1行至41页顺数16行: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畲族的生活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居住和服饰等同汉人无异,但仍保留祭祖、婚娶等民族风俗文化习每年祭祖仍须聚集全村族民由长者带领上山到旧畲村的祠堂(公厅)中祭祀。比较隆重的节日有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节、春节。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族长率众将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身亡的太公灵,然后挪动三牲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每次祭祖,都由长者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留传。
       指控:上述通过移位、增删或更换一些词句进行篡改,企图消除抄袭痕迹,但整个段落的文字记述及其顺序,均是笔者的行文风格(见《汕尾市志》“畲疍习俗•畲族”和《山海乡魂》“畲山见闻”等文章)。
       举证。笔者原文:“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畲族的生活习俗发生很大的变化,居住和服饰等同汉人无异,但仍保留其图腾祭祖、婚娶、狩猎、丧葬、年节等文化习俗。……每届春节、清明、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节等,全村都必须由族长带领上山到祖祠祭拜。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三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族长率众将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身亡的太公元灵,然后再挪动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祭毕,族长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留传。”
       4、涉嫌文章《旅游》第三章“古寨民居”“古寨”一、鹅埠畲族村寨(41页顺数1821行:村中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初八的“鸡公王生”。 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宰猪杀鸭,用以祭祀“鸡公王”。祭场设在村前的广场上,由师公(一般由族长担任)领着四名衣冠鲜明的畲家女子,摇着银铃率全村人口进场向着祭品当天跪拜,师公口中念着祝祷词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祭毕,一起跳起“鸡公舞”,有时通宵达旦,狂欢不已。
       指控:虽然“鹅埠畲族村寨”编者通过增删或更换一些词句,企图消除抄袭痕迹。但只要与笔者原文 “畲山见闻”中内容对照,就会露出了其剽窃的痕迹,上述整个段落的文字,均是笔者的行文格式。
举证。笔者《山海乡魂》“畲山见闻”:“这些节日中,尤以正月初八的“鸡公王”最为隆重。这天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红挂彩,宰猪羊,杀鸡鹅,酿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内或村前的广场上,祭祀‘狗头王’。 ……师公领着四名衣冠鲜明的畲家妇女,摇着银铃率全村人口进场向着祭品当天跪拜,师公口中念着祝祷词,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然后一齐跳起‘鸡公舞’。有时通宵达旦,狂欢度夜”。
       5、涉嫌文章《旅游》第三章“古寨民居”“古寨”一、鹅埠畲族村寨(42页顺数13行):“进入红罗故村,仅有一条逐级而上的山路。其山口是咽喉之地,一边是幽篁丛集、荆棘密布的深谷:一边是古榕参天、巨岩匝地的山冈。”
        指控:上述文字全文抄袭自《山海乡魂》“畲山见闻”中的文句。
举证。笔者“畲山见闻”原文: “进入红罗村,仅有一条山路出入,其山口是咽喉之地,一边是幽篁丛集、荆棘密布的山沟:一边是古榕参天、巨岩耸峙的小山冈。”
       一、第一编“历史景观”第四章“名寺古刹”名寺
         6、涉嫌文章:《旅游•鸡鸣寺》(62页顺数16行)“鸡鸣寺,俗称半岭庵。距海丰县城14公里,位于莲花与银瓶两山环抱的鸡心山上。该寺原址在今址对面五里之莲花山下,相传明崇祯六年(1633年),由印真和尚创建。……后因破晓时分常闻鸡心山有公鸡啼鸣之灵瑞,而迁于今址”(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的词和字)
       指控:上述文字和考证内容依据笔者《鸡鸣莲花是何年》(载拙著《山海乡魂》)、《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以及在《汕尾日报》(“旅游天地”2004年10月12日)发表的《莲花山鸡鸣寺》等文章抄袭,而不指明出处。
       举证。笔者原文《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鸡鸣寺,俗称半岭庵。距海丰县城14公里,在莲花与银瓶两山环抱的鸡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缙绅商户募款所创建,原址在寺对面5里之莲花山下,因破晓时慈任常闻鸡心山有公鸡啼鸣,认为灵瑞而迁于今址”。
       7、涉嫌文章:《旅游•鸡鸣寺》(63页顺数27行)“但见寺后群峰叠起,翠秀异常。……沿山门拾级而上,径旁杉松交翠,郁郁葱葱……。周围的‘如来盘石’、 ‘猕猴奇石’、 ‘犀牛望月’、 ‘玉龙喷须’、 ‘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观令人眼界大开,开山祖师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弥勒佛像、东洋古银币等文物古迹。还有500多年的长叶竹柏、古仙茶树、土沉香、巴戟天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的词和字)。
       指控:全文基本涉嫌剽窃笔者撰写的《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及在《汕尾日报》(2004年10月12日)发表的《莲花山鸡鸣寺》文章,而不指明出处。
       举证。笔者原文:《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寺后群峰叠起,翠秀异常。沿山门踏阶而上,径旁松杉交翠,郁郁葱葱,凉风习习。周围有‘如来盘石’、‘猕猴奇石’、‘犀牛望月’、‘玉龙喷须’、‘三井回音’等自然景观;并有开山祖师印真和尚墓塔、明末天然奇石弥勒佛像、东洋古银币等文物古迹;还有生长于山上500多年的长叶竹柏和6.5米仙茶古树、土沉香、巴戟天等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
         8、涉嫌文章:《旅游•鸡鸣寺》(63页顺数1012行):清光绪年间,梅州籍著名诗人、书法家江逢辰与该寺方丈唯心法师相善,在寺中品尝仙茶“龙头凤尾”之后,赞不绝口,题诗曰:“寄语山僧好持券,每年须寄数斤尝。”莲花山茶遂与鸡鸣寺闻名遐迩。。(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的词和字)
        指控:全文基本涉嫌剽窃笔者撰写的《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等文章。为掩盖抄袭痕迹,并可笑地将江逢辰说成梅州籍著名诗人。
        举证。笔者原文:《莲花山旅游•鸡鸣寺简介》:清光绪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江逢辰与该寺方丈唯心法师相善,在寺中品尝仙茶“龙头凤尾”之后,赞不绝口;题诗曰:“寄语山僧好持券,每年须寄数斤尝。”莲花山茶遂遐迩闻名。

        二、第一编“历史景观”第四章“名寺古刹 名寺”
          9、涉嫌文章:《旅游•六、金竹古寺》(65页顺数69行):金竹古寺山环水抱,林木茂盛,环境幽美。寺北有名胜“石庵峡谷”、“第一泉”、“银瓶瀑布”,东有“鲤鱼潭”:西有“七星潭”,南有“洗心潭”等自然景观。并有高僧普同塔、禅师塔、清光绪年间严禁山火护林碑刻等古迹,是一处集宗教、旅游、度假的风景名胜景区。
       指控:上述文字剽窃自笔者撰写的《莲花山旅游•金竹古寺简介》等文章,其文字构思和次序与笔者文句一样。
       举证。笔者原文:金竹寺山环水抱,林木茂盛,环境幽美。北有名胜“石庵峡谷”、“第一泉”、“银瓶瀑布”;东有“鲤鱼潭”:西有“七星潭”;南有“洗心潭”等自然景观。并有开山祖师源敏睿哲普同塔、清末住持浚贤慧禅师塔、清光绪严禁山火护林碑刻等古迹,是一个集宗教、旅游、消暑的风景名区。
           10、涉嫌文章:《旅游》第一编第四章第二节名庵四、《得道庵》(74页倒数13行及75页顺数12行):“得道庵。…山势高耸,怪石嵯峨,从山门可领略龟龄岛浪阵空、岩壁溅珠的壮观,同时可霞光初、帆影穿梭的恬静风光…”(注:红字为抄袭者增添或置换的字)。
        指控:《旅游 •得道庵》开头一段文字和顺序,除了通过倒置移位和增添、变换几个字眼外,全为笔者的语言构造风格。均抄袭自笔者《得道庵记游》(载《山海乡魂》20037月出版)。
举证。笔者原文《得道庵记游》:“汕尾市捷胜古城最美的去处是得道庵。这里居高临下可以领略龟龄岛浪阵横空、岩壁溅珠的壮观景象,也可以领略霞光初照、帆影出港的恬静风光;……得道庵位于西山山腰,背山面海,环境优美。……山势高耸,怪石嵯峨…”

         三、《旅游》第三编“丛林胜景”第二章《名峰峻岭》
           11、涉嫌文章:第一节《莲峰叠翠》(157页至158页。文字略)。
        指控:《旅游》第三编《莲峰叠翠》一章的内容和文字结构涉嫌抄袭笔者《莲花山旅游•概述》、《莲花山旅游区•历史文化名城海丰》等文章的考证资料和文字结构。其中157页倒数13行至158页顺数12行、58行的文字,就是抄袭自笔者原文句式。
        举证。详见笔者原文《莲花山旅游•概述》(2001年6月)、《莲花山旅游区•历史文化名城海丰》(载《汕尾文史》第十三辑“旅游文化专辑”2003年11月)。

        四、《旅游》第三编“丛林胜景”第四章《瀑布温泉》
         12、涉嫌文章:第二节《乡村温泉》(179页):乡村温泉(原莲花山冠峰温泉),旧称埔仔热水。位于海丰县莲花山埔仔峒月亮湾生态农庄内,与大道庵相邻,附近银溪风光旖旎,景色幽美,是一个悠闲旅游和健身理疗的好去处。 乡村温泉水质清澈,烟气氤氲,散发着轻微的硫璜味,浴后使人身轻体爽,神清脑健。该温泉出于第四纪冲积层复盖之低洼处,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钠型,偏碱性。经水质化验,含钠、钙、碳酸、氢盐、硫化氢等30多种对人体非常有利的矿物成份,水温40摄氏度以上,每秒流量0.0635升。泉水对治疗皮肤、胃、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有特别的疗效。其温度及压力对动脉硬化、脑中风、神经麻痹等具疗效。乡村温泉1998年开发以来,……埔仔峒群山环抱,溪涧纵横,谷地开阔,是海丰先民最早聚居的古峒之一。附近的革命史迹有红四师师部旧址、红军洞、红军墓等。古文化遗址有域寨、永玻、矿坑、冶炼遗址等,峒内出产紫水晶、蔷薇石英等名贵矿石,并有银瓶奇石、龙口百、大小东门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神秘悠久的入文史迹。温泉区现已建成一座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花园式温泉胜地
        指控:上述全文抄袭笔者发表在《莲花山旅游•埔仔峒冠峰温泉简介》(2001年6月)和《汕尾文史•召贡温泉》(载第十三辑2003年11月)等原创文章,仅颠倒某些层次、个别句子和删去小部分段落及增添个别文字。尤其恶劣的是:抄袭者竟然将原文:“古文化遗址有城寨、水陂、矿坑、冶炼遗址”,抄错为“古文化遗址有寨、永玻、矿坑、冶炼遗址等”。接着又将笔者原文“并有银瓶奇石、龙口石、大小东门峡谷等自然景观”,抄错为“并有银瓶奇石、龙口、大小东门峡谷等”,请问《旅游》《瀑布温泉》编者:“寨”、“永玻”是什么意思呢?“龙口百”又是什么意思呢?《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编辑部号称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以及拥有所谓文史专家,怎么连这种令人不知所谓的字眼,都审校不出呢?
         举证。笔者原文《埔仔峒冠峰温泉简介》:冠峰温泉,旧称埔仔热水。在莲花山镇埔仔峒黄土岭,与佛教景观大道庵相邻,近年来被开发为温泉之乡。附近银溪风光旖旎,景色幽美,是游泳、消闲、理疗的好去处。 埔仔峒群山环抱,溪涧纵横,谷地开阔,是海丰先民最早聚居的古峒,也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红四师师部旧址、红军洞、红军墓等革命史迹。古文化遗址有城寨、水陂、矿坑、冶炼遗址。峒内出产紫水晶、蔷薇石英等名贵矿石,并有银瓶奇石、龙口石、大小东门峡谷等自然景观和神秘悠久的人文史迹。冠峰温泉宾馆就在埔仔峒内山青水秀、环境幽静的地方,路道畅通,设备舒适,集吃宿、温泉浴、娱乐于一体, 独具经营特色。 内有套房兼室内温泉浴池10多间,将天然温泉水直接引入供游客享用,室内有电视、空调、卫生间等绿色草坪。此外还有套房餐厅供应野味佳肴,是一座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花园式温泉宾馆。该温泉出露于第四纪冲积层复盖的低洼处,水质类型为重碳酸——硫酸钠型,偏碱性。水温40摄氏度以上,每秒流量0.0635升,水质清澈,烟气氤氲,散发着轻微的硫璜味,浴后轻身爽体,神清脑健。经水质化验,内含钠、钙、碳酸、氢盐、硫化氢等30多种对人体非常有利的矿物 成份, 是一处质量上乘的温泉。泉水对治疗皮肤、胃、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有特别的自然疗效。其温度及压力对动脉硬化、脑中风盾遭症、神经麻痹等症更具疗效。
       13、涉嫌文章:《旅游》第三编《瀑布温泉》第三节《莲花召贡温泉》(180页)。莲花召贡温泉,位于莲花山主峰东侧白扇地山下,与云莲寺、鸡鸣寺、莲花山度假村毗邻, 景区内建有生态农业观赏园, 位居莲花山森林公目的中心地带。
        温泉热气蒸腾,水质清澈,一般水温40 C多,主出水口出水量600吨,含有钠、钾、钙、硅酸盐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成份,有微量硫磺气味,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病、坐骨神经疼等症颇有疗效,同时沐浴后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具有养生美容之理疗功
要进入召贡温泉,先走走弯垄路。因为温泉就在景色旖旎的弯垄路边。弯垄路,古称沙田岭路,约10公里长,是古代通往惠州府的驿道之一。沿途“婉蜒窈折,云树苍茫,飞泉激石,喷雪雷鸣。”每届春夏之交,杂树生花,莺飞草长,自然风光十分吸引人。清末著名诗人丁日昌路经此地,留下诗篇云:“舆夫贾余勇,肩我上云端。僻径松阴密,危峰日气寒。道旁见糜鹿,眼底出林峦。便欲呼阊阖,因风乘紫鸾。”……目前,莲花召贡弯垄温泉疗养区的面积暂为300亩,全程都铺上水泥路,已成为一处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胜地。
        指控:全文涉嫌抄袭笔者发表在《汕尾文史•召贡温泉》(第十三辑2003年11月)和《莲花山旅游•召贡温泉简介》(2001年6月)等有关文章,仅颠倒某些层次、个别句子和删去小部分段落及增添个别文字。
       举证。笔者原文《召贡温泉简介》:召贡弯垄温泉,在莲花山主峰东侧白扇地山下,距莲花山镇5公里,与鸡鸣寺、外商活动中心、云莲寺相邻,景区内建有生态农业观赏园,位居莲花山森林公园的中心地带。 弯垄路,古称沙田岭路,约10公里长,是古代通往惠州府的驿道之一。沿途“婉蜒窈折,云树苍茫,飞泉激石,喷雪雷鸣。”每届春夏之交,杂树生花,莺飞草长,自然风光十分吸引人。清末著名诗人丁日昌路经此地,留下诗篇云:“舆夫贾余勇,肩我上云端。僻径松阴密, 危峰日气寒。 道旁见糜鹿,眼底出林峦。便欲呼阊阖,因风乘紫鸾。”
          温泉就在景色旖旎的弯垄路边,一般水温42C,井日出水量300d,每小时抽14m3;有的水温达到60C- 70C,井日出水量600d,每小时抽28m。水质清澈,热气蒸腾,含有钠、钾、钙、硅酸盐、氧气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成份,有微量硫磺气味,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炎、风湿病、坐骨神经疼等症颇有疗效,同时具有养生强体美容之理疗功能。沐浴后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起到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乃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的胜地。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目前召贡弯垄温泉疗养区的面积暂为300亩。

        五、《旅游》第五编“名人故居”第一章“古代名人”第三节《洪辰孚故居》
          14、涉嫌文章:第三节《洪辰孚故居》(201页)洪晨孚(约1674~1745年),字愚三、号存斋。海丰县杨安都赤石墟新城围仔埔村人。……海丰至今犹传诵着他那脍炙人口的楹联作品……
        指控:此文抄袭和剽窃自笔者经考证而写成的《洪晨孚楹联浅谈》和《粤东奇才洪辰孚》(载《山海乡魂》)等原创文章。一句话就可戳穿其剽窃行为,请问抄袭者:“字愚三”,出自哪本笔记或那本书籍?
        举证。笔者原文:洪晨孚(约1674~1745年),字愚三、号存斋。海丰县杨安都赤石墟元新寨(现赤石镇新城村)人。……至今故里犹传诵着他那脍炙人口的楹联作品……(见拙著《山海乡魂》“粤东奇才洪辰孚”和《洪晨孚楹联浅谈》)
          15、涉嫌文章:第三节《洪辰孚故居》(202页顺数510行)洪晨孚少年时就读于海丰学宫,寄住在风光绮丽的东郊赤山寺(今为五龙寺)。寺外古榕葱茏、竹影婆娑、龙津鱼游、鸟禽飞翔。洪晨孚在这幽静的环境下读书,灵动挥就“日余花气熏禅榻;风引钟声渡石桥”的联句。该联语辞凝炼,意境幽远。后来被镌刻在寺门两侧保留至今。
        指控:上述文字除了增添“龙津鱼游”四字外,全文一字不漏地抄袭自笔者《洪晨孚楹联浅谈》。而且全是笔者的行文风格。
        举证。笔者原文:洪晨孚少年时就读于海丰学宫,寄住在风光绮丽的东郊赤山寺(现五龙寺)。赤山寺是海丰县名胜之一,寺外古榕葱茏,竹影婆娑,彩禽飞翔。洪晨孚在这幽静的环境下读书,触动灵感挥就一联,至今犹悬挂在寺门:日余花气熏禅榻;风引钟声渡石桥。……全联语辞凝炼,属对工稳,意境深远。
        16、涉嫌文章:第三节《洪辰孚故居》(202页顺数1115行)
此联寄寓作者对神灵的尊崇以及对饱经风浪的渔民的祈祷。……龙山准提阁联也有洪辰孚一副楹联:“青牛东去,白马西来,十万烟云皆有路;明月天心,清风水面,三千世界净无尘。”作者在联中阐述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描摹了准提阁北靠龙山、南临龙津河的自然风光。既有当句自对:又有上下联相对,全联用典自然,工整细致。
       指控:全文为了掩盖抄袭的痕迹,除了删除部分句子和文字外,一字不漏地抄袭自笔者《洪晨孚楹联浅谈》一文。而且全是笔者的行文风格。例如:为了掩盖其剽窃的痕迹,将笔者原文:“既有当句自对:以‘青牛东去’,对‘白马西来’;以‘明月天心’,对‘清风水面’;又有上下联相对:以‘十万烟云皆有路’;对‘三千世界净无尘’。因此,全联对仗工整细致,音韵和谐,用典自然”,从中删去了“以‘青牛东去’,对‘白马西来’;以‘明月天心’,对‘清风水面’”;就剩下:“既有当句自对:又有上下联相对”。并将:“全联对仗工整细致,音韵和谐,用典自然”,抽掉中间“音韵和谐”一句,再颠倒一下次序,就成为:“全联用典自然,工整细致”。以此掩人耳目,企图消除剽窃的痕迹。
       举证。笔者原文:“全联寄寓了作者对神力的尊崇以及对饱经患难与风险的渔民群众的关心。……龙山准提阁联云:‘青牛东去,白马西来,十万烟云皆有路;明月天心,清风水面,三千世界净无尘。’准提阁北靠龙山主峰,南临波光潋滟的龙津河和一望沃野的田畴,历代文人骚客多在此地留连吟咏。作者在上联中阐述了中印文化(即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下联描摹了准提阁周围清雅幽静的自然风光,引人入胜。此联既有当句自对:以“青牛东去”,对‘白马西来’;以‘ 明月天心’,对‘清风水面’;又有上下联相对:以‘十万烟云皆有路’;对‘三千世界净无尘’。因此,全联对仗工整细致,音韵和谐,用典自然。”
发表于 2014-3-14 2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民间风俗》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丛书有关人员面对事实,公开表态。
发表于 2014-3-14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 涉嫌严重侵权的指证。希望丛书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发表于 2014-3-14 22: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旅游》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发表于 2014-3-14 22: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音乐舞蹈武术》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发表于 2014-3-14 22: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不会抄的就抄出事
发表于 2014-3-14 2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文学风貌》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发表于 2014-3-14 2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人文史略》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有关  1、涉嫌文章《人文志略》《得道庵》一段抄袭内容,吴福钦先生先后两次发电给我除表示歉意之外,解释说:这段内容,是其在编辑汕尾宗教志时,根据捷胜镇报上来的材料编入宗教志,然后又编入《人文志略》的。并称不知是良方兄您的原创文章。我回答说:既然你们要各个寺庙报材料,怎么不同时要他们报送该材料的来源或者出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4-3-14 22:25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文学风貌》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多谢治赠兄的关注和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4-3-14 22:25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文学风貌》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关于《文学风貌》第一编第三章《汕尾渔歌》涉嫌严重抄袭一事,因许宇航是我过去很赏识和扶持的青年作家,故我在春节前特意提醒他。他除了打电话表示道歉之外,还到我家口头表示道歉。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2: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缘来缘去 发表于 2014-3-14 22:16
支持叶良方先生对“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音乐舞蹈武术》涉嫌剽窃的指证。希望有关编纂人员公开表态。

多谢治赠兄关注和大力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