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85|回复: 0

[文学] 雨天茶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冬藏 于 2025-8-8 14:15 编辑

已经好多天了,乌云总是压得很低,豆大的雨点砸下来,瞬间连成白茫茫的线。狂风卷着雨势横冲直撞,屋檐下挂起水幕,地面水花蹦跳,天地间只剩哗哗的轰鸣。骤雨也好,狂风也罢,非常任性,冷酷无情,要来就来,说下就下。
暴雨.png
可别恼,比起那个艰苦岁月时代:“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已经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了。所以,我没有任何牢骚,也没有任何烦恼,更不会“酷热苦雨愁煞人”。老天爷既然如此,一个人能做的事,就是顺天应时,跟着老天走,顺着时节行。
夏雨.png
只见那粗壮的雨珠敲打着窗户,连成水线犹如水流蜿蜒而下,窗外的树叶被打得沙沙沙发响,叶子则被洗得青绿发亮。“下雨天,留客天”,更何况没有客人,端坐在沙发上,泡一壶“鸭屎香”,闭目内视,打坐10分钟,慢慢喝下一杯又一杯的茶汤,提神醒脑,从容心态,然后翻开张少艾与鲁朝辉编著的《半日闲茶趣》。茶香弥漫整个客厅时,不觉呀然失笑,感觉这雨天与茶书,合一成为整体,是天造地设的缘分。
茶23.png
嗅着茶香、放松身心,字里行间的轻盈曼妙,读起来格外引人入胜。书里说,古人茶席多选松间石上,我却偏爱这雨打窗棂的局促。紫砂壶里的茶汤红亮如琥珀,第一泡入口微涩,恰如书中开篇讲的“茶有真香,非急可致”。作者细数历代茶器,从唐代的越窑秘色瓷到宋代的兔毫盏,字里行间都是对慢的敬意。那些匠人在拉坯时屏息凝神,在施釉时反复调试,正如此刻的茶人,不急不躁诵读着每一句文字。
茶24.png
读到“点茶”章节时,雨势渐大。书中复原了宋代分茶技艺,说茶匙击拂茶汤时,要“手轻筅利,粥面光凝”。我试着用茶匙搅动杯中的茶沫,急了便泛起泡沫,缓了才见细密的乳白。忽然懂得,古人喝茶不是简单的解渴,分明是在与光阴对话。就像这雨天,强行赶路只会溅一身泥点,不如学茶器里的茶汤,任外界风雨,自守一份澄明。
茶25.png
书中收录的茶诗尤其动人。陆放翁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与此刻的意境竟无缝贴合。鲁朝辉女士在注解里写:“茶事之妙,在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想起上周赶项目时,抓起速溶咖啡就灌,如今捧着热茶读诗,才惊觉自己竟许久没尝过“闲”的滋味。雨水顺着楼壁流下,节奏均匀得像沙漏,倒比时钟更能丈量时光的厚度。
茶.png
最爱的是书中“茶与日常”的篇目。张少艾女士写她在老茶馆看茶客斗茶,有人为一片茶叶的产地争得面红耳赤,转身又笑着共饮一壶。“茶能化戾,因它本身就是包容的。”沸水冲过的茶叶,无论贵贱都会舒展释放,正如人生遇挫时,与其怨怼不如沉潜。雨声渐歇时,茶汤已续了三泡,滋味从浓烈转向清甜,恰如书中所言:“茶如人生,先苦后甘是常态,能从苦里喝出甘来,才是真本事。”
茶1.png
步入在书本中的“曲径通幽处”,雨却停了,看看手机,也快五点了,只好合上书页。这时候,天边已现微光。阳台的瓷砖上积了些雨迹,像水墨画的留白。眉头一皱,会心微笑,这本《半日闲茶趣》,讲的不是茶本身,而是如何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日子里,为自己沏一壶忙里偷闲乃至一份淡定从容。就像这雨天,本是计划之外的停顿,却因一杯茶、一本书,成了难得的馈赠。
茶4.png
雨停了,茶凉了,书却在心里续了新的滋味。原来所谓淡定从容,从不是在风平浪静中,而是在风里来雨中去也能静下心来,像茶叶那样,在起落间始终保持舒展的姿态;也像革命老前辈在血雨腥风中仍然乐观奋斗一样:“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铁树要开花。”于是,用愉快的心情,舒展起太极拳的轻柔动作,在无涯的海天之间,沉浸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奇妙一体中。
茶6.png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雨歇处,人间好时节
[文化天地] 刻在骨子里的光
[文化天地] 采桑子·半退闲时
[文化天地] 雨天茶话
[文化天地] 品茗思韵,悟茶文化之魂
[文化天地] 茶烟里的潮汕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