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457|回复: 5

[习俗] 汕尾民俗民风之二 娱乐民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5 09: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yang 于 2012-9-15 09:35 编辑

汕尾民俗民风之二  娱乐民俗
(撰写人:叶良方、黄健群、罗洪强)
汕尾市有着悠久的民俗舞蹈、民俗音乐等民间文化艺术。宋元之际,中原和福建移民把各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带到海陆丰,一直流传至今。并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创新,形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民俗文化。

一、舞   狮
“煎甜粿、睇虎狮”,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迎祥献瑞;及至元宵前“刹鼓”结束。以后逢庙会、庆典等喜庆日子亦可出狮活跃气氛。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汕尾市舞狮计有:
舞狮猊,又称舞金猊。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约8—10市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狮班约由40至100多人组成。凡狮班必隶属于当地拳馆。过去海陆丰城乡遍布拳馆,每年秋收后组织排练,聘请名拳师授武。表演时,先行“狮诗”,作出参神、打四门等动作。狮舞情节是:开场时,狮猊威风凛凛、四方张狂。紫微仙童为收服它,在大头和尚的指引下,与之展开生死博斗。仙童身穿八卦法衣,头戴如意冠,背佩宝剑,左手执仙拂,右手挥舞五彩球,以机智敏捷的身姿,将张牙舞爪的狮猊戏弄得声嘶力竭,无计可施。喜得在旁观战助阵的大头和尚欢欣跳跃,摇拍葵扇,鼓掌称许。突然,狮猊张开血盆大口将仙童吞进肚里,大头和尚不知是计,急得他抓腮搔头捶胸顿足,悲痛欲绝。狮猊自认为吞了仙童取得了胜利,也表现了假寐、梳理毛发等满足神态和动作。不久才感到腹痛难忍,就地翻滚,精疲力尽。仙童趁狮猊哀嚎时跃出狮口,纵跃狮背,制服了神兽。此时,舞狮进入高潮,锣鼓钹音调激越,气氛热烈。唢呐手吹起欢快的“三宝贤”凯捷曲。自此狮猊改邪归正,被民间视为吉祥物。整个舞蹈场面情态逼真,惟妙惟肖。舞狮毕表演拳术。除年初一外,均要表演“盘五彩”。
舞麒麟。其道具是头盖骨正中央有一个向前的金黄色弯角,角顶缚有红色的布球,两条红绸带往两侧耳后下垂。呈独角头、龙身、羊蹄、牛尾造型。麒麟被、尾与“虎狮”相似,长约一丈五尺,或八尺。由两人各执麒麟头和尾合作表演参神、打四门、咬虱、瞌睡、腾跃、翻滚等神态和动作。旁边唢呐、锣鼓钹演奏《山坡羊》等乐曲。舞毕,各拳师出列,表演月朗拳、罗山拳、甲子拳、吞吐拳等各派系的武术。坐馆师傅“煞拳尾”后,开始表演精彩激烈的“盘五彩”。即拳对打(盘拳)、刀对打(盘刀)、棍对打(盘棍)、尖串对打(盘尖串)、铁尺(或刀)对藤牌(盘藤牌)等5种武术套路以及空手对双刀(或尖串)等对打。在激越亢奋的唢呐、锣鼓声中,对打双方铁器的碰击声、喊杀声和呜呜吹响的海螺声,使观众仿佛看到古战场的鏖战情景,场面热烈紧张,气氛活跃。汕尾市较著名的舞麒麟有海丰县城马厝铺狮班,其表演的双麒麟舞屡获全国、省市民俗表演赛金奖。但陆丰南塘的独角麒麟舞与众不同饶有特色。增加了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双猴等角色和进行嘻戏、跳桌、穿火圈、穿刀围、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情节。
舞感仔狮,又称舞盖仔狮。流行于陆河等客家山区,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猊的制作特点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蹋,嘴巴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嘴狮。虽其貌不扬,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它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感仔狮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感仔狮的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舞五福狮,俗称舞猴仔狮,流行于后门、梅陇、联安等地。五福狮头、猴头、“精绍和”、“戆绍和”(人头像)的制作,首先用粘性泥土塑成模型,在其表面用韧性极强的冰秋纸糊裱彩绘,最后在其表面在涂上一层光油,既锃亮发光又可避水。狮头没有角,短胡须,细耳朵,额中间有个“王”字;眼睛不但可以活动,且会发光(用灯炮和电池等安装);狮嘴的上下唇用木板做成,可以随时张开,发出“啪啪”的声响;表演时,五个角色配合默契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且有很多生动活泼的技巧动作。特别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观众。表演者要一下子腾空越过一张高一米半、宽二米的高桌。还要在桌边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过时不能碰到刀刃。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腾空落地。五福狮以梅陇金盘围村较有名,不但在本市表演,还经常赴惠阳、东莞、梅州等地演出,声名远播,长盛不衰。
舞节脚狮。是踩高跷与舞狮相结合的一种难度极大的舞蹈,舞狮头和舞狮尾的表演者均要脚踩两根一米多高的高跷边走边舞。尤其不易的举狮头者要舞动10斤重的狮头。前边引路的大头和尚和仙童也同样踩着高跷摇着葵扇,挥舞铜铃戏弄着狮猊表演。这种狮舞仅流行在陆河山区。
舞麒麟狮象。即麒麟、狮猊、象的综合舞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此外,尚有舞五色狮、龙头狮、金狮、大狮等,但道具、角色和表演方式不同。

二、舞 龙
舞龙也是汕尾市常见的一种娱乐民俗,造型取材自古代神话之龙。
滚地金龙。流行在陆丰大安、西南两镇,现仅有南溪村表演并在省市闻名获奖。南溪村滚地龙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相传17代。道具是用竹篾扎架裱纸绘成龙头,其主要特征是眼珠会转、眼皮会眨、腮帮能翕动、嘴巴能张合、舌头能伸缩,配上金鳞闪烁的龙被和龙尾,舞动起来活灵活现。表演时,由两人钻进龙被,足心相向,各操作龙头、摆动龙尾,滚翻在地模仿龙的动作进行表演。即在开场的锣鼓唢呐声中出场向观众示礼,接着龙头昂起盘旋,龙尾呼应滚动,表演参神、巡洞、戏尾、戏水、洗鳞、盘伏、瞌睡以及伏蛰听雷、驾云飞腾等舞蹈动作。最后舞者转身昂头亮相,钻出道具向观众致谢。舞毕亦表演“盘五彩”。
舞大龙。也叫舞长龙,流行在陆丰县城及其东南沿海地区。道具龙头及龙尾由竹扎纸裱彩绘而成,并由棉布制成十至几十节相连的龙身。表演时由若干强壮的青年执撑,前边由掌珠的青年作各种戏弄手法引导大龙行进舞动,或停留在旷地上作队形变换和盘龙、跳跃、飞腾等动作。
舞龙香。即以稻草扎成龙身,当中插满点上火种的香条,再适量缚上竹竿支撑龙身进行舞演。这种龙体裁较短小,便于二三人表演。另一种龙香舞把稻草扎成的龙身固定在船只上,龙身也插满了上火的香条,龙船在海上浮游表演,入夜远远望去,由香火照亮的火龙仿佛就飞腾在水面上。
山龙船。道具用竹篾编制成耸起的龙船头和上翘的龙船尾。并以薄棉纸糊裱彩绘。龙身用布绘上龙鳞连接上龙船头和龙船尾。表演时由27人操作。其中一位吹银哨指挥,一位缠布头、扎腰带穿短褂的撑龙头,还有一位头戴竹笠的渔民打扮者掌舵;其他24位操桨者为梳着清一色古典发髻、穿蓝裤白衣、戴红纱巾的俊俏少女。她们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动作协调地作划船表演,有时还唱简短渔歌,边唱边舞边前进.

三、舞  灯
    舞灯在汕尾市民间具有悠久的传统,属于行进式的舞蹈。表演者利用夜幕舞动,突显出其灵活流畅的英姿,也兆示吉祥、欢乐、和平的气氛。
    舞鱼灯,又称鲤鱼灯。道具是竹篾编成鱼的骨架,裱上薄棉纸,彩绘成一条青黑色的鳄鱼和九条红色的鲤鱼。鱼长5尺,宽2尺许。鱼腹处装上一支竹棒,供支撑舞动时用。鱼灯队一般20人,分成两组互相替换。表演者每人舞动一支鱼灯,以左右两手上下左右交替舞动,使鱼身来回穿梭摇摆,在装在鱼腹的鱼灯照耀下,黑夜时分好似活鱼游动。队伍中还辅以大头和尚和美翠娘谐趣逗人的面具舞,更增添热烈的气氛。
    舞狮灯。即用细竹扎成狮头、狮腹、狮尾三部分的骨架,狮头和狮尾的骨架固定,狮腹与狮颈连结。然后糊上白棉纸,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彩绘成五色狮。狮高六尺,长八尺,围四尺许,狮头与狮尾下端各装上竹棒,供舞者用。狮腹内装有灯火,使晚上舞动时能照映出狮的天真憨朴形象。狮灯队共25人,由10人执舞五只狮灯,15人供替代用。在大锣鼓、大唢呐的伴奏下,狮灯队在文艺游行中表演着队形的变换、穿插和模仿狮的走动、跳跃、翻扑等动作。其中也有大头和尚和美翠娘的逗乐场面。
舞龙灯。道具用竹篾扎成龙头、龙尾,并由棉布罩成的十几节相连的龙身构成。游戏时燃烛其中,将龙身映得通亮,由一人执龙珠引导龙灯蹁跹起舞。若干大汉支撑龙身作腾挪、盘旋、游动等动作。

四、戏舞曲艺
    根据传统剧情、角色编成的舞蹈艺术和演奏地方戏曲调的说唱艺术有:
    钱鼓舞,也叫“抛钱鼓”。即以钱鼓为乐器和舞具,通过“弹鼓、拍鼓、摇鼓、抛鼓”等手法发出不同音响,用闽南方言演唱地方戏王月英和郭华追求婚姻的故事。原由一对少男少女表演,男少年以手摇响装有铜钱的六角形单面皮鼓和女少年以双手击打着两块各六寸长的竹板,相互配合,且歌且舞。当乐队奏完《柳青娘》和《双清》等乐曲之后,男女少年绕场一圈,在圈中心约一平方米的四方形内沿着边线两点作勒马、穿针、绣花、画眉、苏秦背剑、魁星踢斗等108步的舞蹈动作。最后以高抛接钱鼓为表演高潮而结束。清末,大安镇艺人开始将钱鼓舞改为四位少男少女表演,均手执皮鼓击打。内容亦改为地方戏陈三与五娘的爱情故事。角色增加婢女益春和书童小七两位。舞蹈的动作更丰富,场面也更热烈,更受观众的欢迎。上世纪50年代,属于西路大安钱鼓舞类型的汕尾钱鼓舞参加全国民间艺术选拔赛获“全国最优秀节目奖”,陆丰新埔村钱鼓舞亦获得中南五省文艺汇演优秀奖。历代名艺人有李火奕、洪木旺、洪木潘、陈鑫、黄瑞等。
    竹马戏,旧称梨园戏。以闽南方言唱曲。明万历年间从闽南传入海陆丰各地。演具系竹扎布罩,彩绘成马状。另制马头、马尾两部系于演员腰部作坐骑边走边舞。原为12个儿童骑着12头竹马,扮演《昭君和番》故事。后删除毛延寿和两个太监的角色,存9个儿童分别演王昭君、国舅、番王、旗军等,开始时绕场一圈谓“踏四角”,,每人唱一支曲子,边唱边作策马徐行、奔驰、跳跃等舞蹈动作。全场有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钱鼓舞五个部分。
    英歌舞。是一种具有南派武功特点的大型群众游行舞蹈,场面宏大,气魄雄壮。主要分布在甲子、南塘、博美、湖东等地。表演的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泊107名好汉潜入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表演者画上正字戏色彩浓烈的脸谱,身着白襟环花束袖箭衣和红裤,头戴山鸡尾双龙武生冠,脚著带铃的草鞋,腰佩写着梁山泊英雄姓名的腰牌以及其使用的小武器。舞蹈队伍分为前部前排武畔24人,每人双手均持二尺长的圆木棍作出有节奏的敲击;后排文畔12人左手拿着小铃鼓以右手执棍敲击舞打。前部以手提神蛇、背穿绿背衫的时迁为主开道指挥,男童扮演的孙二娘(或扈二娘),即花鼓婆翻筋斗搭到花鼓公(张青或王英)肩上,以金鸡独立之姿用花鼓槌作画圆动作。表演毕,在锣鼓队有节奏的指挥下,再由时迁带队合拢,分行表演挑槌、削槌、背槌、掺槌等舞蹈动作。后部主要以化装游行为主,表演《桃花过渡》、《憨女婿上厅》等滑稽节目。
    高景,亦名飘色。流行于陆丰、陆河、捷胜、田墘、碣石镇,以河田高景较为出名,分坐、吊、企三种,以景童的姿势而定,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叫景屏(色板),用1×1.8米的木板做成,装上担架由4人抬4人保护,两人掌杈。每个色板扮演一组戏剧的故事人物,如《白蛇传》、《西游记》等;中部为“莲年有余”等景幅;上部高约6米多的景茎上,坐着几个不满七龄的景童,飘飘悠悠,十分惊险壮观。河田高景形成于明洪武年间,按例以正月二十出景,由社区五个甲出五个色板,每个色板加上彩旗队、鼓乐队约22人,配上舞狮队组成一支200多人的游行队伍沿街巡游。陆河高景曾获得“广东省首届民间飘色艺术表演大赛”银奖。
    八音,是以钹仔、凤凰箫、云锣、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等八种不同风格音色的民俗乐器为主体的组合演奏名称。八音班遍及海陆丰各墟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公平八音于清乾隆十三年从福建诏安传入。演奏时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茅山道人》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更深夜静时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通宵尽兴而归。甲子八音还配有四对螺号呜呜吹响,给人以海啸般的豪放感觉,具有沿海地区的独特韵味。
    唱曲,明清时期,海陆丰农村盛行“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约由20人组成,唱腔有白字、西秦之分。每年收冬后,曲班集中在曲馆或祠堂练唱。春节开棚鼓,首唱《光祖拜寿》、《搬八仙》以示祝贺,以后不拘何曲。正月期间奔走于各姓祠堂、神庙、富户之间唱曲。喜庆人家亦常请其通宵坐唱,祈求祥和多福。至正月底,曲班返回本乡“坐棚”结束。白字曲班主奏二弦,辅以锣鼓、椰胡、月琴、秦琴、三弦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唱曲道白,俱用闽南方言。清雅古朴,悱恻缠绵。现因当代影视录音科技的发达和娱乐节目的空前繁荣,唱曲这种古老的娱乐方式已渐式微。

五、民    歌
    汕尾市民俗文化不仅融合了华夏文化与百越文化,而且有港口深海渔民的粤方言,沿海及中部广阔地区的闽方言,北部山区的客家方言以及畲语、军话、尖米话等方言群落,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如渔歌、客歌、吉象歌、尖米歌、秋千歌、畲歌、福佬方言民谣等。
    汕尾渔歌,分为后船渔民以福佬方言歌唱和深海渔民以白话方言歌唱的两种。现在所演唱的指后船渔民的福佬方言渔歌。后船渔民喜用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在长年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中,在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或在纺线、织网、造船、摇艇、补网等日常生活中,他(她)们会伴随着劳动的节奏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并且能够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增加新的渔歌。故此,汕尾渔歌曲调丰富多彩,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徐缓抒情,充满渔乡特色和海洋气息;流行于汕尾、甲子、碣石、马宫诸渔港。1958年,华南歌舞团乐队指挥施明新与海丰文化局干部黄琛等对后船渔歌进行发掘整理,并成立了汕尾渔歌队,使渔歌开始走上舞台表演,涌现了徐十一、苏红鱼、黄人勿、郭层等名歌手。汕尾渔歌歌词以“七字”句式为主,歌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量采用闽南方言词汇、俗语和谚语,多用比喻、象征、起兴、反复、顶针等艺术手法。语言简朴,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洋溢着浓郁的渔家风情和海洋生活气息。按其内容可划分为婚嫁歌、恋情歌、斗歌、捕鱼歌、生活情趣歌等。
    婚嫁歌是数量最多、最为凸显特色和精华的渔歌。后船渔民极为注重结婚这件人生大事,男女双方家庭隆重庄严而又喜气洋洋地举行婚礼。整个婚嫁的过程,要唱出50多首渔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心焦歌》、《打扮细姑做新人》、《船杆抽起一下镖》、《明年抱子返外家》、《是阮两人唔甘嫌》等。如《麻船歌》:“气苍苍,亲家大舅船成鬃。亲家大舅撑好澜,给宛麻船娶新人。”
    恋情歌。渔家姑娘是善于用歌声表达内心情愫的歌手,尤其在热恋时期她们利用织网访线、摇艇摆渡之机,借用身边的景物,随编随唱。如《目睇兄船着头前》:“目睇兄船着头前,妹绣荷包有一个,送科阿兄腰边带,祝兄捕鱼万万千”。同样,家青年也用渔歌《咸巴浪》:“穷人要食咸巴浪,穷人唔敢娶富人。破衫唔敢钉银钮,枕头唔敢绣凤凰……”来表达其鲜明的爱情价值观。
捕鱼歌。反映渔船出海捕鱼和返港过程的渔歌统称捕鱼歌。如旧社会广泛传唱的《采鱼歌》:“海水深深索呀索原在,四十日乌寒来,刻苦耐,刻苦耐;心想死掉本命路,想着家贫呀又再来,又再来!”还有《送兄出海去捕鱼》、《一只大船去过洋》、《胶丝落海鱼落网》等都反映了渔民捕鱼的劳动场面和历史沧桑。
    斗歌。这是渔歌中最富于竞争性和欣赏性的歌曲,双方互斗智慧、知识和技巧,吸引更多的听众参与,场面热烈动人。当渔船出海空闲之际或渔家姐妹在海滩纺线织网之时,有人发出挑战的信号:“要斗渔歌行麻来,斗恁姐妹七八个。斗恁姐妹无歌唱,无歌好唱勿麻来。”如果有人应以:“恁勿欺负阮无歌,阮有渔歌几千箩。三只虾船载唔了,搬起滩头高过山”。那么,这场斗歌就开始了。《斗歌》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内容包罗万象。可以随机编唱,来考验对方的知识阅历和理解应变能力。
    生活情趣歌,洋溢着幽默、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歌词通俗、俏皮、谐趣,配上明快的调子,使人难忘。如闻名海陆丰的《十二个阿嫂》、《阿嫂扒船伸呵伸》等。还有以日份和时令为起兴、分段吟唱和带有故事情节的《后船十二月歌》、《长洲泪》等长歌及《造船歌》、《织网歌》等渔业服务的歌,反映了汕尾渔歌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民俗文化艺术。
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山区长期的拓荒垦殖劳动中创造出来用以抒发、沟通感情的口头文学。在艰苦的劳作中他们心有所感,就把喜怒哀乐用歌唱形式表达出来;在挑担、开山、撑船过程中便吟唱出曲调;为了引朋呼伴而唱出情歌;为了与远山或河彼岸的人高声谈话而变成歌唱……渐渐便形成了山歌。
客家歌谣的种类繁多,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歌词内容分有:爱情类、劳作类、家庭类、劝世类、故事类、祭祀类、歌颂类等。歌词一般四句为一首,每句为七个字,多用比兴、复句、比喻等手法。内容丰富,真致淳朴,通俗易懂。其结构严谨,讲究押韵,寓意深刻生动、清新风趣。常见于民间的演唱形式有:独唱、表演唱、擂台斗歌、赛歌、演唱结合山歌剧等。内容大都以情歌为主,每首歌都有哥妹的字眼或含意,故有:“客家山歌精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冇妹唱唔成”的说法。有的山歌更是情意缠绵,优美生动,感人至深。如:“八月十五看月华,哥出月饼妹出茶。吃哥月饼甜到肚,喝妹幼茶开心花。”使人领略到客家山歌的风韵和美的特点。
除上述者外,汕尾市尚有红色妇女舞、八兽舞、象舞、闹花灯、兔子舞、簪仔鼓、扛大旗、挑花篮、踩高跷、水唇木偶、东坑地景等乐俗文化。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红海湾田墘以及附近的有开车去交电费的,给提
[文化天地] 汕尾民俗民风之七 畲 习俗
[文化天地] 汕尾民俗民风之六 信仰习俗
[文化天地] 汕尾民俗民风之五 礼仪习俗
[文化天地] 汕尾民俗民风之四 节庆习俗
[文化天地] 汕尾民俗民风之三 农业生产

发表于 2012-9-15 1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煎甜粿、睇虎狮”,吃发果睇滕牌
发表于 2012-9-15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大力支持!!
发表于 2012-9-15 1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陆丰是个神奇的地方~~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文化都在我们的身边!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17: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健康1314 发表于 2012-9-15 12:09
大力支持!!

: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2-9-15 17: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来网去 发表于 2012-9-15 12:10
海陆丰是个神奇的地方~~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文化都在我们的身边!

还有很多给慢慢扔掉了!比如结婚习俗,已经简化许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